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不是秋日别情,这是一个女人的思念。秋意要从凉席上感知,就连那浪漫的泛舟,也只能独自完成。孤寂中,盼望心上人啊,早早从远方寄来“锦书”。

离别的相思,谁都有。可相思如何解?那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丝丝缕缕地缠绕在心头。

爱愈深,思越切。相思不是一个人的相思,离愁也不是一个人的离愁。他和她,虽然分隔两地,但却有着同一种相思,同一种离愁。

她与他的感情,堪称文学史上的楷模。从互相倾慕到结为夫妻,他们在诗词中浪漫,在收藏中倾心。

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让她写出了一首首经典词作。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1)

她是宋代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他是宋朝有名的金石学家、文学家赵明诚,他们是历史上难得的知己爱侣。

只是,世上没有完美之宇宙,月有缺才会有圆,天有昼才会有白。李清照的一生也不例外。

她的一生,似乎被幸福和不幸分成了两半。前半生,她有着幸福的生活,浪漫的爱情。虽然在享受爱情的甜蜜时,也会时不时地忍受离别的苦。可那些苦,被他们的爱情甜蜜淡化了,甚至因那苦,沉淀了那份甜,让甜结晶,在岁月里发光发亮。

她的后半生,却极度悲凉,是在苦涩、痛苦和寂寞中度过的。她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家,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苦难寂寞中,她有过短暂的不到百天的第二段婚姻,那段痛苦的婚姻,也让她愈发怀念赵明诚。

思夫、失家、离国。她的后半生,凄凉到似乎不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就不足以表达。

作者的作品,往往是生活的写照。李清照的作品,也从最初的清新浪漫变得哀怨悲切。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2)

李清照和赵明诚邂逅在元宵节,在那相国寺的灯会上。邂逅时,一个是活泼开朗的美少女,另一个则是清秀俊朗的翩翩少年郎。

李清照出生于山东济南,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进士出身,喜好诗词。受父亲影响,李清照在长期的耳濡目染下,喜欢上了诗书,自小便在诗词上崭露头角,吟诗作对更是不在话下。

光阴荏苒,她出落得聪慧靓丽、楚楚动人。

哪个少女不善怀春?哪个少男不善钟情?李清照,将她少女的心事,全都写在了那首《浣溪沙》里。

浣溪沙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她有着出水芙蓉般的容貌。已经懂得打扮自己的她,在鬓角斜插了一枝镶嵌着宝石的头饰,以衬托她俏丽的面容。少女的她,美目流盼,宛如明澈的秋水在荡漾,那灵动的秋水里,隐藏着她少女的心事。

那是内心里的小秘密,有期盼,也有喜悦,更有愁怨。正是这些情绪的交织,给她增添了不一样的风情。

心事无人诉说怎么办?

鼓足勇气,展开素笺,写下了满腔的思念和幽怨。期待能在月光、花影下,与有情人成双成对,诉说生死相依的情话。

这首小情调词,不仅是她才情的展示,也有对她青春美貌的描写,更有她情窦初开时那欲言还羞的情愫表达。

想必,这是她和赵明诚邂逅后的少女相思吧!

在元宵节的灯会上与李清照邂逅前,赵明诚已经知道她了,而且很喜欢她的词。而赵明诚,李清照也听说过,知道他不仅喜好诗词,而且对金石颇有研究,更有很多古玩收藏。

赵明诚是宋徽宗崇宁年间,宰相赵挺的第三个儿子,比李清照大三岁。一对年龄相当,颇有才华的少男少女,因偶遇,在李清照表哥的介绍下认识,进而一见倾心。

没有更多的言语,只从各自的眉梢间,读出了爱意。

他会不会找人提亲呢?自见那一面起,李清照便在心里期待着。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3)

作为士大夫阶层的大家闺秀,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李清照不可能像男子一样,经常出家门,但父母思想的相对开放,让她没有像其他女子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时不时地也会带着丫鬟,划着小船,去附近的河里游玩,也会去汴京街头观赏奇灯,甚至还会时不时地喝杯薄酒来助兴。

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所以她才会写出“沉醉不知归路”,“误入藕花深处”这样的绝句。

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像个快乐的小精灵,活泼可爱。喜好游玩的她,总会在回家后,写词表达心情。

春天里,荡完秋千,她写下了《点绛唇》,将少女荡完秋千,有客人来而慌忙躲回房间的场景描写得栩栩如生。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情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刚刚荡完秋千,衣衫都被汗水打湿了,她浑身没劲,软绵绵的,就连那纤纤玉手也垂搭下来。花园里,那还未盛开的鲜花上,露珠晶莹剔透。就在她欲欣赏时,突然听到有客人来,慌乱下,朝房间溜,慌乱中,连鞋子都掉了,金钗也掉落地下。

只穿着袜子的她,躲在一旁,却又忍不住地朝来人看,因为差涩,不得不假装用嗅青梅来掩饰。

清新调皮的字里行间,清纯自然、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几多风情,几多羞涩。

情窦初开的她,已然春心萌动。

来的客人是谁?想必一定是她心里的那个翩翩少年吧!

寂寞的深闺大院,锁得住她的身,却未必能锁住她的心。她的心,早已飞出墙外,飞去和那翩翩少年约会。

她在期待,期待着美好爱情的到来。

终于等来了,在她18岁的时候,她等来了她的赵明诚。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4)

曾经,梦里的翩翩少年郎是那么的模糊,模糊到看不清他的长相。可自那次元宵灯会的邂逅,少年郎的形象就清晰起来,真实起来。

她的心,开始只为他小鹿乱撞。

好的爱情,是双方的心灵悸动。赵明诚自从见到李清照,便再也忘不掉了。想让家人向李家提婚,可内向的性格,又让他不知怎么和父亲说。

辗转反侧,思念到痛后,他告诉父亲,他做了一个梦,梦里在背一篇文章,文章什么内容不记得了,但却记得有句是“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

父亲一听,略一沉思,也便哈哈大笑。

“言与司合”为“词”,“安上已脱”为“女”,“芝芙草拔”是“之夫”,也就是“文词之夫”。看来,儿子是要娶个会文词的妻子呀。

那时,李清照的词作已经小有名气,同是官宦家庭,赵明诚的父亲赵挺,很快就想起了李家,想起了那个漂亮活泼、灵秀聪慧的李清照。

官宦之家,门当户对。还有比这更合适的吗?

因为一场元宵节的邂逅,人世间,便多了一桩绝世好姻缘。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5)

18岁的李清照,21岁的赵明诚。两情相悦的男女,终于结为连理。

他们太幸运了,在那个洞房火烛之夜才能看清对方长相的年代,他们相知相爱又结为夫妻,实属少见。

婚后,因为一些政治因素,赵家受到牵连,因此,赵明诚带着李清照,去了青州。

福祸相依,因为受牵连不能为官,却也给了他们一段平淡幸福的生活。

新婚燕尔,她是含羞带娇、温婉多情的小女子;他是博学多才,温文尔雅的大男人。两个相爱的人儿,终于可以整日痴缠,卿卿我我了。新婚的喜悦,她用《减字木兰花》来表达: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从卖花郎那里,她买来一枝含苞欲放的鲜花。那花有没有因为还未盛开就被人折了去而伤心流泪呢?鲜花上,那朝露想必就是鲜花的泪水吧。

只是,她有些担心呢,这么美的花,他会不会说她不如花美?

“哼,我要把它斜插鬓间,让我的情郎好好看看,是我美还是花美?”

多么有情趣的画面!一个娇滴滴的小女人,浮现在了我们面前。

真真是人面桃花别样红啊。那时的李清照,就是那朵娇艳的花朵,且是只为她的赵明诚绽放的花朵。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6)

这首词写的时候,正值李清照新婚之时,从诗里,不难看出他们的恩爱,以及她对赵明诚的深深眷恋。

太爱一个人,会爱到慌张、紧张吧,爱到了肆意娇纵。她对他发嗲撒娇,连鲜花都要嫉妒,生怕自己没有花美。

与鲜花争艳,只因她的情郎。他们,陶醉在了幸福的甜蜜里。

不用做官,他们过得如胶似漆。赵明诚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金石、字画、收藏上。好在李清照也喜欢收藏,两个人便除了填词外,又有了另一个共同爱好。

每每遇到一个奇物,李清照都会兴致勃勃地和赵明诚翻书查资料,解读它的历史。

那是一段幸福到滴蜜的日子!

收藏的珍奇物件越来越多,书也看得越来越多,他们沉浸在了不同时空,不同年代,不同文化中。看着满屋的“宝贝”,饮着茶,他们会争相向对方提问,让另一个人做答,答对者喝茶。玩得尽兴时,茶水泼到身上也不管,这也就有了“赌书泼茶”的典故。

“赌书泼茶”、切磋诗词、研究钟鼎碑石...志趣的相投,让他们感情越发融洽。

感情,在这样的互动中,越来越深厚。

虽然收藏太过费钱,使他们尚好的家底也变得捉襟见肘,但是为了喜爱的文物,他们“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物质的欲望,全被精神欲望替代了,每遇可心的,他们必将倾其所有,将其买回。虽然过着节俭的生活,却也乐在其中。

仅仅几年时间,那些珍奇物件,便被他们像蚂蚁搬家一样,搬了回来。那个放置宝贝的“归来堂”,竟然单是钟鼎碑碣之类的文书就有两千卷之多。

他们过着举案齐眉、相敬如宾的日子。李清照写的词,赵明诚是第一个读者;赵明诚编纂《金石录》时,李清照全力支持。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7)

超强的记忆力,让这位女才子对金石和古物的了解,丝毫不比夫君少。有时赵明诚遇到不能确定的,她也能很快找到资料证实。

在那个封建的父权、夫权社会,他们却夫唱妇随,妇唱夫随,没有大小、权威之分,实属少见。

互为补充、互相欣赏的他们,真像卢照邻诗中所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他们是一对令人羡慕的鸳鸯,是灵魂相似的完美伴侣。古今中外,又有几人能真正找到灵魂相通的伴侣?那是需要多大的缘分才能遇到啊!

爱情能让人沉迷,也能让人产生激情。爱情的感召,让李清照文思泉涌、佳作频出。那段时间,也是她创作进入成熟期的时候,她那栩栩如生的描写,韵味十足的情感表达,形成了独特的写作特点。

可惜,他们这神仙眷侣的日子,却因赵明诚官职的恢复,结束了。他们不得不承受两地分居的痛苦。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8)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分离变得那么漫长。赋闲在家的李清照,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适应丈夫不在的日子,她沉浸在了对赵明诚的思念中。

如果只是暂时的分离,这种相思之痛也就算不上什么了。可在那个政治动乱的年代,一切政治动向的变化,都将影响他们的生活,以至于感情。

那时候,金兵攻入汴京(开封),掠走了徽、钦二帝,李清照一家不得不过着颠沛流离的漂泊生活。

如果这种漂泊是和赵明诚一起,李清照的日子也不会那么难过。

可赵明诚要为国效劳。这样,他们相聚的机会也就少之又少了。李清照的相思之情一日甚过一日,由于情绪不好,睡眠不足,她的身体渐渐消瘦下来。

曾经如花的青春,因为思念,过早地逝去了。她不再是那个活泼开朗、风趣幽默的小女子。她变得敏感、伤感,花开花落,四季更迭,都能让她的心情黯然。她的创作,由于受到心情的影响,也变得消沉起来。

对爱人的思念,她无法诉说,只能通过写词来抒发。写词,成了她排解苦闷的最好方式。

那段日子,李清照虽然也写出了很多佳作,但和以前的作品比起来,多了一份哀怨,也看不到那种带着愉悦的小情小调了。

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貌,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那狮子形状的香炉已经冷了,可她却无心去点燃;那锦被胡乱堆在床上,她也无心去叠;那乱了的头发,她也懒得去梳;镜子上布满了灰尘,她也无心去擦拭;每日睡到日上三竿,怎么都不想起来。

没有他的日子,生活过得无滋无味。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9)

离别的哀愁,想写信让他知道,但还是忍住了,她不能给他增添烦恼。她越来越瘦,也生了病。可这种瘦和病,和别人不一样,是不能给外人知的相思。

想着这回他离开时,她将那《阳关曲》唱了一遍又一遍,可结果又怎么样呢?他还是离开了。

他远去的背影,消失在了烟雾中。她匆匆上楼远眺,可什么都看不到。只看到楼前的河里,映出了她的身影。河水,印着她深情的眼眸。眼眸处显然又多了一份新愁。

这是李清照的思念之作,言辞中,满是无奈和酸涩。

相爱的人被分隔两地,一个怀抱愁苦,终日无眠。另一个呢?有思念,也有对政事难了的悲伤。他们的万千心事,又能和谁说?

和赵明诚分开的那段日子,李清照写了很多悲愁文字,比如“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人何处,连天芳草,望断归来路”,等等。

从这些凝聚了李清照才情和愁思的词句里,我们能看出,她对现实是多么无奈,对赵明诚是多么眷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宇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莲已经凋零了,身下的竹席也凉飕飕的。白天,她脱掉绫罗绸缎,换上便装去泛舟。夜晚,在怅惘中,她独自登楼远望。孤独寂寞中,抬头看着天空有雁子飞来,心想,会不会是他的书信来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他们虽然分处两地,但却有着同样的相思,一样的哀愁。唉!哀愁不断,一个接着一个,这个才走,另一个又涌上心头。

短短的几句词,看似语浅,实则意浓,每一句都有着说不出的愁情。可见李清照对赵明诚的爱之深、思之切。

那份愁情,是包裹着甜蜜的苦涩,令人动容。当然,从词句里也能看出,他们在一起时的你侬我依。真是美煞旁人啊。

也许在李清照那段孤独的岁月里,最开心的事,莫过于给赵明诚写信了。而赵明诚呢,也常常用李清照的信排解相思和烦恼。

每逢佳节倍思亲。对分居两地的李清照和赵明诚来说,更是如此。深秋时节,重阳节到了,看着树叶凋落,赵明诚却不在她的身边,于是,她写下了《醉花荫》,寄给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黃花瘦。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10)

在那薄雾弥漫、浓云密布的日子里,看着金兽香炉里的瑞脑香袅袅绕绕,心情很是烦闷。又一个重阳节到了,晚上,她独自睡在纱帐里,枕着玉枕,深夜凉气袭来,全身都凉飕飕的。

白天的时候,她一直在菊花满地的地方喝酒,直到黄昏。回来时,那淡淡的菊花香,依然在袖间弥漫。谁说清秋不伤神?当那西风卷起珠帘,珠帘里便出现了日渐消瘦的她。相思让她比菊花还瘦。

这首词,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百无聊赖、愁绪满怀的闺中少妇。这一整天,她都是在孤寂中度过的。在佳节里,她看落花自怜。坐不住,睡不着,唯有叹息。

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惊叹不已,除了感同身受她的孤独和寂寞外,还有对她才情的赞叹。他自愧不如李清照。

只是,也许是不甘败于妻子,也许是想知道自己哪里不如她。

他闭门谢客,废寝忘食地写了三天三夜。终于,写出了十多篇他自认为很不错的词。

在他将自己写的十多首词和李清照的《醉花荫》掺杂在一起,请友人陆德夫评点时,陆德夫看了一会儿,说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

风。人比黄花瘦。”

赵明诚听后,既惭愧,又佩服,更感动于李清照对他的深情。

人生自有情痴,李清照将她的情、她的痴,全都用她的词来表达。那一次次的离别,一次次经受离别的苦和痛,更深地激发出了她的才气。

相思,在她的文字里开了花。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的爱,有别于其他幸福婚姻的是分享。她有好的词,会让他第一个欣赏;他遇到令他心动的珍宝,也会想着第一个和她分享。

赵明诚在淄州任职时,有位朋友拿了一本白居易的手写《楞严经》给他看。原本对古人字画就很痴迷的他,看出是真迹,欣喜不已。竟然当即骑马奔回家,与李清照共赏。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11)

当那《楞严经》放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一边饮酒品茶,一边欣赏,久久不愿入睡,直至蜡烛燃尽。

如此恩爱的夫妻,如果能一直相守到老,那该多好?即使他们不得不时常忍受分离的痛苦。

可惜,天意弄人。他们的生活,因为政治变动,又发生了改变。

崇元年间,新党蔡京当政,他极力打击以苏轼为首的旧党,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罢官。而那时,一直忌恨赵挺的蔡京,因为赵挺的去世,便将矛头对准了赵明诚,赵明诚再次丢官。

不做官,虽然经济陷入拮据,但两夫妻却可以不用承受分离的痛苦,对他们来说,也很幸福。

可那平静祥和的生活并没维持多久,政局又发生改变,赵明诚再次上任,先后去莱州(今山东掖县)、淄州(今山东淄博)任职。

他们的两地分居生活又开始了。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一生,似乎都与李赵两家在政治舞台上的起浮分不开。复官面临分别,失官又面临经济拮据。

总之,都有遗憾。不过,对于李清照来说,也许她情愿丈夫失官,也不愿分居两地。

浪漫的爱情和现实的生活,一直都是情侣间两难的选择,特别是李清照和赵明诚所处的那个年代。

即使再好的感情,也敌不过时局的影响。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12)

靖康二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病逝,奔完丧后,他南下金陵,任江宁知府。李清照则在青州整理金石文物,准备南下金陵,与赵明诚会合。

久别的他们,终于能在一起了。那时的他们,一定激动又兴奋吧。

金石文物很多,李清照整整装了十五车,装不下的,她留在了家里。留在家里的东西,又装了十间屋。

然而,没想到的是,她离开没多久,青州就发生了兵变,而她家里藏着的那些宝贝,全都毁于一旦。

没有比失去这些东西,对赵明诚的打击更大了,那可是他的心血。

所以虽然两个人得以团聚,但却感受不到团聚的快乐和温馨了。除了因为那些丢失的宝贝,还因为战乱。

他们的婚姻,经历着婚后的第一次考验,也是最大的一次考验。

相聚一起的他们,又面临搬家。

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李清照跟随前去。可心还没从漂泊中安定下来,便发生了一件给他们的婚姻造成极大阴影的事。

赵明诚任知府的地方,发生了叛乱!也许是叛乱发生得太过突然,也许是赵明诚还有很多未了事需要做。总之,情急之下,作为地方官的他,竟然没有冷静地指挥平乱,反而偷偷溜走了。

在其他士兵竭力平定叛乱,再去找他时,只看到一根他溜出城门的绳索。

还有比这更耻辱的事情吗?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13)

这是人性的懦弱。面对危险时,很多人在第一时间都可能做出这样的反应。可他没有想到,他的一念之差,竟然影响了他的前程、婚姻,甚至生命。

他,活在了自责和痛苦中。而对李清照而言,这比赵明诚战死沙场还令她伤心。她最爱的男人,竟然临阵逃跑了。这件事,令她羞愧不已。

赵明诚被革了职,他们的人生,进入到最艰难,也最黑暗的阶段。

虽然生活在一起,再也不用忍受分离的痛苦,但这件事像条鸿沟,挡在了原本恩爱的他们面前。

没有争吵,却也少了交流,更没有了“赌书泼茶”。

他们曾经严丝密合的感情,有了缝隙。李清照从心理上,开始冷淡和疏远赵明诚。

也许,她的疏远只是想提醒赵明诚,他做错了,他不该那么做。虽然她能理解他的一时懦弱,却无法接受曾经在她心里的,那伟岸形象的崩塌。

1128年,他们沿长江向江西方向流亡,走到乌江镇,项羽自刎之地时,李清照心潮澎湃,面对浩浩江水,吟下了《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活着要当英雄,死了要当鬼雄,千万不能苟活人世。

这首诗一改她以前所作词的婉约愁苦,颇为慷慨激昂。此诗除了讽刺朝廷的腐败无能外,还表达了她坚强豁达、勇敢的爱国情怀。同时,也有对丈夫遇事临阵逃脱的不满。

和她心心相印的赵明诚,怎么会不知她的想法?不知她做这首诗的用意?

羞愧、后悔又自责,巨大的心理压力,让他郁郁寡欢,一蹶不振。第二年,也就是1129年,在他重被召回京城复职时,在独自去湖州任知事的路上,一病不起。

想必在知道赵明诚病倒时,李清照的心里也是有愧疚的。因为如果不是她的这种态度,赵明诚何曾会有那么大的压力?

李清照得知赵明诚病重时,赵明诚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强撑着,等着她的到来。他要和她见最后一面,他有很多未了事需要交代。

终于,他等到了她。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14)

经过不停歇的赶路,她见了赵明诚最后一面。那次的诀别,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有所描述:“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离世那年,他49岁,她46岁。

一段近三十年的姻缘,就此落幕。带着伤感、悲痛和遗憾。

此后,直到客死他乡,李清照对赵明诚的追忆都没有停止。而那追忆,应多少是怀着愧疚之情的。

赵明诚去了,理墓前的树木都能双手合抱了,可当李清照看着他们共同的心血一一《金石录》时,依然觉得赵明诚的笔迹,像是刚刚写上的。

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婚姻,算得上是桩完美婚姻了。他们心心相印,灵魂相通。只是有着精神完美洁癖的李清照,因为丈夫的一次临阵逃跑,让她与他有了隔阂。

这,也是他们堪称完美婚姻里的一个黑点。

将近三十年的恩爱夫妻,有多少鱼水之欢,就有多少缠绵记忆。只可惜,李清照没有为赵明诚生下一儿半女。

这应该是他们夫妻共同的遗憾,而更令李清照痛苦的是,由于逃亡,她所带的书籍和金石拓片,大多都被金兵掠走了。真正留下的,所剩无几。

赵明诚临终前,交代她的事,除了让她完成未尽的《金石录》,还有就是好好保管他毕生收藏的文物、金石。可那些文物和金石,还是大量丢失了。

这,也成了她一生中最感内疚的事,她觉得她辜负了他。

其实,在那人生如浮萍的乱世,又怎会是她的错?

失去了赵明诚,李清照便如一叶孤舟,居无定所。她四处漂泊,身心疲惫。

在无数个白天黑夜,都只能用回忆和思念疗伤。她的苦,她的痛,又要向谁诉说?谁又能听她诉说?只有寄托在诗词上了。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15)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深夜失眠,从藤床纸帐中醒来,心里有着说不出的哀伤和思念。屋子里空荡荡的,只有那断断续续的沉香,以及那渐渐变冷的香炉,陪伴她冷寂的心灵。外面有笛声传来,接连三次都是吹奏的《梅花落》。笛声,吹开了梅心。

春天来了,到处春意盎然。

可屋外还是细雨绵绵,下个不停。门内的她,看着淅淅沥沥的雨,泪如雨下。她的吹箫人赵明诚已经去了,他们曾经远眺的楼也空了。不过,即使有再好的景色,她又要与谁去倚栏观看呢?就是想折枝梅花,也找遍天下,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赠送。

这首《孤雁儿》有着说不出的哀怨,有着对赵明诚的诚挚感情和哀思,想必那时,她早已经原谅了他曾经的临阵脱逃。她的心里,对他只有深深的思念和爱恋。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16)

李清照的一生,像极了一朵花的一生。儿童少年时的含苞待放,到恋爱结婚时的盛放,直至失去爱人后的凋零...她,衰落得无可奈何。

纵使再悲伤,纵使再想随他而去,她依然要活着,因为她有未了的事。那个凝聚着她和赵明诚心血的《金石录》,她还没有完成。

带着剩余不多的文物,李清照投亲靠友,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也就在那时,她写下了《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窗前的芭蕉树是谁种的?那么枝繁叶茂。芭蕉叶和芭蕉心都能紧紧相依,她却只能孤孤单单一个人。三更天,躺在床上,她伤心难过,只听窗外传来雨落芭蕉的滴答声。那声音更加增添了她的愁绪,让她这个沦落之人,实在难以适应。

李清照的词里,已经极尽崩溃。

漂泊在外,寄人篱下,失去亲人”..还有比这更让人绝望的吗?那时的李清照,过得太过凄苦,凄苦得像个落水的人,急欲去抓一根救命稻草。

终于,她看到了一根稻草,可她哪里知道,那稻草不是救她命的,而是将她拉向更痛苦的深渊的。

那个被她当作救命稻草的人是张汝舟。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17)

或许是急欲摆脱孤苦伶仃、担惊受怕的日子,她跟了他。她不可能爱他,她的爱,已经全都给了赵明诚。或许,她只是希望张汝舟能是个收留她的好心人。

他的甜言蜜语,让她以为自己遇到了好人,也便嫁给了他。

没想到,那是一场噩梦,是她一生中,最可怕的噩梦。即使这场噩梦很短,不到一百天,也足以让李清照心悸后半生。

婚后,不管是李清照还是张汝舟,都觉得自己上当受骗了。因为,他们各有所图,但又各自失望。

张汝舟以为李清照很有钱,因为她和赵明诚,曾经收藏了那么多宝贝;李清照以为他是自己可依靠之人。

结果,李清照收藏的宝贝,所剩无几。而张汝舟的浅薄、暴虐、恶俗,也在得不到他想要的东西时,暴露出来,他开始对她拳脚相加。

曾经,她在赵明诚的温情和宠爱下,过了三十年的爱情天堂的生活,又怎肯在爱情的地狱里过一天?

幸好她智慧、刚毅、独立,在不堪忍受这种污辱后,她决定离婚。

在那个只有男人才有权利休妻的年代,她想离婚,谈何容易?更何况她面对的还是个无耻卑鄙之人!

她知道,如果想要和他和平离婚,那么,她和赵明诚收藏的那点东西,必定会被他以筹码要了去。她怎么会把她和赵明诚的心血拱手让人?

那是比她生命还珍贵的东西。

她不是个的普通女人,自然不会按照普通女人的做法去做。她开始搜集他营私舞弊、骗取官职的罪行,并一纸状纸,将他告到朝廷。

张汝舟的犯罪属实,被查办,而她,也因是他的妻而被抓。

牢狱之灾在她决定这么做之前,已经知道了,可她情愿忍受牢狱之灾,也不愿意与他苟活在一起。

这是她的勇敢,也是那个年代很多女人做不到的。

最终,在亲戚的帮助下,李清照很快便从牢里出来了。那段荒唐的婚姻,宣告结束。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18)

这段不足百天的婚姻,却让她感到犹如过了一百年般漫长。

也许是对男人失望了。此后,她不再想找任何依靠,独自生活在漂泊中,在孤苦和寂寞里继续她的诗词创作,继续她和赵明诚未意的事业《金石录》的编纂工作。

国破家亡,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见、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了丈夫交代的事。

1143年,《金石录》整理完毕,开禧元年,刻书完成。看着那本《金石录》,想必,李清照的心里会有稍许的安慰。

这是他们爱情的见证,里面的每个字,每篇文章,都是他们恩爱的点滴。

品尝了旷世的孤独后,李清照吟出了奠定她婉约词风格的《声声慢》:

寻寻覓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寻寻觅觅,依然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悲悲切切。在那乍暖还寒的季节,是最难休养生息的。即使喝上两三杯薄酒,也无法抵挡寒风的入侵。天空有大雁在悲鸣,像是她在呜咽。

看着满地的菊花在地上堆积、凋零,却不知以后还会有谁去采摘。坐在窗前,寂寞里一个人熬到天黑。细雨打在梧桐叶上,发出单调的声响。雨下得没完没了,一直下到了黄昏。看到这样的场景,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19)

是呀,国破、家亡、夫死...緬对这样的情况,能不愁吗?能不哀吗?能不怨吗?

唉!真是声声慢里声声叹,声声叹里字字愁啊。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写到这两句时,该是伤心欲绝了吧。

万千愁苦堆积于心,怎一个“愁”字说得清?大痛无声,她已经没有语言来表述她的悲伤和痛苦了。

愁和寂寞,一直在她的心底蔓延。没有了深爱的人,她只能一个人在词里缅怀,一个人在寂寞里跳舞,一个人在角落舔舐伤口,回忆曾经的美好。

无言,伤感,凄苦,泪流。

全词没有一个“泪”字,却满篇皆是泪。那是痛到极致了吧。

多年的背井离乡,让她的心支离破碎,而改嫁、离婚之事,又遭到了士大夫们的污辱和谩骂。

这位既温柔贤淑,又刚毅坚强,更具爱国情怀的著名女词人,在那样的年代,即使有再远大的理想,高贵的人格,又能怎么样?

最终,贫困优苦、漂泊流离的她,在寂寞中死在了江南。她飘然而去,只留给后人一首首或清丽婉约、或沉郁凄婉的词作,以及她和赵明诚那一片冰心万古情!

李清照经典诗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深闺高院不藏名)(20)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注遥山书雁,带您领略文化的博大精深!

相关文章:

李清照的一首《声声慢》,短短几句,却道尽了心中的千言万语

人生悲苦之总合:李清照这首词,短短6字,写尽人生的悲苦与无奈

花前月下金樽倒,酒意诗情谁与共——李清照饮酒词里的悲喜人生

李清照:一首灵魂深处的千古绝唱,一曲乱世单身妇女凄凉的悲歌

一剪宋朝光阴:人生如梦,诗酒趁年华,千古才女李清照的如梦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