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为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剧中描写了大家闺秀杜丽娘和书生柳梦梅的生死之恋。而这部戏剧现今被我校西法大剧社改编为话剧《牡丹亭》(韩紫微编剧,朱桐、陈佳欣、张壮导演)参加了陕西省第四届校园戏剧节。话剧《牡丹亭》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大胆歌颂了青年男女追求爱情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精神。总体来说,话剧《牡丹亭》是成功的,但亦有不足之处。

话剧的门槛还是有一定的高度(浅析西法大剧社演出的话剧牡丹亭的优缺点)(1)

首先,话剧西法大剧社的《牡丹亭》最成功的一点是塑造了杜丽娘形象。

杜丽娘是我国古典文学里继崔莺莺之后出现的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看完西法大剧社改编后的《牡丹亭》,我似乎没有对杜柳之间的爱情故事而感动,而是单纯地为杜丽娘的痴情而落泪。原著中的杜丽娘虽然在反叛封建礼教,但由于时代的限制,自身仍束缚于礼教之中。所以,她的反抗是存在局限性和妥协性的。

但西法大剧社的《牡丹亭》,对杜丽娘采取现代性的演绎,使她的性格特征更加明显,从而使她的反抗也更具有现代因素。从时代发展步伐来看,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在今天来说还是一次成功的重新演绎!在剧情设置方面,话剧《牡丹亭》大体是按照原著进行演绎,但是有反传统,颇有现代戏剧的感觉。

话剧的门槛还是有一定的高度(浅析西法大剧社演出的话剧牡丹亭的优缺点)(2)

再来谈谈话剧《牡丹亭》的不足之处。

改编后的《牡丹亭》台词经过重新创作,使人耳目一新。但是导演在很多场景中采用无厘头的搞笑表达方式,使这部戏脱离了原来的主题和风格,新的主题和风格又没有形成。

无论哪一种文学形式,人物都是灵魂,对人物的理解与塑造是取得成功的关键。话剧《牡丹亭》中柳梦梅的扮演者外形倒还可以,也比较符合原著对书生的要求。但是在演技上却不敢让人恭维。与杜丽娘相比,男主人公的台词本就较少,他在舞台上又显得过于拘谨,情感表达存在一定的问题。看完他的表演后,使观众对原著中的柳梦梅心存疑惑。而男主的出演似乎也成了此剧的一个小小的败笔。

话剧的门槛还是有一定的高度(浅析西法大剧社演出的话剧牡丹亭的优缺点)(3)

情节设置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看完话剧《牡丹亭》后,我的第一感觉便是情节过于拖沓,冗长,给观众造成一种累赘之感。例如,杜丽娘代替母亲教训丫鬟那场戏,我觉得实在没有必要这样演绎。看完这段给人的感觉是,丫鬟特别具有反抗封建礼教的精神,而小姐的精神境界与她相比倒显得相对落后。全剧的女主角应该是杜丽娘,但剧中丫鬟的戏份过多且过重,难免会有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

对于古装剧来说,服装是个重要的道具,尤其是对朝代已经有明显界定的《牡丹亭》。《牡丹亭》故事背景来源于明朝,但导演在选取服装时,似乎忽略了这一点。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舞台上竟然同时出现了两个朝代的衣服。要知道:观众并不是傻子,这种常识性的错误对《牡丹亭》的演出影响是颇大的。我们都知道杜丽娘是大家闺秀,家境富裕,而柳梦梅只是一介穷苦书生。但是,剧中柳梦梅的服装却略显奢华,这似乎与穷苦书生的形象不相吻合。

话剧的门槛还是有一定的高度(浅析西法大剧社演出的话剧牡丹亭的优缺点)(4)

舞台设计与场面调度是话剧取得成功的保障。但此次话剧《牡丹亭》的舞台调度却略显凌乱。场景的布置简单随意,某些道具根本不符合时代要求,不能很好的体现故事营造的氛围,也相对的加深了演员的表演难度。灯光的设置(追光灯)在有几个场景中,演员已经表演结束,需要黑场来切换场景,但是舞台上的灯光却一直亮着,而在另一方面演员已经上场开始表演时,追光灯却迟迟没有打亮。这种情况不仅影响演员的发挥,也影响观众的观看。

以上只是我的个人所见,但话剧《牡丹亭》校园戏剧来说还是相当值得肯定的。略微不足之处,希望继续改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