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待兔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避免兔死狗烹)(1)

俗话讲:“久赌必输。”即使风险是一个小概率事件,但是一旦做得时间久了,也很可能会遇到。那么怎么预防“先赢后输,最后被一锅端”的悲惨下场呢?懂得急流勇退之术,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适当时候“见好就收”,总好过“兔死狗烹”的结局。那么怎么才能拿捏好“急流勇退”的分寸呢?细读下面的案例,咱们就能够有所收获!

守株待兔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避免兔死狗烹)(2)

案例原文】韩休数与萧嵩争论于上前,面折嵩短,上颇不悦。嵩因乞骸骨,上曰:“朕未厌卿,卿何为遽去!”对曰:“臣蒙厚恩,待罪宰相,富贵已极,及陛下未厌臣,故臣得从容引去;君已厌臣,臣首领且不保,安能自遂!”因泣下。上为之动容,曰:“卿且归,朕徐思之。”丁巳,嵩罢为左丞相,休罢为工部尚书。以京兆尹裴耀卿为黄门侍郎,前中书侍郎张九龄时居母丧,起复中书侍郎,并同平章事。

案例剖析】本案例中,左丞相萧嵩就是一个博弈高手,他能够准确洞悉形势发展的苗头,未雨绸缪地调整节奏。他认为,自己已经富贵至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懂急流勇退的话,必然会物极必反,不得善终。那么怎么才能真正“退下来”,而不是绑在“战车”直到车毁人亡?萧嵩充分发挥谋略智慧,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守株待兔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避免兔死狗烹)(3)

1. 露出破绽,制造契机

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一定的契机,无论是进取,还是隐退。有心人会留意契机的出现,高明的谋略家更懂得人为地制造契机。左丞相萧嵩宦海沉浮多年,更身居宰相的高位,怎么会平白无故地多次与下属发生激烈的争论,更何况是在大领导唐玄宗面前?我们细想不难发现只有两种可能性:一是,萧嵩故意“卖一个破绽”,为自己接下来的行为提前进行“舆论准备”。二是,大领导唐玄宗对萧嵩这个二把手心生不满,纵容其他人去“敲打敲打”他。而无论是哪一种情况,这都是萧嵩“急流勇退”的前兆。

守株待兔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避免兔死狗烹)(4)

2. 顺势而为,借故脱身

“谋势不谋子”是谋略高手在博弈过程之中的一大原则。为什么要这样呢?那是因为“势”与“利”不同,它是更高维度的存在,也是决定利益分配结果的潜在因素。一旦“势头”不对,可能事情正在起变化,利益格局即将洗牌。因此萧嵩作为聪明人,知道必须赶在“洗牌”之前离开“赌桌”,否则已经吃到嘴里的“东西”也可能吐出来。于是,他在同时在领导面前“打小报告”后,不做任何辩解,毫不恋栈地提出辞职申请。这种“接、化、发”的操作,不输于任何太极宗师。

守株待兔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避免兔死狗烹)(5)

3. 点破玄机,完成程序

虽然看破不说破,在职场之中是常态,但下级对于上级来讲,还是要尽可能保持坦白的态度,否则就是弄巧成拙。本案例中,唐玄宗虽然对萧嵩的辞职并不意外,但出于用人的谨慎性考虑,还是要明知故问地让对方说明原由。萧嵩知道是到了“摊牌”的时候了,因此他不避忌讳地指出“及陛下未厌臣,故臣得从容引去;君已厌臣,臣首领且不保,安能自遂!”这句话像一把利刃,极其锋利地将笼罩在职场关系上面的“纱罩”划破,露出了隐藏在“温情脉脉”背后的真实面孔。

守株待兔为什么要这么做(怎样避免兔死狗烹)(6)

无论职场,还是商场,其本质都是势利场,每个角色之间的关系本质上都是围绕着利益进行的博弈关系。谁能够成为赢家,笑到最后,除了偶然因素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谁能够审时度势,把自己的“棋”下好。

孙子兵法:谋略高手之间是怎么过招的?没有硝烟弥漫,却不寒而栗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 信 公 众 号 “谋略与兵法”,不懂谋略与兵法,怎能从容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