做到以下四点1、能清晰的认识一个概念,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提升逻辑思维的方法?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提升逻辑思维的方法(如何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提升逻辑思维的方法

做到以下四点

1、能清晰的认识一个概念

2、分清楚观点和事实的区别

3、学点简单的逻辑学

4、大量的练习

如果你能做到以上四点,你几乎是超过了身边90%以上的人。

当然以上是最简单通用的方法,在一些专业领域,你还必须掌握特定的思维方式。

高能预警,文章很长,分为三大段,而且很烧脑请准备20-30分钟仔细阅读

第一段:逻辑

第二段:如何有逻辑的表达

第三段:日常生活如何练习

一、逻辑,是一切思维的基础

逻辑学,是一门光是听名字就能把人吓跑的学科。更恐怖的是,逻辑学经常和哲学这个词一起出现,强强联合之下,敢于直面这两门学科的人万里挑一。。。

其实,逻辑学很有意思,简单的入门逻辑学,也没那么难。

而且逻辑学的基本原理都是大白话,即使是小学毕业的水平都应该能听懂的,但是仔细琢磨起来又会发现都非常有道理,而且有趣,更关键的是,只有少数人能够坚持那看似大白话的基本原理,只要你做到了,你就是万里挑一。

1、逻辑学第一个定律:同一律

一个事物只能是其本身。一句再明白不过的大白话。

苹果就是苹果,不是橘子

西瓜就是西瓜,不是香蕉

生活中总会有很多人,自觉或不自觉地违反同一律,那就是“偷换概念”。

a、什么叫“概念”?

概念,有两个部分:内涵,和外延。比如,“产品”这个概念,它的“内涵”是人们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新物体。那“外延”呢?就是所有拥有这个内涵的物体:苹果做的手机,你太太做的饭等等。

那“商品”呢?商品,它的内涵是“用于交换的产品”。这个内涵,比产品的内涵更丰富了,随之带来的,就是外延的减少:你太太做的饭,就被排除出去了。所以,从产品,到商品,到进口商品,到从美国进口的商品,内涵越来越多,外延越来越少。你发现了,内涵和外延稍微一变,就不是同一个概念了。

这世界上的概念,几乎无穷多。但是,文字是有限的。

人类必须用有限的文字,表述无穷的概念。大量明明不同的概念,只能共用一个名字。人类语言系统的这个BUG,就给“偷换概念”者,留下了巨大的空间。

逻辑学家提出,我们在沟通时,必须遵守一个基本原则:同一律。也就是前后提及一个概念时,内涵和外延必须保持同一。

b、有些人偷换概念是不自觉的

比如很多词的含义通常不止一个。那么,一个人在发表观点的时候,如果多次使用了同一个词,但是却使用不同的含义,就是在违反同一律。

在我看来,这些人都是脑子不清楚的典范。也希望你在这次分享结束后,自己不做这样的人,同时能帮助到身边的人。

比如,在有些人脑海中

“p2p=暴雷骗局”

“区块链=割韭菜”

“房地产=泡沫”

“股市=骗局”

“男人=好色的大猪蹄子”

这些都是典型的以偏概全,他们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认知,很大可能是因为自己的经历或者道听途说,再加上自己脑袋不清楚。

就拿认为“股市=骗局”来说,产生这样认知的人,他们的经验很可能是来自于自己某一个具体的股票上亏了钱,股票是个体,但他们自身又对股市领域缺乏了解 缺乏逻辑,于是脑海中就会认为“股票=股市”,“股票亏钱=股市是骗局”

有些女孩,可能因为恋爱经历不顺,会产生“男人=好色的大猪蹄子”的认知。这也是犯了以偏概全(违反同一律)的错误,因为个体≠整体,很可能只是你遇到了几个男人中的“好色的大猪蹄子”。

至于为什么会遇到这些人,为什么是你,这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涉及到概率论,我们这里就不详细分析了。

自己不懂逻辑,头脑不清,讲出的话违反了同一律后,就会造成别人的误解,甚至自己也会被绕进去,很多人缺乏好的沟通能力,可以溯源到讲话经常违反同一律上。

c、当然,也有一些情况是故意违反同一律

公孙龙骑白马过函谷关,守卫说:人可以过,马不可以,除非你交钱。公孙龙不想给钱,就说:“这不是马,是白马!”

守卫:“白马,不是马吗?”

公孙龙:“白马当然不是马了,不然怎么会有白马和马两个名字!”

请问:白马到底是不是马?

你肯定会想,白马当然是马,但是好像又不知道怎么反驳公孙龙。问题出在哪?公孙龙其实偷换了概念,仔细想想,他是在哪偷换的概念?他偷换了“是”这个字的概念。这个世界上有无穷多的概念,但是只有有限多的词汇。于是出现了大量的“一词多义”的现象,也就给偷换概念的人留下了大量的空间。

“是”这个字

在公孙龙:“这不是马,是白马!”所表达的意思是“等于”

在守卫:“白马,不是马吗?”中所表达的是“属于”的意思我们都知道,白马当然≠马,但是白马属于马这个种类。

再比如商家常常用“限量版”这个词对外宣传,让人感觉数量非常有限。其实世界上任何商品的数量都是有限的,只是多和少而已。

很多商品,并没有限量版一说,但其实数量比同类型的限量版要少很多。比如说施坦威钢琴一年一共生产2000台左右,但是施坦威从来不说限量版。

相反,日本限量版的钢琴数量常常比施坦威相应型号的总数量多很多了,但是一说限量版,大家就有高大上的感觉,这其实是偷换了限量版这个概念的外延。

再举一个例子,你会发现美国的左派和右派都在喊平等,但是总是在吵架,因为他们一个说的是结果平等,一个说的是机会平等,这是因为把很多相混淆的概念装进了一个名词中,违反了同一律。

d、善意的偷换概念是幽默、恶意的偷换概念是诡辩

有一天,你向你的女神告白了,但是女神说,她喜欢成熟、有见识的最好周游过世界的男生。

怎么办?就这么放弃吗?

你可以绕着她走一周,然后拉着她的手说:你就是我的全世界!

一天,你正在街上吃麻辣烫,突然一个损友从背后拍了下你的肩膀说:没想到你这么有钱的人,还在路边吃麻辣烫!

一听就感觉非常不友好,怎么回应他?

你可以说:不吃,难道喝吗?不在路边吃,难道去马路中间吃?

e、今日思考题,下面这段话,哪里在违反了同一律?

你说甲生疮。甲是中国人,你就是说中国人生疮了。既然中国人生疮,你是中国人,就是你也生疮了。你既然也生疮,你就和甲一样。而你只说甲生疮,则竟无自知之明,你的话还有什么价值?倘若你没有生疮,是说诳也。

卖国贼是说诳的,所以你是卖国贼。我骂卖国贼,所以我是爱国者。爱国者的话是最有价值的,所以我的话是不错的,我的话既然不错,你就是卖国贼无疑了!

——鲁迅

逻辑思维第二个定律:矛盾律

意思是,同一思维过程中,互相矛盾的两个判断,不可能都是真的,其中必有一个是假的。

互相矛盾:比如这把椅子是黑色的,与此矛盾的观点有很多,比如这把椅子是蓝色的,是红色的,是绿色的

逻辑思维第三个定律:排中律

跟矛盾律有点像。它说的是,在同一个思维过程中,互相否定的两个想法,不可能都是假的,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

互相否定:注意,这里说的是,互相否定。比如,这把椅子是黑色的,它对应的否定应该是,这把椅子不是黑色的。而不是,这把椅子是白色的。

比如说,我是一个学生,和我不是一个学生,不可能两句话都是假的。

互相矛盾和互相否定的关系:互相否定一定互相矛盾

把矛盾律和排中律放在一起,我们很容易发现,一旦两个结论互相否定,其中必定有真有假。

听到这,你可能会说,这些规则未免太简单了吧。

况且我们本来就是这么思考的,还有必要把它作为一个规则,刻意记下来吗?其实,记住这两条规则的意义,就是让我们在遇到混乱的时候,能够快速理清思路。就像数学里的九九乘法表一样,为你的计算,建立一个快捷方式。

数学家斯摩林曾经根据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的情节,出过一道逻辑推理题。说的是,女主角问求婚者:这里有三个盒子,一个是金盒子,一个是银盒子,还有一个是铅盒子。自己的肖像,就装在其中一个盒子里。谁能猜中,就嫁给谁。

其中,金盒子上写着,肖像在这个里。

银盒子上写着,肖像不在这个盒子里。

铅盒子上写着,肖像不在金盒子里。

现在告诉你,三句话中,只有一句是真的。

最后请问,肖像到底在哪个盒子里?

乍一听,估计很多人一时间理不出头绪。这时,咱们前面说的排中律和矛盾律,就派上用场了。根据排中律,互相否定的两句话,必有一个是真的。根据矛盾律,互相否定的两句话,必有一个是假的。

所以,肖像不在金盒子里,和肖像在金盒子里,这两句互相矛盾的话,一定有一句真话和一句假话。同时,根据这道题的提示,三句话里,只有一个是真的。现在,我们已经锁定了一句真话和一句假话。那么剩下的那句,就一定是假话。这句话就是银盒子上写的,肖像不在这个盒子里。

既然这句话是假的,那么肖像就一定在这个银盒子里。

思考有结构,你表达时才会有逻辑!

如果你听到下面各个汇报会有什么感觉?

“这个产品的搜索指数是排在前几名的,尤其是前期的广告费用分配很合理,官网的流量也非常大。目前市面上的激活码特别抢手,上线活动的运营方案准备得也非常充分。总之,我认为这个产品将非常成功,现在媒体报道也非常多,我建议加大研发力度。而且经过对测试用户的测试,用户留存率高。另外,这款产品的代言人是‘欧巴’,传播效率会非常好。”

听完这个汇报,你有什么感受?乱吗?没错,乱就对了。而且不要急着嘲笑这个汇报的人,你仔细想一想,这种表达方式是不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碰到?

总有人拉着你,说呀说,说呀说,好像每条信息都对,但他说了半天,你就是不知道他到底想说什么。原因其实挺简单的,他们的表达没有结构。

相信听到这里,你已经非常熟悉“结构”这个词了。那下面,我就基于这个场景教你如何运用结构化思维来清晰地表达你的所思所想。

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你为什么会觉得这次汇报很乱呢? 实际上,我们总说,“不知道你想说什么”,意思其实是,“不知道你的结论是什么”。

如果你仔细阅读上面的汇报,可很难感觉到想表达的意思是:这个产品很成功,需要加大研发力度。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一开始就把结论说出来,上来就一大堆细节,直接就把想表达的论点给淹没掉了,而且论点之间没有分类。

比如,市面上的激活码特别抢手,用户留存率高,这些可以归于销售的角度。

再如,广告费用,媒体传播,代言人,可以归于运营角度。

当一个逻辑表达高手来汇报,就变成:

结论:我认为这个产品非常成功,且有前景我们应该加大研发力度。

原因有三:

第一,在销售方面,用户数据非常乐观。比如,用户有效产品激活码为3万多个;试用用户的留存率为80%。

第二,在营销方面,市场热度非常高,由于前期投入大幅度的广告费用,还请了欧巴代言,所以我们的产品搜索指数在一周内也排在前五名,吸引了30多家媒体的报道。

第三,在运营方面,这次准备更加充分,上线的活动方案已经准备好,只差执行了。

是不是瞬间就感觉有结构,逻辑清晰了。

表达能力三境界

我对表达能力的强弱有三重境界的划分:

第一重境界你能把话说清楚,有理有据、条理清晰;

第二重境界你的表达有很强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第三重境界直接和对方的价值观沟通并搞定对方;

如果你的目标是第一重境界——把话说清楚

我大概只需要一个小时的一对一指导就可以帮助你达成目标,关注公众号【唯学日益】送你学习资料。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我给几十家企业做过内训,而且就是专门教他们怎么把话说清楚的,从工作汇报到业务介绍。

那么方法是什么呢?照着我说的去做,每次说话之前都用这个方法,保证立马见效。

使用金字塔结构

每次说话做到以下四点绝对让你的亲朋好友对你刮目相看,升职加薪更进一步

用四个字来总结:

论证类比

论——结论先行

证——以下证上

类——归类分组

比——逻辑递进

1.【论】结论先行,先说结论后说过程。

汇报就首先表达结论,不要啰哩啰嗦说一大堆无关痛痒的话。

2.【证】以下证上,用下面的数据证明上面的观点。

只有结论没有论据,你的结论未必站得住脚。

3.【类】归类分组,将各类事务分类成彼此不交叉的。

每个分论点要尽量不交叉。比如,男人、女人,就是彼此不交叉的。男人、年轻女人、女人、小孩,这种分类就出现了多重交叉。

4.【比】逻辑递进,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有顺序的内容才容易被人理解和记忆,最常见的顺序是 时间,空间,重要程度,结构顺序。历史、小说、电影一般喜欢采用时间顺序,所以我们很容易记清楚整个故事的流程。也有的电影会采用同时发生在不同地点的叙事方式,这就是空间的顺序。


三、日常生活中如何练习?

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除了掌握我上面写的内容,更需要的是大量的练习。

要明确两件事:

1.每一种能力的练习极花时间,且场景是不同的,必须专注,不要同时进行。

2.最好的练习场景一定是来自于你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以下我们拿如何讲话有逻辑来举例:

基本的方法和知识点在上面,我只给你提炼一些最最重要的。

1.讲话的时候结论先行

2.讲完结论讲3个论点来支撑

3.每讲完一个论点,要有论据支撑

4.结论、论点和论据之间是有因果关系的

5.论点之间要分组,符合相互独立完全穷尽的原则

当你看到了这些方法,可能就已经开始头晕了,相信我这种感觉很快就会过去。因为你前几次用起来就会发现脑子一点都不晕,只是要爆炸了。。。

怎么用呢?

1.大量输入

2.大量输出

1.大量输入:

生活中处处是练习素材

既包括你回忆生活当中的情况,也包括通过看书,听别人说话等等各种情况。

工作中,比如领导或同事开会讲了那些观点和论据?什么顺序讲出来的?按照金字塔结构来重进排列组合会不会更有条理?

看奇葩说等语言类综艺,选手、辩手的结论是什么?论点是什么?论据是什么?他是怎么个顺序讲出来的。

看书的时候,作者每一章节想讲清楚什么主题?分成了哪几个板块?每个版块的论点和论据是什么?

以上只是简单讲了三个场景的例子,其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值得思考的地方,只是你过去忽视了。

从现在起,做一个勤于思考的人,勤于记录的人。

除了生活中的,我们还要善用搜索引擎

如果你想提高自己的口腔灵活度,直接知乎搜索:绕口令,多到你这辈子都用不完

如果你想要提高演讲,直接搜索TED、各大公司发布会、世界著名演讲、学校演讲比赛、名校名师公开课、马云、罗振宇、俞敏洪、乔布斯、奥巴马等等名人演讲,满满的演讲视频供你模仿。

2.大量输出:

当你已经有了输入,也就有内容可以讲了。记住,我这里用了输入,而非大量输入。为什么?

因为输出越多,你越能发现自己的匮乏。所以你必须有一定输入就开始,这样你的输入量才会更大!

怎样输出?

1.优化

2.转述

3.多做视频演讲,多模仿

1.优化:

把生活中工作中所有遇到的混乱的表达方式,按照金字塔原理重新排列组合,并且说出来,哪怕是说给手机录音,也一定要说出来。

生活中处处是素材,别给我说没有,那都是自己的懒惰找借口。

2.转述:

每当你看到一个好的观点、故事、电影、小说、八卦、攻略。不要只顾着自己爽。你要思考:如果你要把这个让你很爽的内容,讲给别人听,怎样让他也跟你一样爽?

这个人可能是对此感兴趣的,那你要怎么讲?

如果他对此不感兴趣,你又要怎么讲?

有时候也不应要是讲的,你如果写出来,怎么样才能让别人更感兴趣?

转述的素材去哪找呢?

多输入:多看书,书中好的点都是你的素材;多看电影:电影中的情节都是你的素材;多听别人讲:别人吹的牛都是你的素材。

再比如这篇文章也是你的素材,如果你身边的朋友也有跟你一样的困惑,你能不能把这篇文章中的方法讲给他?重点是要讲清楚,讲明白,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3.多做视频演讲、多模仿:

简单来说就是对着镜头分享你的观点、故事。为什么要对着镜头?

1.高效,演讲是最高效的表达方式之一

2.难度高,面对人讲话会紧张,面对镜头讲话是直接大脑宕机,不知道该讲什么,如果你能跨过这关,也就没那么怕线下演讲。

3.看到自己的另一面,镜头里的你,才是别人看到的你。镜子里的你,是你自己眼中的你。

为什么要多模仿?

演讲能力的提升是多方位的,从内容,到手势,站姿,表情,语气,语速等等

如果有一个方法可以解决以上这么多难题,非模仿莫属。

把你喜欢的演讲视频变短多看几遍,把其中的文稿背的滚瓜烂熟,然后开始对着视频模仿。绝对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接受反馈

一切的表达(演讲、写作),最终目标都是让对方能够接收。

所以不要有任何的自嗨,但是怎么样才能避免自嗨呢?

只有一个办法——接受反馈

刚开始你可以通过自己听自己的录音,看自己的录像来调整。

但问题是,你有自己的盲区!所以你需要他人的反馈。

如下图:

你写了文字,你敢不敢发到一个开放平台?要知道这里的用户可不会对你留情面,你敢不敢接受他们的反馈?

就像我写文章,我不只是为了整理自己的大脑中的知识,还是为了获得阅读量,所以我会发布到知乎、头条、公众号等平台。

再比如我拍视频,不只为了自己讲的舒服,因为我知道我讲的舒不舒服压根不重要!用户喜不喜欢才重要,所以我也会把我的视频发到知乎、视频号、抖音、b站等平台接受反馈。

目前来看,我的视频在知乎确实不怎么收欢迎,这也是我要持续调整的一个点。

那么你发表长篇大论的时候,你到底有没有逻辑?听过的人才有发言权,你要让这些人给你反馈,你才能进步。

最好是既能接受听着的反馈,还能找到一个专业的老师给你反馈,这样进步速度才更快!


四、循环上述过程

以上是用“如何讲话有逻辑”来举得例子,你要学会举一反三,比如如何会聊天?

1.先掌握聊天的基本知识:yes and;冷读 热捧;一问多答;延展关键词

2.然后开始练习

大量的输入:多看高手是怎么聊天的,记录下来,增加自己的社交货币比如“综艺节目”、“明星八卦”、“社科人文知识”、“吃喝玩乐常识”。

大量的输出:不断的找朋友聊天

3.结束反馈:询问朋友的看法,聊天的时候录音,自己复盘,发给老师点评。

学会这四点还不够,一定要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