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一个贪婪的地主,坐拥着祖上的财富和良田,却拼了命地以最大限度剥削手底下的长工,甚至于为了让他们早点起床干活,不惜自己半夜爬起来模仿鸡叫声。

这个故事对所有人大概都非常熟悉,而这个名叫“周扒皮”的地主更是成为了文艺创作中一个极其典型的人物,刻在了几代人的记忆中。

高玉宝与周家的恩怨(写出周扒皮的高玉宝)(1)

但在故事外,写出了这本《半夜鸡叫》小说的作者高玉宝却因为“周扒皮”这个角色而受到了不小的攻击和非议,发起批评的人正是地主周富春的后人。

难道《半夜鸡叫》与“周扒皮”的原型出自于此?“战士作家”高玉宝和周家又有着怎么样的纠葛呢?

高玉宝与周家的恩怨(写出周扒皮的高玉宝)(2)

1927年4月6日,高玉宝出生于辽宁瓦房店孙家屯村,他的家境非常之贫困,父母都是长期受到剥削的农民,支撑家庭都十分艰难,更别提让孩子接受教育,但年幼的高玉宝分外好学,经常逛荡着跑到附近的私塾窗外,呆呆地一听就是很长时间。

但是在那个旧社会,像高玉宝在这样的穷孩子根本没有选择,他年近八岁就被迫和父亲一样进入了地主家里开始没日没夜地干活。

后来日本人开始侵犯东北,高家一帮人又开始躲避战乱而远离家乡,一路上过得日子简直不堪回首,他沿途乞讨,没有吃食就到处翻垃圾堆,十几岁的年纪便要不断做活补贴家用,但他能做的都还是那些最为人所不耻的工作,比如拉车、送葬等。

就这样到了1942年的时候,全家人早已经逃到山东大连落了脚,高家主要靠父亲在支撑着,长期的劳累很快就压垮了他,让他患上了多项身体疾病,可是他工作的铜矿上是不养闲人的,于是高玉宝只能迎头顶上,接替了父亲的工作。

高玉宝与周家的恩怨(写出周扒皮的高玉宝)(3)

矿里的活真不是一般人能做的下来,在呼吸困难、灯光昏暗的地下矿道中,高玉宝和工友们要一刻不停地采集,每天几乎要工作十二个小时,可以说除了吃饭就是干活,而工资却十分微薄,伙食也相当磕碜。

不幸的是他是个工人,而幸运的也是他成了个工人,随着外部形势的变化,人民解放军在天南海北都已经展开了攻势,而他们所要解放的,第一个就是工农群众,所以这股子思想很快蔓延开来,也渗入了高玉宝所在的复县。

几年以来,高玉宝屡次听说了中国共产党的事迹,和无数穷苦百姓一样,他深信这些人是为了大家谋福祉,于是到了1947年时,高玉宝果断地报名参了军。

刚加入部队的他才不过二十多岁,在长期的苦累下身体素质很差,瘦弱矮小,但却处处受到了战友、领导的关照,这让他打心里觉得国家和人民有救了。

彼时的高玉宝十分幼稚但也十分可爱,1948年他随队攻占鞍山以后,听到政委提醒战士们要交党费,他天真地以为自己参了军就也是党员了,也不知道要交多少钱,便收拢了身上所有的财物跑到党小组长那里去,把对方也搞糊涂了,还以为他是想要申请入党,便让他交一份申请书。

高玉宝与周家的恩怨(写出周扒皮的高玉宝)(4)

高玉宝当然毫不犹豫想要入党,可对他来说,一份申请书却难比登天,那个年代的文盲率高到匪夷所思,高玉宝连一些最基础的字都认不全、写不出,让他交一份百多字的文章简直比扛枪打仗还要困难。

但用了三个多月的时间,高玉宝还是硬啃了出来,靠学、靠画,终于在1948年6月顺利成为了预备党员,这不仅意味着他身份的转变,还让他的人生走向了巨大的转折——他意识到了知识和文化的重要性。

所以从这之后,高玉宝便开始了夜以继日的学习,他没书、没笔、没纸、没老师,同时还要行军作战,但他肯学,利用着空余的一切时间和身边能找到的一切东西来写字,不懂的就到处请教别人。

要知道,当时部队里有文化的人本身就稀少无比,高玉宝把周围的人都问了个遍之后,再遇到不懂的就无计可施了,但这小伙子求知若渴,为了认字甚至孤身拦下过正副司令员请教。

而随着战斗的持续,高玉宝的心态也开始发生了变化,1948年10月,他所在的东北野战军第四纵队参与了辽沈战役中鼎鼎大名的“塔山阻击战”,我方以寡敌众拼死作战,虽然最终获得了胜利,但伤亡也是极其惨重。

高玉宝与周家的恩怨(写出周扒皮的高玉宝)(5)

高玉宝亲身经历了这场血流成河的战斗,看着无数战友在眼前牺牲,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也萌生了一个过去不敢有的想法——这些人都是为新中国和人民解放而牺牲的,这些故事值得被记录下来,我能不能为此写一本书呢?

毫无疑问,此时的高玉宝经过努力学习,也才可能不过小学水平,想要写一本自己的小说,听起来有些不知所谓。

但那个年代的梦想是淳朴的,高玉宝很快便着手开始了自己的写作,说是写,其实一半以上都是画,不会的字他就用生动的画来表达,行军途中的所有时间都被他用来写书了。

高玉宝与周家的恩怨(写出周扒皮的高玉宝)(6)

不过高玉宝也有自己的优势,他从小在乡间,没有老师教,但却格外喜欢听说书,那些精彩的段落几乎可以倒背如流,所以人物塑造、剧情描写他是懂的,再加上他从小见识无数旧社会的黑暗,长大以后从军东奔西走,亲眼见证了无数底层百姓的真实生活,也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变化。

而写作的同时,高玉宝在部队里的表现也非常优秀,1949年全国解放新中国冉冉升起,但西南部地区仍然很不稳定,他便随军继续南下西行,收复敌占区、剿匪等等,一路穿越了四五个省份,因为作战中的优秀贡献立下过整整六次大功。

此时的他已经是军中的小名人了,不仅功劳不少,平时只要空闲就蹲在地上弄书作画的习惯更是人尽皆知,当时的战士们人人都想学习、念书,所以根本没有人嘲笑高玉宝,反而他得到了很多战友的鼓励。

就这样,用了将近两年的时间,高玉宝凭借着惊人的毅力最终完成了自己的处女作,一部自传体小说,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高玉宝》。

高玉宝与周家的恩怨(写出周扒皮的高玉宝)(7)

这本书一经出世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一段时间之后,连诸多中央高级领导人都听说了,即便文字里夹杂着许多像小人书上一样的图画,但在很多人的帮助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不辞辛劳,开始帮助高玉宝逐个校对、修正小说情节、润色文笔,还指派了几位老牌作家进行指导......

就这样,到了1951年的时候,这一部二十五万字的小说正式在《解放军文艺》杂志上进行连载,不久后《人民日报》又进行了报道,题为:《英雄的文艺战士——高玉宝》。

作为一本看起来相当深沉的乡土小说,作为一个曾经连读书都是奢望的穷苦农民,《高玉宝》不仅成了人手一本的读物,甚至于很快风靡东亚,在海外很多地区被翻译成了各种文字不断出版,而高玉宝不仅完成了自己的知识升华,甚至被冠上了过去根本不敢想象的“战士作家”的称号。

除此之外,高玉宝还因为自己的书而陆续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一众最高领导人的接见,这让他在惊喜和感动之余更加笔耕不辍,又陆续创作了《高玉宝续集》、《我要读书》等作品。

但要说起最为知名的,还是后来被选入了小学语文教科书、又被上海美术电影厂改编成动画的《夜半鸡叫》。

高玉宝与周家的恩怨(写出周扒皮的高玉宝)(8)

这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但的确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尤其是其中塑造出来的经典人物形象“周扒皮”,简直把当时的人们对于地主的印象写的跃然纸上。

但这却为高玉宝引来了不小的麻烦。当时他的名气越来越来,作为著名的军旅作家、优秀党员和劳动模范,经常到处奔走参加活动、讲座、帮扶,而《夜班鸡叫》随着一系列改编也逐渐家喻户晓。

那么问题就来了,人们难免会好奇故事中的“周扒皮”是不是确有其人?如果有,那这么坏的人原型到底是谁?

因为高玉宝的书一直都维持着半写实风格,周扒皮在小说里其实是有大名的,叫做周春富,而这个人也的确真实存在,高玉宝年幼的时候就在他家做过工。

这些事情纷纷被曝出来之后,周家就迎来了灾难,大众把对于旧社会压迫者的愤恨一股脑倾泻在了这户地主人家身上。

他活该吗?其实不然。

高玉宝与周家的恩怨(写出周扒皮的高玉宝)(9)

周春富全家二十余口,名下的土地共二百五十亩,还有一些染坊、磨坊、杂货铺等,富裕肯定算是富裕,但他平日里极为节俭,从自己到所有家人,长期灌输这种理念,甚至看起来根本不像个地主。

可是他对家中的工人们很好,给他做过活的没有不说他厚道的,无论长工、短工,一律价钱公道、吃住全包,更是从来不会压榨他们,这样以至于到了后来有很多人来搜集周春富的“作恶事迹”时,采访那些曾经替他打工的农民,没有一个肯说他是坏人的。

而就因为《半夜鸡叫》,让周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被当地甚至全国的许多人大肆抨击批判,所以到了后来,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时,周家一位名叫孟令骞的后人便站出来为自己的家族澄清,他表示周家从来没有过剥削行为,从没有见过高玉宝这个人。

这件事在很长一段时间变得议论纷纷,直到高玉宝正式出来答复,他表示《夜半鸡叫》只是一本小说,周扒皮真实的原型其实是复县老家的一个姓王的地主,并非周春富,小说是虚构的,主要是起教育意义,不能总是往现实中去代入。

高玉宝与周家的恩怨(写出周扒皮的高玉宝)(10)

到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孟令骞也逐渐改变了态度,他坚持读者要理性看待这种“真人假事”的艺术加工,但也不再激烈批评《夜半鸡叫》,肯定了这部小说的价值和意义。

诚然,高玉宝老人在自己的中年和晚年,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全部能力,长期在全国各地帮助老人、教育孩子,无私地为社会作贡献,但从来不以自己的名气谋取私利,“周扒皮”的纠纷可以说是一个意外,但高老一生的传奇与操守却始终恒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