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网/大江新闻客户端讯 熊细娇 实习生罗心悦 蔡新凤报道:新十条颁布,行程码下线,很多群众感觉到了无比的焦虑。“江西抗疫求助平台”上线以来,有许多群众求助,面对环境的不确定性,我们如何缓解心理焦虑呢?为此,大江新闻记者专门采访江西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江西师大心理学博士、副教授郑治国为大家支招。

科学看待防疫变化与理性看待新冠感染

大江新闻:各地出台优化措施,在回归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有一些人出现了短期不适应的心理。我们怎么理解当下新出现的一些心理状况?

郑教授:“新十条”防疫优化政策发布以后,各地迅速出台落地措施,我们回归日常生活又跨出一大步,同时对人们的心理也造成较大的冲击。

首先,环境的变化通常需要时间适应,优化措施力出台后,社会、家庭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难免产生心理困扰,不知所措。

第二,人们对新冠病毒早期毒株的毒性仍心有余悸。这次优化措施力度较大,人们对目前流行毒株的毒性有疑虑,对“后遗症”有担心,害怕感染是在所难免的。

第三,自我责任导致压力增加。三年来国家很好地保护了我们,现在自己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压力肯定会增加,尤其有老人的家庭,担心感染后基础病对老人生命健康造成威胁,还担心大规模感染后出现医疗挤对,耽误老人救治。

随着人们对疫情不断深入地了解,对防疫大环境逐步适应,绝大部分人能够通过自我调节达到心理平衡。适应时间因人而异,通常不超过6个月,不过还和疫情的变化有关。

自我调适与寻求帮助相结合

大江新闻:什么样的人群更容易感到焦虑?

郑教授:情绪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因此容易焦虑的人各有原因。

首先是脆弱人群,比如老人、有基础疾病的人,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新冠对有基础疾病的人威胁要大一些。因此他们更担心被感染。

其次是易感人群,比如医疗工作者、药店工作人员,新冠毕竟可能引起高烧、疼痛等不适,而且会重复感染,因此他们的焦虑水平可能更高。

第三是基层防疫人员,比如网络管理员、志愿者、学校等特殊单位的工作者。他们要持续并迅速普及新环境下的防疫知识,协调医疗资源,做好居家隔离人员的服务管理工作。防疫优化后人们感染的风险更大,他们承受的来自群众的压力更大。

第四是易焦虑人群,意思是性格本身容易焦虑的人,心理学上叫“特质性焦虑”,当遇到焦虑情境时,这类人更容易焦虑。

大江新闻:对于更容易焦虑的人群,在心理上,他们应该如何自我调适?

郑教授:我们可以从认知、情绪、行为三个方面进行自我调适。

认知层面,要主动了解疫情动态,了解病毒的毒性、传染性,防治办法等。未知在很大程度上制造焦虑。不过我们还要注意,信息过载也会造成焦虑,建议关注权威信息,减少信息干扰。

情绪层面,要有适度宣泄情绪,向他人倾诉心中的担心、愤怒、自责等负面情绪,避免独自默默承受。负面情绪就如充气的气球,适度宣泄才能避免突然爆发。

行为层面,要主动采取调节措施,比如适度的运动,保证规律的作息时间,正常的饮食;还可以采取渐进性放松训练,相关的媒体资源网上很多;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坦然接受事实与积极解决问题

大江新闻:如果自己确诊了新冠,如何应对心理上的变化?

郑教授:确诊新冠后,人们主要是害怕被人排挤、感染他人和后遗症。被人排挤一般不是否定被感染的人,而是害怕被感染。

我们还得避免“破罐子破摔”心理,因为自己阳了,觉得没有防护的必要的。这种心理和行为会导致人际关系紧张,而且影响是长期的。不论自己有没有确诊,该做的防护措施不能少,每个人承担自己的责任。

不排除确诊了新冠阳性后出现心理应激反应,出现恐惧、失眠、思维混乱、情绪不稳定等,若出现这一类症状,应尽快寻求专业的心理帮助。

阳了是不是会失眠(一说阳了)(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