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一流产业模式(进入转型阵痛期)(1)

制图:钟仁敏

惠州一流产业模式(进入转型阵痛期)(2)

制图:钟仁敏

地处大湾区的惠州,上半年经济总量稳居广东省第5位,跻身全国城市GDP百强榜第51位。在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等机遇下,惠州的发展前景被广泛看好,但这座转型升级中的工业重镇眼下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用惠州市主政者的话来说,面临的机遇和发展势头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低于全省3.2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0%,高于全省2.2个百分点……近日,惠州市统计局发布的1—7月经济数据显示,惠州经济发展压力与动力同在,工业经济喜忧参半。

喜的是工业投资一扫长期负增长的颓势,同比大增13.3%;忧的是工业生产持续下滑,两大支柱产业同时“熄火”,双双出现负增长。

更引发关注的是,上半年惠州GDP仅增长4.5%,低于全省(6.5%)和全国(6.3%)。外界认为,惠州经济的“精气神”看上去一直不错,为何如今“元气不足”?很多人不禁要问,惠州的经济到底怎么了?何时能摆脱转型阵痛实现突围跃升?

一问

珠三角排名靠后

经济增速为何下滑?

“发展是第一要务”。在专家看来,高质量发展并不意味着不要增长速度,特别是对惠州这样尚不发达的城市来说,在追求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仍然必要。

上半年,惠州地区生产总值2089亿元,虽然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5位,但4.5%的增速在珠三角9个城市中排在第7位,即倒数第三,仅高于江门(4.0%)、中山(0.9%);在全省21个地市中更是排在第15位,处于中下游水平。

这样的增速,在惠州撤地设市30多年的历史上堪称少见。增速“跳水”背后,惠州经济的症结在哪儿?

今年7月,惠州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对此有一个基本判断:目前惠州经济的问题表面是总量问题,实质是结构问题,根源都指向工业。

从产业结构来看,上半年惠州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过半,但同比增速仅为2.5%,不仅远低于第三产业(7.2%),甚至比第一产业还低(2.6%)。

梳理过去数据就会发现,惠州经济发展有这样一个规律:工业发展得好的年份,经济增长往往较快。以2014年为例,惠州的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对惠州GDP的贡献率高达63.4%,拉动GDP增长6.3个百分点,当年全市GDP增长9.9%,是过去5年中最高的一年。

专家分析认为,上半年惠州经济踩下“急刹车”,关键还是支柱产业不景气。

这在数据上得到印证。上半年,惠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05.92亿元,同比仅增长2.2%。其中,电子、石化行业增加值双双负增长,分别下降0.5%、2.1%。两大支柱产业同时“熄火”,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工业引擎“失灵”。

7月30日,惠州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惠州市2019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也指出,上半年惠州工业对经济支撑力减弱,特别是惠州三星电子产能转移对工业经济产生较大冲击。

工业生产低迷的困局犹在。1—7月,惠州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2%,比上半年回落1个百分点。其中,电子、石化行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1.0%、3.0%,均比上半年回落。

值得关注的是,作为先行指标的工业用电量也出现负增长。1—7月,惠州工业用电量163亿千瓦时,下降0.3%,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

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经济运行,受国内外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有一定的周期性,经济增长有高低起伏也正常,关键还要看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后劲。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惠州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瑞卿表示,惠州以工业立市,工业占比较高。工业是实体经济的根基。工业能否加快转型升级、结构优化,事关惠州经济稳增长。关键要在用地、投资等方面给予工业更多支持,为工业项目落地和做大做强提供优质的营商环境。

去年以来,惠州已开始紧锣密鼓部署行动。近日,惠州市市长刘吉还主持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专门听取工业投资项目进展情况。惠州将加快推进已供地工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和已批工业用地项目供地,并抓紧开发“惠州市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进服务系统”,协调解决工业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

二问

两大支柱遭遇“成长烦恼”

产业转型阵痛原因何在?

作为珠三角外向型经济的城市,惠州工业生产持续低迷以及电子、石化两大支柱产业遭遇“成长的烦恼”,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造成的外部环境恶化是重要导火索。

然而,环顾周边城市,在同样严峻的外部环境下,深圳(7.4%)、广州(7.1%)、佛山(6.9%)、东莞(6.9%)都实现较快经济增长。为何全省经济总量“前五军团”中唯独惠州增速“跳水”?

十年一轮回。类似的阵痛,东莞也曾遭遇,甚至比今日的惠州更加剧烈。

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数年间,“世界工厂”东莞的经济一度断崖式下滑,企业“倒闭潮”传闻不绝于耳。困境之下,转型突围迫在眉睫。

相比之下,惠州当时由于有中海油惠州炼油、三星电子等大项目支撑,延缓了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就这样,东莞和惠州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和模式。东莞开始“腾笼换鸟”,力推“机器换人”和转型升级。惠州则继续推进“大项目带动大发展”,虽然带来经济高歌猛进,但企业转型升级步伐迟滞。

“企业是宏观经济的微观基础,是宏观经济基本面的根基。”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秋生认为,企业要提高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并降低产品成本,这样才能更好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业内人士看来,造成目前惠州经历阵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过去多年,工业发展得到的支持明显低于房地产,工业用地占比、工业贷款占比、工业投资都持续走低,但过去房地产的繁荣掩盖了工业经济下滑的问题。

数据显示,惠州的广义房地产业贷款余额比重从2014年的41.6%上升到2018年的65.7%。2014—2018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合计3893.5亿元,比工业投资多630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40.7%。

近年来,在中央定调“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背景下,惠州更加重视实体经济,但要扭转长期以来的经济运行惯性还任重道远。

特别是随着惠州三星电子产能向越南转移,惠州产业结构单一、大项目青黄不接、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民营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集中暴露了出来,也投射在经济数据表现上。

转型之路虽然艰难,但改变正在发生。

去年以来,惠州加大对工业项目的支持力度。例如,规定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必须6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报批,年度工业用地供应比例不低于50%。惠州还将出台新型产业用地(M0)政策,鼓励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并可配置一定比例的商业办公、住宅用地,在土地价格上给予大幅度折扣。

这些新招实招,将赋能“2 1”现代产业发展。今年初,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集中力量用8—10年时间打造石化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生命健康产业。

三问

工业投资出现井喷

创新发展前景如何?

虽然上半年惠州GDP增速大幅放缓,但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显示投资迅速回暖。

资本是用脚投票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投资反映一个地区发展后劲。

据惠州市统计局的数据,1—6月,惠州固定资产投资接近1000亿元,达976.64亿元,同比增长12.4%。其中,工业投资增长12.4%,比一季度回升22.5个百分点,扭转了连续25个月负增长的局面。

另一组数据显示,上半年,惠州新增市场主体6.1万家,增长15.2%,其中新增企业20013家,增长28.2%。

良好势头还在延续。1—7月,惠州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3.0%,比上半年上升0.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298.3亿元,同比增长13.3%,比上半年上升0.9个百分点。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52.3亿元,同比增长14.2%。

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宏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惠州是一个工业城市,投资增速快,说明经济形势有向好因素。工业投资快速增长,将为经济发展孕育新动能,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显现成效。

“一段时间以来,惠州工业投资比较低迷,今年能够实现工业投资较快增长,说明惠州在重视实体经济、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集中了力量和资源,以此突破发展中的一些制约因素。”陈鸿宇认为,惠州工业投资快速增长会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较好基础。

工业投资井喷的同时,重点项目建设也加快推进。

惠州市发改局提供的数据显示,1—7月惠州重点项目投资399.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57.9%,同比上年增加18.9亿元。其中,产业类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16.5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57.4%,完成投资占全部项目完成投资的66.9%。此外,列入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3.9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66.4%,高于全省平均进度0.3个百分点。

近期传来的利好还有不少。8月26日,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启动第三批广东省实验室建设等相关工作。对标国家实验室,在大力推进前两批7家省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广东将加快启动第三批3家省实验室建设工作,包括位于惠州的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省实验室。这个省实验室将与中科院“两大科学装置”、太平岭核电等项目形成联动,助力惠州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能源基地和科技创新中心。

这是惠州布局未来创新发展的最新动作。加上计划投资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化工综合体项目、投资70亿美元的中海油/壳牌三期,一批重大项目落户背后是外界对惠州这座大湾区城市前景有信心。

陈鸿宇认为,惠州有一批与新动能增长有关的重大项目正在落地或建设,虽然暂时看不到效果,但投产后会推动制造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引擎。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建议,惠州振兴工业,要两条腿走路,一个要靠内生式的培育,一个要靠外生式的引进。只有在做好内生培育、壮大民营经济的同时,根据自身短板精准引进外来资源,惠州才会事半功倍。在产业转型升级上,电子信息产业要向上游高端领域转型,石化产业则要加快向下游精细化工延伸。

■专家支招

“两条腿走路”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当前,惠州产业转型升级处于怎样的阶段?如何做大做强工业?

8月29日,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东莞,惠州的镇域经济不够发达,区域发展也不平衡。惠州的产业结构也比较单一,电子、石化都容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

惠州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惠州市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胡瑞卿在受访时认为,相比深圳、东莞等城市,惠州的产业转型升级比较慢,企业的智能化生产、创新研发水平较低。东莞制造业转型升级、佛山民营经济发展的经验都值得惠州学习。

“过去不少惠州企业安于现状,认为自己不需要转型。实际上,如果不抓住‘互联网 ’等机会及时转型,发展就难以为继。”胡瑞卿说。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田秋生在惠州作经济形势分析时表示,从当前企业经营情况来看,困难在增多。“企业经营困难,关键并不在于成本上升,根本原因是市场饱和。在产品不好卖的情况下,关键是能否开发新产品、新市场。”

田秋生建议,企业要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改变“有制造没创造、有产品没品牌、有生产没技术”的状况。

林江认为,惠州除了做好产业规划,围绕电子、石化的产业转型升级也大有文章可做。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有一定的名气,也有一些知名企业。惠州可以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抓手,拓宽上下游产业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电子信息产业的转型升级会比较快,这是惠州当前应当努力的关键。而石化产业也可以向下游的精细化工延伸,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和配套。精细化工是一个大产业,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从石化到精细化工,这既是转型,又是升级。”

在胡瑞卿看来,惠州的产业转型升级需要一定的过程,也要有延续性。建议更大力度鼓励培育发展新兴高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依托惠东新材料产业园等平台集聚更多优质创新资源。

林江表示,惠州振兴工业,可以选择两条腿走路,一个是靠内生式的培育,一个是靠外生式的引进。对惠州来说,如果内生培育做得好,引进外来项目也会更加得心应手。应当集中力量培育民营企业、发展民营经济,做出自己的特色,再针对自身产业存在的不足和短板进行资源引进。

目前,惠州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术改造投资都在提速,也为转型升级提供了机遇。

广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宏表示,惠州拥有较好的工业基础。现在的工业投资对未来经济发展会起到促进作用,投资越快,越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

■观察眼

做大做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才能不惧风雨从容向前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工业投资是实体经济的重要源头。今年上半年,惠州经济仅增长4.5%,与惠州作为大湾区的资源和区位“优等生”并不匹配。但工业投资摆脱长期负增长的困局,并实现两位数增长,对惠州工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信号。

造成今天惠州工业生产增速“跌跌不休”和发展动能不足的原因,除了外部经济环境的刺激,关键还在于自身不够强大,产业存在结构性问题,特别是与前期对工业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支持力度不够大有关。

过去几年,惠州的工业用地比例持续下滑,2014—2017年工业用地占比分别为14.8%、43.8%、15.8%、11%,直到2018年工业用地占比(22.4%)才高于商住及商服用地占比(20.4%)。与此同时,工业贷款占比也持续下滑,2014—2018年工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比重分别为12.5%、12.1%、11.6%、10.5%、8.8%。此外,工业投资额2016年达到顶峰(813亿元)后逐年下降,2017年784亿元、2018年436亿元。

由于投入产出具有一定的延时性,前期工业投入的减少意味着后续经济动能将减弱。去年以来,惠州已经深刻认识到这种“温水煮青蛙”带来的问题的严重性,并寻求改变,在用地保障等方面加大力度支持工业项目建设发展。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对于惠州这样的工业城市来说,稳工业促增长是为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的关键。做大做强工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也是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必然选择。

目前,惠州正处在结构调整、动能转换、企业转型时期,叠加国内外经济形势因素影响,调整蓄力必然伴随着转型阵痛。

实际上,相比深圳、东莞等城市,惠州产业转型升级起步晚、步子慢,落下的一课需要补上。在外部经济环境的倒逼下,惠州刚刚开启动能转换的进程。虽然转型伴随着阵痛,但也只有在阵痛中才可能迎来新生。

就像经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东莞,2009年GDP仅增长5.3%、2012年增长6.1%。但如果东莞不是在痛定思痛下决绝开始“腾笼换鸟”和转型升级,恐怕难以像今天这样凭借华为、OPPO、vivo笑傲“手机江湖”,让电子信息产业东山再起,让“东莞智造”走向全球。正是由于十年磨一剑,转型成效初显的东莞2017年GDP增速反超惠州,这种态势延续至今。

经济发展是一场马拉松,也许不必执迷于一时的得失;转型升级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关键在于坚定“上下而求索”的信念。

不管风吹浪打,惠州只有“苦练内功”,做大做强工业,夯实产业家底,并通过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创新型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提高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抗风险能力,才能无需担心外部环境纷繁变化造成“外贸打喷嚏,惠州就感冒”的局面,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不惧风雨、从容向前。

如今,重大平台谋划和重大项目建设正在为惠州未来发展带来利好。中韩(惠州)产业园、“能源科技岛”、惠东新材料产业园……只有按照既定目标加码加速推进,才能早见成效、早尝硕果。用一首诗来说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周欢

南方日报记者 周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