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一词的来源

某人说:“世界上没有完全无用的知识。”

别问我谁说的,问我也是不知道。如果说中国对外文化输出最早,影响最大的东西,恐怕谁也想不到,不是活字印刷,也不是指南针,而是炼丹术。

大唐奇经八脉追加法术(西方炼金术来自道家炼丹)(1)

化学的英文Chemistry来源于Alchemy,Alchemy的意思是炼金术,而Alchemy来源于阿拉伯语alkmiya。Alkmiya也是炼金术的意思,阿拉伯是欧洲炼金术祖师,化学来源于炼金术,这已经是公认的事实,而alkmiya又来源何处呢?

1946年,印度学者麦迪哈桑发现,阿拉伯炼金术中jinn这个单词,是汉语“仙”的音译,意思也一样,kimya汉语“金液”的古语发音,所以他认为,alkmiya一词起源于汉语金液的音译kimya。

注:直至今日,福建泉州和广东,仍然保留了这个发音。

金液是什么

大唐奇经八脉追加法术(西方炼金术来自道家炼丹)(2)

金液是中国古代炼丹术的专用词语,一种炼丹重要媒介,怎么说呢,有点类似于西方炼金的哲人石。

哲人石:一种魔法石,能把任意物质变成黄金,当然,这是不存在的。

金液也是类似作用,内丹派把人的体液称为金液,外丹派则认为金液是混合了硫汞一类元素的溶液,但他们的目的,都是试图通过金液炼出金丹。

葛洪《抱朴子·金丹》:金液太乙所服而仙者也,不减九丹矣。

炼丹术和炼金术

炼丹和炼金有什么不同?没有不同,区别只在于目的。黄金作为最古老贵金属,不仅具备交易价值,在古人眼里还另有意义。他们认为,既然黄金性质这么稳定,放置千年也不生锈,那么长生之道就蕴藏在黄金中。

所以炼丹术最早就是炼制黄金,当然,这是一种想象中能食用的黄金,可令人成仙不死,所以叫金丹,而炼制这种黄金的媒介,就被称为金液。

中国炼丹术传到阿拉伯后,性质就发生了变化,人家并不想成仙。不是不想,是没有这个概念,不管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根本没有神仙这个东西。所以很自然,炼丹术变成了生财之道。

阿拉伯炼金师

大唐奇经八脉追加法术(西方炼金术来自道家炼丹)(3)

欧洲炼金术来源于阿拉伯,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若论影响最大的阿拉伯炼金师,公推两人,一个是贾比尔·哈扬,另一个是拉兹。

贾比尔被誉为现代化学之父,也是阿拉伯最有名的炼金师。他的理论主要有两个,一是认为世界上所有金属,都是由“土性的烟”和“水性的气”组成,区别只在比例不同,所以金属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互相转换。

土性烟就是硫,水性气则是汞,金属由硫汞组成,这基本照搬《周易参同契》和《淮南子》相关描写,一字不差。

贾比尔另一个主张是,想要炼制黄金,必须先找到一种神秘物质,这种物质可以任意改变金属的硫汞比例。他称之为“点金石”,也就是西方炼金师孜孜追求了千年的哲人石。点金石同时也能治愈疾病,永葆青春,所以它也是长生不老药。

一看便知,点金石就是中国炼丹金液的阿拉伯版本。

拉兹是《秘书》的作者,这本《秘书》是欧洲炼金以及化学的起源之一。相比贾比尔,拉兹理论倒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只是他公开声称,他的知识来源于一名中国学者,而且他把许多重要炼金原料,直接以中国命名。比如他把鍮石(黄铜矿)称为中国金属,硝石称为“中国雪”。

尽管西方至今仍称阿拉伯炼金术的渊源,来自古罗马帝国和古希腊。咱先不说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是不是后代伪造,古罗马和古希腊文化里,根本没有炼金这个词,阿拉伯人怎么继承?又能继承什么?

酷爱炼丹的唐朝人

大唐奇经八脉追加法术(西方炼金术来自道家炼丹)(4)

虽然西汉之前就有了炼丹术,比如秦皇汉武都是长生之道热烈追求者,《淮南子》也快变成了一本炼丹书,但炼丹真正的大发展,是唐朝。

唐朝人有多热爱炼丹?据不完全统计,至少有六个皇帝死于误服丹药,就连我们熟知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个炼丹爱好者。

白居易要不是中了举,他很可能将炼丹作为终身职业,事实上他接到授官通知时,正躲在山里炼丹。

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绵。

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况在少壮时,亦为嗜欲牵。但耽荤与血,不识汞与铅。

这是白居易《思旧》中的几句,主题是怀念老朋友。那几个老朋友呢?退之是韩愈,微之是元稹,杜子是杜牧,崔军是崔玄亮,个个大名鼎鼎。

韩退之吃了硫磺,一病不起,元微之炼了秋石,直接嗝屁,杜牧得到丹诀,再也不吃荤腥,崔玄亮不知道吃了啥药,大冬天敢光膀子。

大唐阿拉伯诗人

像白居易这样酷爱炼丹的诗人不止一个,晚唐有个诗人叫李珣,虽名诗人,但他更著名的是词,而且是花间派。我们先来欣赏一下他的著作。

《浣溪沙》:晚出闲庭看海棠,风流学得内家妆,小钗横戴一枝芳。镂玉梳斜云鬓腻,缕金衣透雪肌香,暗思何事立残阳。

看完这首词,无论如何你也想不到,作者是一名大胡子波斯人。

大唐奇经八脉追加法术(西方炼金术来自道家炼丹)(5)

李珣祖上来大唐经商,到了就不走了,举家迁居四川,李珣至少是个阿拉伯移民二代。

因为爱慕中华文化,他还曾被人嘲笑。

异域从来不乱常,李波斯强学文章。假饶折得东堂桂,胡臭薰来也不香。

这是李珣读书时,一位姓尹的书生,写给他的诗。意思是来大唐的外国人都很老实,唯有李珣不循规蹈矩爱读文章,就算某天他折桂拿了状元,桂枝也掩盖不住狐臭。

老外体味大,阿拉伯人尤甚,这也有好处。阿拉伯盛产香料,大唐和阿拉伯贸易,进口一多半都是香料,比如安息香、龙脑香等。

李家也以经营香料为生,不过那时候不叫香料,而叫香药。因为唐朝人用不着这么浓烈的香,更多把它当药材看,所以经营香料的阿拉伯人,往往还有另一种身份,医生。

这个医生的意思,就是拼命给各种香料加医疗用途,李珣除了写诗,还著有一本《海药本草》,介绍的全是阿拉伯草药。

大唐奇经八脉追加法术(西方炼金术来自道家炼丹)(6)

李珣还有个弟弟,大名李玹,小名李四郎,兄弟俩都是疯狂炼丹爱好者。爱好到了啥程度,李四郎死的时候,唯余下道书和药囊,家产全炼光了。

想败光他们家产并不容易,因为李家可不是普通生意人。李珣还有个妹妹,叫李舜玹,曾被前蜀末帝王衍娶做昭仪,非常受宠。

放过王衍的重口味不说,这位李昭仪,可能是历史上唯一明文记载阿拉伯妃子,也是地位最高者。

注:昭仪是九嫔之首,仅次于四妃,如武则天也是昭仪。李昭仪善诗,王衍也是个文学爱好者,曾留有“昭仪侍宴”佳话,请了一大帮诗人吃饭,令李昭仪作陪。

大唐和大食

大唐奇经八脉追加法术(西方炼金术来自道家炼丹)(7)

大唐疆域一直延伸到了葱岭以西,所以大唐跟大食是邻居,高仙芝还跟大食军队干过一架。打归打,打完之后双方来往非常密切,很多阿拉伯人来大唐经商,长安城中的阿拉伯胡商很常见。

当时有个说法叫“昆仑奴、新罗婢”,意思是如果你混上流社会,家里要是没几个黑人奴仆,朝鲜婢女,你都不好意思出门见人。昆仑奴哪来的?就是阿拉伯商人贩来的。

李家也经商,他们一边做进口,一边做出口,不同的是他们卖到大食的东西,以炼丹原料为主。

一般认为,炼丹术西传,主要推手就是李家兄弟。这也容易理解,因为别人不会啊,住在大唐的阿拉伯人虽多,很少有像李珣这么有文化,对道家经典研究那么深。

世界各地种族不同,文化不同,追求却没什么两样。接触到大唐的先进文化,大食人如痴如醉,一头扎了进去,脑瓜子都是嗡嗡的,原来黄金可以炼出来。

黄金当然炼不出来,唐以后,炼丹术在我国都逐渐沦为邪说,却成了阿拉伯主流。所以文化输出还是要看国力,国力强,糟粕他们也跟着学,国力不强,精华也没人搭理。

炼丹术对西方的影响有多大,讲个笑话。

大唐奇经八脉追加法术(西方炼金术来自道家炼丹)(8)

1669年,德国汉堡有个炼金师叫汉尼格·布兰德,他认为尿液颜色既然与黄金一样,所以从尿液中可以提炼黄金。

他找来陈年老尿,经过种种操作,最终发现了白磷。说到火柴的诞生,其实就是想把陈尿变金子的副产品,这仍然属于一千多年前,西汉李少君的炼丹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