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我亲爱的家人有你们的陪伴(感谢有你在身边)(1)

点击「靖远乡情」可快速关注

投稿niubi252525

节日给了众人纷纷回家的理由。端午,在平堡,我提议大家一起去四龙镇的农家乐聚餐。叔叔说他和婶婶就不去了,他们已招架不住人多处的吵闹。哦,他们老了,居然已是年近耄耋的老人。我真正意识到并接受了他们的苍老和虚弱。

我的幼年少年时期,除过母亲,每日里见面的就是叔叔和婶婶。父亲长年在外,在平堡生活的十五年里,叔叔对我的关心爱护、教育引导等同父亲。叔叔和父亲不同,他性格开朗活波,兴趣广泛,喜欢孩子,晚辈们都喜欢接近他。我对他无比信赖,我喊他尕爸。

在村子里,叔叔和婶婶属于少有的每天都读书看报的文化人。叔叔是中学老师,后来担任了平堡中学校长。他广闻博记,视野开阔,关注时政,掌握大量的外界信息,每日里都和家人交流对各种事情的看法,并经常给我们讲一些历史典故、天下奇闻、名人轶事。每到假期,都会有被我们视为天之骄子,散发着朝气和活力的大学生来给老师汇报,并带来许多新鲜气息,深深感染在场的每一个人。天长日久,我们对前人的经验,外界的绚烂,都有了一些认识。叔叔还渗透给我们许许多多的观念和方法,让我们得以知人知物知事,我们也总会在不经意间借鉴叔叔的处世态度、人生经验。

叔叔懂得小孩子,会帮孩子解决问题。小时候,我要是和小伙伴们有了矛盾,发生争吵,母亲只要知道,总是不问缘由,不由分说地批评我,让我自省。以致于我在外受了委屈,从来不敢不愿回家诉说,哪怕一路哭泣,进门前也得先行擦干眼泪,作若无其事状。这方面,叔叔是肯为孩子主张的,能用自己的方式为孩子撑腰,抚慰小孩子的内心。有位表叔的儿子与我一个年级,平日里很是调皮,总是挑逗女同学。我们两家是亲戚,他平日里倒是不招惹我。可有一天,他满脸坏笑地当着一伙同学的面,拿腔拿调地喊我小表妹,还说我是他媳妇儿。作为小姑娘,我认为受到了奇耻大辱,回到家后,哭着去告诉叔叔,并再三强调我的自尊。“别哭,明早我就去收拾他,看他以后还敢胡说了不。”看我为这类没情况的小事哭鼻子,叔叔笑归笑,却也一脸认真地给我承诺。我破涕为笑,自在轻松起来。不知叔叔是怎么收拾那个“坏家伙”的,反正他再也不敢信口胡说了,此事也说不了了之了。一个少年为博得同伴注意而使坏的小伎俩,自此破产,哗众一时,止于增加小笑料。

叔叔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精于判断。记得那年参加小中专考试,为了争取拿下10分的时事政治题。政治老师从党报、从《半月谈》杂志、从教辅材料搜集了大量题目,要求我们记忆。我不排斥时事知识,但也不喜欢逐条去背,何况大多数内容都是普通中学生不怎么感兴趣的。叔叔整理了部分内容,要我重点记忆,量很小,大约十余道题,抄满了两三张格子稿纸,应该不超过一千字吧。政治试卷发下来,我又惊又喜,三道时事题都在叔叔的那几页稿纸上,分值最大的那道题问的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那可是全省统考卷呀,叔叔咋就知道命题人的想法?我被惊得目瞪口呆。今天去想,1988年的夏天,要考察学生对时事的认识,党的十三大精神出现在考卷上本是必然。可当年,在乡下孩子的眼里,一个生活在农村的中学教师,怎么会有大神的能耐?我对叔叔真是佩服得不得了,可以用五体投地来形容。我也暗自下决心,要像叔叔一样,长大后做个有头脑,有真本事的能人。

叔叔家里有书报富矿,人人都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我是跟在他身后的小读者之一。笃信开卷有益,我和叔叔的儿女们一起,从小就懵懵懂懂地跟着他看党报,经常翻阅《参考消息》。我曾有过不知天高地厚地在小姨夫跟前发表对卡斯特罗的认识,引得大人瞠目结舌的经历。叔叔购买有很多的书籍。他收集了许多的连环画,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全套本《三国演义》,其中《舌战群儒》那一册的封面插图至今都还留在我的脑海之中,我总会想起诸葛亮拿着羽扇的样子。一套《山海经故事丛书》,好多册呢,我从小学看到初中,记不起看了几遍,遍遍都读得开心,读得投入,好像每一本都很有意思。《趣谈集锦》、《妙联巧对故事》是我最喜欢的。谜语、笑话固然受欢迎,对联更吸引人。受到感染,我们小孩子间经常互相炫耀听来的妙对子,什么“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莲(怜)子心中苦/梨(离)儿腹内酸”、“三国魏蜀吴/四书风雅颂”。记得叔叔参加楹联征集赛事,就文化馆公开出示的上联“骑牛下山,老子姓李”,对出了“乘驼出塞,丽人是王”的下联,获得奖励,奖品是一支钢笔。我也跃跃欲试,最终却无成果。《八仙的故事》、《乾隆下江南的传说》似乎也很是引人入胜,只可惜今天已想不起一个完整的段落。其余许多册,都不记得书名了。

叔叔不反对小孩子看电视,能主动利用电视传媒增加孩子们的知识积累。上初中时,我们家里没有电视,叔叔家有。我经常跟着叔叔一家看电视新闻,看了些什么内容早就忘了。可对中央电视台的“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却记忆犹新。叫作智力竞赛,其实是百科知识竞赛,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生物化学等等方面的知识都有。叔叔领着我们看了一场又一场不说,还买来题集给我们看。我从中积累了大量的常识。将题集作为题库,我模仿电视节目,自己选编了多套试题。后来派上了大用场。在园艺学校上学时,我在班里组织了一场有模有样的知识竞赛活动,形式和电视台一样,无非是基础条件因陋就简。大家参与热情高涨,颗颗年轻的心脏跳动得格外有力,再次呈现出了我们八八届观赏园艺班为全校学生所称羡的超强凝聚力和昂扬向上的风貌。我这个班干部也由此备受肯定,信心大增。

日常生活里,叔叔是个比较全面的人,会写文章,会打篮球,会写毛笔字,钢笔字写得非常漂亮,还识得音乐简谱。过去,新人结婚典礼,叔叔帮着抄写在红纸上,贴在堂前的是什么东西我不清楚。村子里有人家过白事,叔叔经常被请去拟碑文、写挽帐。过年更是要给左邻右舍写对联。我们也由此熟知一般在农村红白事上的常用语言,不管是有些陈旧的吉利话,还是写给故人的鉴定语。叔叔打篮球水平好像一般,投篮时,往往人都弹跳起来又落地了,手中的球才投出去。叔叔乐此不疲,可能更多的意义是在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吧。家里没有录音机,碰到喜欢听又能找到歌谱的歌曲,叔叔可以教我们唱。记得根据柯云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新星》中的主题歌就是叔叔教会我们的,我至今还会唱。叔叔还会吹口琴,记得有一次他正在吹奏一首小歌曲,不期下巴脱臼了,引得我们一群孩子既害怕又好奇……

叔叔从来都不轻视女性。他心中似乎很早就接受了男女平等的观念,尊重家里上上下下每一个女性。他感慨女人在家里干了不计其数的活计,往往不被人知,工作之余,会尽力分担里里外外各种杂务。叔叔与孩子们的相处极是亲密,亲子关系之和谐是少见的,堪称典范。值得一提的是,叔叔没有轻视过女学生,经常会在家里提到一些品学兼优的女生,赞扬女生的出众才华、不俗表现,对家里的女孩子和男孩子给予同样的期望,同样的支持。几位堂姐曾是村子里最早从同一个家庭考学出去的女孩子,羡煞多少人。叔叔从来不低估女孩子的能力,从来都不会想当然地对女孩子的发展抱着低期待。毫不夸张地说,我的三观养成深受叔叔影响,尽管受繁杂社会现象挑战,也有过自我怀疑,但也就是一时半会儿,并没有真正后悔过,更不曾自我否定。叔叔的做人原则,做事方法都能在后辈身上找到影子,一直都在,其中意义不可谓不大。

童年、少年,有叔叔在身边,留给我那么多温馨美好的成长记忆,真是莫大的幸运。我们成年了,叔叔依然关注并指导我们的生活。行进路上,心灵深处,他是永远的导师。

2007年春天,叔叔突发心梗,治疗数日后,决定去兰大一院做心脏支架手术。我受室上速困扰已有一段时间,经商议,决定随叔叔一起上兰州,接受射频消融治疗。本家亲戚增颖是该领域的专家,亲自为我们诊治,叔叔在先接受手术。术后,叔叔一再给我讲心脏介入手术的先进和神奇,让我不要怕,不要有心理负担。手术过程中,我心情极为平静,没有一丁点儿紧张。手术后第三天晚上,几个同学接我去餐馆吃饭聊天,叔叔的电话追了过来:“你在住院,怎么敢出去吃饭?赶快回来。”那一刻,我豁达大浪,他却紧张焦虑。我告诉他医生同意我出去的,并取笑他过于紧张,属于关心孩子的本能大爆发。虽说如此,早已长大的我还是听家长的话,迅速返回到了医院。

2010年、2014年,都是年初,母亲、父亲先后去世。叔叔成为我们心底坚强的依靠。叔叔少年失怙,总说得到兄嫂太多关爱,对兄长和嫂子极是尊重。叔叔对兄长和嫂子的深厚感情,不比我们做子女的人对父母的感情浅。父亲在县上工作,很少回家,母亲独自在家操持生活,叔叔对我们的关心照料无处不在。母亲和父亲成为先人,家里都要举行悼念仪式。叔叔给母亲撰写了碑文,第一时间第一个写出了给父亲的家祭文。叔叔追忆兄嫂的文章情真意切,非常感人,既总结家风,传承精神,又诉说怀念,表达感恩。作为父母的成年子女,我们读之,几度哽咽,泪流满面,更是从中得到启迪、勉励。明白我们当牢记来路,一步一步,踏实向前。

这几年,党和国家反腐败工作力度空前,社会反响巨大。而我,就在纪检监察一线工作,是反腐败工作队伍里的一员,亲人们对我平日里的工作,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一些,难免生出一些牵挂。有一次去看叔叔婶婶,婶婶说看到过许多关于腐败案的报道,情况都复杂得很,她觉得有些紧张,担心我在工作中会得罪一些“厉害”人,让人记恨,遭人报复。叔叔则坚持说邪不压正,贪赃枉法、损公肥私的人就是要受到惩处,寡廉鲜耻、不得人心的人被组织过问自然会收敛,胆大妄为、肆无忌惮的人毕竟少见,不用害怕。叔叔坚持说新一届党中央有刮骨疗毒的勇气和壮士断腕的决心,有他们那一代人的政治智慧,在用新的理念和方式治国理政,非常了不起。我吃惊于一个老人的信念和他的家国情怀的同时,赶紧告诉他们,我面对的情况没有他们想象的那么复杂,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大环境很好,履行监督执纪问责有底气,我也会坚守干净,严格自律,认真谨慎地对待工作,请他们放心。

年轻又勤奋,长于写作的堂叔叔吴映寰策划并实施《天南地北平堡人》系列人物专访,在平堡人设立的微信公众号上发布采访公告、已完成的专访,并介绍进展情况。吴氏家族多人被他列入采访计划,已有数篇采访稿得到发布。他说上个月去看望叔叔,老哥给了小弟三点意见:“一是写人要客观公正,经得起推敲和质疑;二是平堡能人多的是,别光写吴家人;三是要以小见大,生发开去。”老哥还寄语给小弟:“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此谓古之至理名言,应作为吾兄弟辈永远铭记之方,可立言立人也。愿共勉。”我从朋友圈看到这条信息,眼睛登时一热。这确实是叔叔说的话,符合他做人的原则,做事的风格。叔叔属于“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的人,一直都在关注外界信息尤其是关乎家乡和家乡人的,他显然早就对映寰叔叔为家乡人纪事立言之举做了思考。他的意见应该说是非常中肯,十分到位的。我的叔叔尽管日益衰老,思维却还是很敏捷的,判断力还是那么强,考虑问题周到全面。这种理智、这种清醒,还有对事情走向的指导,我想都与他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好习惯有关。我脑子里突然闪出一句哲人名言:“我思故我在。”我想,叔叔的状态也可说是“我在故我思。”

今天,我们已真正走向独立,学会了担当,但叔叔对我们的关注没有停止,没有减少。关心侄子侄女一直都是他自觉认领的责任,他继续看着我们走,并不时提醒我们一二,今天如此,明天依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