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1)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2)

借助学习单,学生汇报字词学习情况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3)

同学们,我们课前都进行了预习,完成了学习单,请大家交流自己学习的情况。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4)

教师点拨学生字音字形部分的重难点

1. 活动一:形声字兄弟聚会。(黑板贴全体生字,挑选形声字。)

借助声旁表音的规律认读“径、赠、橙、犹”,读准后鼻音。

出示课件:

经过 曾经 登山 优秀

石径 赠送 橙子 犹如

2. 活动二:新老朋友见面。

借助词语,读准“傲”和“残”字音,初步感受字义。

课件:

骄傲 傲慢 傲雪凌霜

残菊 残花败柳

3. 活动三:溯源识字。借助字理,深入理解“君”字。

出示课件: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5)

字理识字:君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6)

。上半部分表示手持权杖,下半部分表示口,命令。整个字表示握权执政,管理事务。后来引申为最高统治者:君王、君主。扩大引申为有德性的人,表示对人的尊称。

4. 活动四:据义定音辨别多音字。

(1)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挑”字不同读音表示的不同意思。

(2)根据字典内容自评预习单第 3 题。

【设计意图:根据本课生字的不同难点,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落实课程标准中学习独立识字的要求。熟字组词、借助图片、生活中识字等方式让学生在语境中不断复现巩固生字,提高识字效果。教师在学生学习困难之处适当点拨,提升课堂效率。】

学习字词,落实读音

1. 活动一:生字分类,交流结构特点。

①学生给生字按结构分类。

上下结构:寒、霜、盖、菊、君

左右结构:径、斜、赠、刘、残、橙、挑

半包围结构:送

②学生交流结构特点:

“寒、霜”是笔画较多的上下结构的字,上半部分写扁一些。

左右结构的字“径、赠、残、橙、挑” 是左窄右宽,“刘、斜”左宽右窄。

2. 活动二:交流结构特点和易错笔画。

①与伙伴一起说说生字的结构特点和需要注意的关键笔画。

②学生交流易错笔画:

“寒”字中间有三横;

“刘”“斜”左边部分的捺变成点;

“橙”右边“登”的上半部分左边一个点,右边两撇。

3. 活动三:重点指导书写“寒”。

(1)理解字义:出示甲骨文的“寒”: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7)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8)

(2)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组词:寒冷、风寒、贫寒、饥寒交迫。

(3)指导书写:

①“寒”字中间有三横,三横等距,第二横最短,第三横最长。先写两横,再写两竖,最后写长横。

②三横上的竖和三横下的撇不要连成一笔。撇捺舒展,宽于宝盖头。

【设计意图】

在引导学生整体观察结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关键笔画和易错笔画,正确规范地写好汉字。

字词检测,落实评价

1. 伙伴互相检测字音,做出评价。

同桌互相检查要求会认的字,全部正确的在蓝线格旁画一个笑脸,哪个字不认识圈出来,再读一读。

2. 根据交流结果和老师的指导,写生字。

学生将自己预习时写得不好的字再写一遍,前后桌互评。书写正确、美观、不涂改的在课本田字格旁画一个笑脸。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9)

诗题导入,解读诗题

1. 出示古诗诗题。(课件:《山行》)

2. 说一说,通过诗题知道了什么?

预设:《山行》——写的是作者行走在山中看到的景色。

小结:通过解诗题,我们就能大致了解这首诗的内容。(板书:解诗题)

初读《山行》,了解大意

1. 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整体感知古诗大意。

(1)自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停顿。

(2)圈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

(3)作者行走在山里看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预设一:看到山上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

相机提问:你从哪里看出是弯弯曲曲的小路?——“斜”和插图。

预设二:看到白云生发的地方有人家居住。

预设三:看到山间有一片片枫树林,霜叶比二月红还要红。

(4)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思。

(5)小结:同学们,你们借助插图和注释了解了古诗大意,这是读懂古诗的好方法。(板书: 明诗意 插图 注释)

2. 寻找秋天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1)这首诗都是描写哪个季节的景色?

预设:秋天。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寒山、枫林、霜叶。

小结:古诗中很多景象都是某个季节独有的,根据这些独有的景象就能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

(2)作者喜欢他所见到的景色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预设:作者被美丽的枫林晚景吸引了,停下来欣赏都舍不得走了。还觉得这枫叶比二月的鲜花美丽!

教师总结:是啊,这枫林晚景实在是太美了,作者太喜欢了!古诗中,作者的感情就藏在字里行间,需要我们用心体会。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色的赞美之情。(板书:悟诗情 赞美)

3. 想象画面,演绎古诗,指导朗读,走入诗歌情境。

(1)杜牧在山中还会看到哪些景色呢?会想些什么呢?学生想象交流。

(2)有一位小同学就根据杜牧的《山行》,加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改编了一个小故事。(出示课件10)

深秋时节的一天,杜牧驾着马车,沿着一条石头铺成的弯曲小路去爬山。来到山脚下,抬头仰望,一座座山峰连绵起伏、高耸入云。在半山间白云生发的地方有几户人家,杜牧心想:这真是人间的仙境啊!他继续往山上走,草木枯黄,还有一丝丝凉意。这时,一片红色的树林吸引了他,他连忙下车,发现是一片枫树林,那枫叶是那么热烈、迷人,比春天的花还耀眼,此时,大诗人杜牧仿佛在一片红色的海洋中。看着这美景,杜牧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模仿范文改编故事,同桌互相说给对方听。

(4)指导朗读。通过停顿、语气(高昂)的指导读出诗人对枫林晚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4. 总结学法。

(1)解读诗题,了解古诗大致内容。

(2)结合插图注释,了解古诗大意。

(3)抓住词语,感受诗人情感。

(4)想象画面,走入诗歌情境。(板书:入诗境)

【设计意图】

通过“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入诗境”四步,以《山行》为例教会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并加以总结,帮助学生运用这样的方法自主学习其他两首古诗。

运用学法,学习《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1. 借助学习提示,尝试用古诗四步学法,学习《赠刘景文》。

(1)自读诗题猜诗义。

(2)自由读诗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好停顿。

(2)圈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

(3)想一想: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色时写下这首送给刘景文的诗的呢?

预设: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相机重点指导“擎雨盖”。

课件:擎雨盖: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10)

(已无擎雨盖)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11)

①出示课件,猜猜擎雨盖是指哪一部分?(预设:荷叶)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擎”是“举,向上托”的意思,教师补充“擎雨盖”是“遮雨的小伞”的意思。

②从“菊残”感受到菊花什么样的状态?

预设:菊残是指菊花凋谢的样子,出示图片。

(4)寻找秋天景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①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菊、橙、橘都是秋天的景物。

②我们刚才看到作者眼里的秋天荷已尽,菊已残,可见作者并不怎么喜欢秋天呀!对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预设:作者认为秋天是一年当中最好的季节,从“傲霜枝”“一年好景”感受到的。

③面对寒冷,菊花的花枝会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这首诗是一首题赠诗,作者借秋天之景勉励朋友,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通过补白的方式,帮助学生感受到菊花残枝傲霜凌寒的精神。

④课件图片展示橙黄橘绿的图片,感受秋天丰收的美好。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12)

三年级上册第10节课古诗三首(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第二单元第1课)(13)

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的意思。

⑤面对这样的景色,苏轼为什么会写下“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送给刘景文呢?

教师补充这首诗的创作背景。

学生交流后教师补充:是想勉励刘景文,荷花凋零菊花残败,花枝依然傲霜枝,这橙黄橘绿的季节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呀!你现在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你依然可以有一番作为。希望刘景文能珍惜这大好时光。(板书:勉励)

(5)想象画面,演绎古诗,指导朗读,走入诗歌情境。

①学生改编古诗,模拟苏轼和刘景文见面的场景,同桌互相说给对方听。

②指导朗读。通过恰当停顿、语气(前一句平直舒缓,后一句语重心长语速稍慢)的指导读出诗人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以及对刘景文的殷殷勉励。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作者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受”等问题,通过想象画面、质疑、补充背景知识、演绎故事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诗意、感悟诗情、进入诗境。

2. 自主尝试运用古诗四步学法,学习《夜书所见》。

(1)自主学习古诗。

(2)小组交流古诗的大意及不懂的问题。

(3)小组汇报。

①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萧萧梧叶、秋风、蟋蟀。

②作者在夜晚都看到什么了?

预设:萧萧秋风吹动着梧桐叶;有儿童在捉蟋蟀。

③作者怎么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呢?

预设:根据诗文“夜深篱落一灯明。”

④风吹着梧桐叶的声音,给作者什么感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预设:寒冷。从“寒”字看出来的。

⑤秋风吹动的仅仅是梧桐叶吗?还吹动了什么?

预设:吹动了作者的思念之情。

⑥是啊!这寒冷的秋叶,作者想念起了家乡。作者并没有继续说他思念家乡的什么,而是写儿童挑促织。老师想作者此刻一定很开心了,不再思念家乡了,对吗?他想到了什么?

预设:不对。作者可能想起自己小时候在家乡的快乐时光。有可能想起自己远在家乡的孩子。

小结:是啊!作者是通过写这样欢乐的场面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凉。他也多么想和家乡的孩子们一起篱落旁挑促织啊!(板书:思念)

(4)想象画面,演绎古诗,指导朗读,走入诗歌情境。

①学生改编古诗,以叶绍翁的口吻说说秋夜所见所思,同桌互相说给对方听。

②指导朗读。通过恰当停顿、语气(前一句舒缓深情,后一句语气上扬)的指导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比较阅读,感受秋天诗人的丰富情思

1. 课件出示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并配插图帮助学生理解。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 结合古诗和图片,小组合作交流这首诗给你什么感觉,感受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这首诗给我一种很宁静凄凉的感觉,作者离家很远,心里一定很孤单,很想家。

(2) 《夜书所见》中叶绍翁也很想家,它们表达的都是对家乡的思念。这两首诗有什么不一样吗?

预设: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前一句是悲伤的,听到秋风吹动梧桐叶的声音想起了家人,但是后面看到孩子们在挑促织,又给人温暖欢乐的感觉。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整首诗都给人悲凉的感觉。(如果学生说不出来,教师相机补充。)

2. 教师小结,升华主题,激发表达。

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三首描写秋天的古诗,杜牧面对枫林晚景,停车欣赏,在“霜叶红于二月花”中表达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苏轼看到荷叶枯萎凋零,可菊花已经开败的花枝还傲寒斗霜,感慨这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并把深深的勉励送给了好友。秋风吹动梧桐叶,也吹动了叶绍翁的思乡之情。不同的景物触发诗人不同的情思,不同的境遇面对秋天也有不一样的感受。同学们,面对秋天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呢?课后和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交流一下吧!

背诵三首古诗,默写《山行》

1. 在翻译、图片的提示下读诗句。

2. 填词背诵。

3. 师生合作背诵。

4. 配乐朗诵。

5. 指导默写《山行》

提醒格式:每一行居中写,标点不要遗漏,写上作者和朝代。

联系生活,感受秋天的美好

1. 结合《山行》说一说自己登山时看到哪些秋天美景。

2. 结合《赠刘景文》说一说秋天景物还有哪些颜色。

3. 结合《夜书所见》说一说秋风阵阵给你什么样的感受?生活中什么时候你会觉得风特别冷?

综合学习

1. 课件出示三首古诗,学生判断描写的哪个季节。

江雪 惠崇春江晚景

柳宗元 苏轼

千山鸟飞绝, 竹外桃花三两枝,

万径人踪灭。 春江水暖鸭先知。

孤舟蓑笠翁, 蒌蒿满地芦芽短,

独钓寒江雪。 正是河豚欲上时。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设计意图】本课的人文要素是“通过三首描写秋天景色的古诗,引导学生感受秋天景色之美。”学生通过发现诗中的景象知道这是三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学生运用这一方法判断课外古诗描写的景象,既能巩固所学方法,也能激发学习兴趣。

2. 拓展其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居秋暝》和《枫桥夜泊》

学生总结描写秋天的词语——霜、枫、寒、菊等。

3.《赠刘景文》是一首题赠诗,我们还学过哪首题赠诗?

预设:《赠汪伦》

4. 出诗题,猜大意。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通过诗题猜出诗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

老师出示诗题,学生猜。

《宿新市徐公店》《送元二使安西》《望天门山》等。

5. 运用诗句。

师:古诗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古人诗中表达的感情,跨越千年,我们与之共鸣。

出示一段情境(课件),学生引用书中的诗句回答。

王伯伯今年60岁,打算开始创业,开一个饭馆。请你用这一课当中的诗句激励王伯伯,给他信心。(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