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丧葬,以白色或黄色为主体色调,其程序主分有十一步。

一是小殓,逝者刚去世,家属要为其净身、整理容貌、换上寿衣;

二为报丧,逝者亲属用讣告或其它更为便捷的方式,通知逝者生前的亲友,让他们及时了解有关逝者的情况和葬礼的安排;

三是奔丧,亲友们得知消息后,备上礼品、礼金、花圈、挽联等赶往葬礼举行地;四为停灵,在正式下葬之前将逝者的遗体存放在灵堂中,等待前来吊唁的亲朋好友,之后分别是守灵、大殓、出殡和下葬、烧七、守孝、牌位和扫墓

宋朝丧葬流程(宋代身后赙赠制度)(1)

在《周礼·大宗伯》、《新唐书·百官志》、《政和礼》中,都有相应丧葬礼仪规定。

一、咸阳秦帝居,千载坐盈虚

对于亲友们来说,最为重要的殡葬环节就是奔丧,也称行吊唁或吊祭之礼,主要有吊、奠、赙赠三种形式。

“吊”是指,前往葬礼的亲友要到灵堂进行上香和跪拜;“奠”则是亲友要为逝者送去香烛、鞭炮、美酒和新鲜的水果;“赙赠”有所不同的是,亲友们需要为逝者家中送上钱帛和金币,若是有联姻关系的还要送上牲口和酒,以作“上祭之礼”。

通常情况下都是关系越为亲近的,越要送上更为丰厚的礼金和礼品,尤其是在尊崇厚葬的时代,不仅逝者家中会出重资举办葬礼,亲友们更是要竭尽所能地备上钱财

宋朝丧葬流程(宋代身后赙赠制度)(2)

按照宋代的说法就是:“今之葬书,乃相山水冈吠之形势,考岁月日时之干支,以为子孙贵贱贫富,寿夭贤愚皆系焉。”

1、金缕与玉柙,五陵非不深

古代历朝,无论是社会上层还是民间,都曾出现过厚葬的风俗,从选址、陵墓规格、陪葬用品皆可见其端倪。

从皇陵来说,这是象征着帝王身前至高无上之显赫地位和身份,离世后也要带着荣耀和一生功绩而去。

有郦道元评价秦始皇陵说:“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

唐玄宗李隆基的泰陵也不逊色,《旧唐书》中载有:“玄宗常谒桥陵,至金粟山,睹岗峦有龙盘凤翔之势,谓左右曰:‘吾千秋后,宜葬此地。’”

宋朝丧葬流程(宋代身后赙赠制度)(3)

泰陵的特点是以山为陵,在山腹中建造墓室,四周再绕陵修筑围墙,陵内的封地就有方圆三十八公里,其总体布局酷似他最为骄傲的千古一城——长安。

宋朝历代崇尚节俭,但在建造陵墓上却是一点也不吝啬。宋仁宗为建造自己的墓地,调用了四万六千七百人作为劳役,花费内藏钱百五十万贯,细绢二百五十万匹,银五十万两。

为其夭折的儿子和宠爱的张贵妃建陵也是,劳役万众、费财上百万之多

2、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除了陵墓,古人的陪葬物品也极为讲究。位于陕西咸阳原的汉武帝茂陵,是汉朝各代王陵中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同时陪葬品也最为丰富。

在《汉书》中说,汉武帝的陪葬品共有一百九十件,金钱财物无所不有,从用蓝田玉打造的守卫兽神“四神纹青玉雕辅首”到镇墓辟邪之用,呈仰首团卧状的鎏金虎镇再到随身而葬的口中蝉玉和身上以一点一千克金丝、两千四百九十八块玉片制成的金缕玉匣。

宋朝丧葬流程(宋代身后赙赠制度)(4)

其中日常所用的鎏金银铜漆耳杯,无论是鎏金还是漆工都十分精湛。整体上分为盘足型底座和刻有华美纹饰的杯身两个部分,中间由柿蒂状的支架上托杯底。

《汉书·贡禹传》评价说:“武帝弃天下,霍光专事,妄多藏金钱财物,鸟兽钱鳖牛马虎豹生禽,凡为九十物,尽瘗藏之。

到宋朝时,虽提倡“厚养薄葬”,大多帝王也都曾下令要求,所造陵墓不得雕镂彩画、施方墉槛,棺内不得藏有金银、珠宝和玉石。

但“死者之终也,不可以不厚也”的至孝之观,早已为人们所接受和推崇。像何恢的儿子们为能求一块风水宝地而“用功力至费百余万”,平江太守王纪德的家人为其“以钱五十万购棺入殓”,陆蒙为夫人彭氏“买棺,且预漆饰,凡为钱百千”等都为常见情况。

宋朝丧葬流程(宋代身后赙赠制度)(5)

在上行下效中,厚葬之风从皇宫逐渐蔓延至整个国家,奢侈的丧葬广布于社会各个阶层。这对逝者来说是要风光无限,对后世来说是孝顺的体现,参与厚葬之礼的亲友们更是要为之慷慨赙赠。

二、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在厚葬风俗之下,逝者的上司和亲朋好友们为了帮助其葬礼的顺利举行,都会赠予相应的钱财作为资助,也就是所谓的“赙赠”

《汉书·陈平传》中有:“邑中有大丧,平家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丧家贫者,往往待赙以举丧。”

唐《通典》中规定:“诸职事官薨卒,文武品,赙物两百段,粟两百石;二品物一百五十段,粟一百五十石。

宋《书仪》中则说:“凡有民丧,匍匐救之,故古有含惓媚之礼。珠玉、衣衾、车马、货财,皆所以矜恤丧家,助其殓葬也。”

1、谁提忠义墓,千古独风流

在宋朝,对于有忠、孝、仁、义等良好品德的为国为君尽忠者、为父母尽孝者、贞烈妇人不仅加以名誉奖励、物质关怀,对于特别突出,或有所贡献者还有可能得以封功授爵、优先录取其子孙为官,其逝后将有皇帝或政府赙赠的丰厚礼金,作为对他身前事迹的褒奖。

宋朝丧葬流程(宋代身后赙赠制度)(6)

宋真宗时,为忠于职守的史馆修撰者田锡逝后批写:“不顾其身,惟国家是忧。”并赠封工部侍郎,追加赙赠数额,让相关部门将其事迹布告于天下,为照顾其妻儿,还特意说明不会断绝其粮钱的补给,朝廷的俸禄照常每月发放等。

宋仁宗,则为有高风亮节的工部员外郎曹修古逝后题写:“思修古忠”。考虑其家境贫寒以致无钱归葬,在按礼制所赙赠的五百贯之上,又额外增赙了两百贯。

之后的神宗为薛向龙、高宗为勾涛、度宗为徐霖等,也纷纷因其忠义表现进行荣誉表彰和赙赠奖励。

内有朝堂大臣,外就有边关战士。宋太宗时,在雍熙北伐中,杨业因不屈不挠的刚烈品性而为敌所杀。为表彰他的忠勇就义,追赠其太尉和大同节度使头衔,并分别赙赠帛、粟各一千。

宋朝丧葬流程(宋代身后赙赠制度)(7)

宋真宗时,对于在和北方游牧民族辽国战争中不幸身亡的,尚食使张旦、虎翼都虞侯胡福等人,不仅下旨对其优赠官职,还钦赐了服装、银带,以及白银一百两。

宋神宗时,还对因战争亡故的将士专门出台了新的赙赠条例,内容有:“延路没于王事,有家属见在本路,欲归其乡里者,给赙外,其大使臣以上更支行李钱百千,小使臣五千,差使、殿侍三十千,其余比类支给。

到南宋以及之后,为挽救家国的艰难处境,更是提倡树立典范,加大对有功之臣的奖励。

2、尚忆前朝多乐事,孝皇曾为两宫开

孝者,天下大本。”大力提倡儒家伦理纲常宋代的统治者们,常将尽孝与尽忠相结合,希望能以父子之情来维系和巩固君臣之道义。

正所谓:“父父也,子子也,兄兄也,弟弟也,推而之国,国而之天下,建一善而百行从,其失则以法绳之。”

宋朝丧葬流程(宋代身后赙赠制度)(8)

至于什么样的行为能够称被称之为孝,或者说关于孝的评价标准,宋朝人在继承前朝之下,有着自己的见解。

主要有三类,分别是累世同居、割肉疗亲和守丧。对于不同孝行,经基层官员上报、相关部门审查,最后经皇帝审批后,给予相应的表彰和奖励。

沿袭汉朝政府对累世同居者进行嘉奖的行为,看重维护家庭关系的宋朝对善孝者更是推重备至。

宋太祖在诏令中曾表明:“厚人伦者莫大于慈孝,正家道者无先于敦睦。”若地方上有父子分别而居的,由当地官员了解情况后加以告诫,要求其恢复同居,并以违背风俗习惯而按照律例进行处分甚至承担刑责。

宋朝丧葬流程(宋代身后赙赠制度)(9)

对于那些遵守规范,政府不但进行公开表扬,还会给予许多奖励以及享有免除赋税的特别待遇。像胡仲壳、东野宜、宋安世都曾因五世或七世以及累世同居,而在不同时期受到过政府的白银、米粮、绢布等各类奖赏

有在为父母办理丧事时,因劳累或伤心过度而死的,朝廷还会特别予以赙赠。景佑二年时的镇东军节度推官——毛洵,在丁忧期间为家人背土砌坟时,不幸后部脊椎受压损毁而没,政府听闻后给予了相应的表彰,并为其家人送去大米和帛布。

三、总结

”闵俗重凶事,其奉浮屠、会宾客,以尽力丰侈为孝,否则深自愧恨,为乡里羞。”

厚葬之风奴隶社会一直延续和流行于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当中,从贵族到贫民,从皇宫到街坊,无不重视,赙赠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大表现。

赙诔、赙补、赙祭、赙礼、赙金、赙布、赙賵,皆为赙赠,分别表示赙送诔文、赠送财物给家属、赠送钱财于亡者、赠送举办丧事所需的银钱,还有赠送米、帛以及车马。

宋朝丧葬流程(宋代身后赙赠制度)(10)

这些钱财物品不仅是对逝者的哀悼追思和帮助丧者家属办理丧事,同时也是对社会风俗、人情礼节以及礼仪制度的遵守。

参考文献

1、《河南大学》

2、《河北大学》

3、《西南大学学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