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在什么地方?界首还有什么四大名旦?这对河南观众来说是个生疏的问题。

让我们先打开地图,看看界首在什么地方。从河南省周口市沿着颍河往东南走,就到了安徽省西北部,与河南省搭界的界首市。界首市也临颍河,再往东南,颍河汇入淮河,然后与京杭大运河相联接。

界首,安徽省辖县级市,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别名界沟、小上海。南接临泉县、阜阳,东邻太和县,西北与河南省的沈丘、郸城两县交界。因南宋名将刘琦大败金兀术,在此划界为沟而得名。抗战时期,界首由于交通闭塞,未受日军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纷纷迁往界首,一度人口剧增,商贾云集,贸易兴旺,故有“ 小上海 ”之美誉。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1)

再来讲一段历史。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徐州、蚌埠、开封、商邱等商埠为日军占领。国民党御敌无策,为阻止日军前进,扒开花园口,造成黄水泛滥,形成大片黄泛区,因交通受阻,使得界首免遭日军占领。因其水陆交通便利,成为从前方到后方,从敌占区通往陕、甘、川、黔、滇等省区的要道,因而迅速发展起来。几年间,界首集万商云集,货积如山,贸事繁杂,街道纵横。同时国民党也看好了这个地方,在界首派驻许多部队,设置党、政、警、特等重要机关,企图把界首建成一个苏、鲁、豫、皖地区的稳固的统治中心。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给予它的发展机遇,使界首遂步成为达官贵人的聚集之地,商贸人士的发财场所,贫苦难民的谋生地方。这时的界首人口达20多万,被誉为“小上海”。

这种繁华,也催生了戏曲事业的发展,1943年界首就有五个剧院,经常上演豫剧、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戏。徐文德、徐艳琴、马金凤、阎立品、周海水、毛兰花,田岫玲、金丝猴、兰月春、俞富英、张婉华、绿蝶华、金刚钻、鲜灵芝等不同剧种的名角经常到界首演出,可谓是各剧种在这里交相辉映,姹紫嫣红,在敌后形成一道难得的文化风景。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2)

界首与河南毗连,豫剧在这里自然是最受欢迎。经常演出豫剧《老羊山》、《三上关》、《玉虎坠》、《刀劈杨藩》、《凤仪亭》、《皮袄记》、《桃花庵》、《三上轿》、《蝴蝶杯》、《抱琵琶》、《莲花庵》、《洛阳桥》、《香囊记》等剧目。抗日战争时期,界首戏迷推选出阎立品、马金凤、徐艳琴、毛兰花四位唱得最好的四位豫剧旦角演员为界首的“四大名旦”,当年她们都才二十多岁。

马金凤、阎立品两位豫剧名旦,为众多戏迷所熟悉,不再一一赘述。

而徐艳琴几乎早已被人们忘记,她生于 1920年,也是一位响当当的豫剧旦角。原名杨玉枝,河南夏邑人,现在江苏省徐州市居住。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3)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4)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5)

9岁随父母讨饭到新密市后,拜师学戏。12岁登台演出,受到观众欢迎,被誉为“十二岁红”。14岁在巩义市搭周银聚戏班演唱,先后主演了《玉虎坠》、《红月娥背刀》、《老征东》、《樊梨花征西》等。20世纪30年代到开封搭班永安舞台,与著名演员马双枝、王润枝等曾一度同台演出,主演了《二龙山》、《兴汉图》、《春秋配》、《杭州打擂》等多出戏。1937年她与著名武生徐文德结婚,改名为徐艳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与徐文德在豫声剧院合演蒋文质新编古代戏《守湖州》,歌颂抗敌殉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受到观众的欢迎和好评。由于日寇飞机不断袭击开封,后即到漯河参加了由王福臣、徐文德为掌班的景乐班。不久又随景乐班到安徽界首,首演打炮戏《守湖州》,引起轰动。

张介陶看戏之后,深受感动,到后台表示愿为徐艳琴编几出新戏。在界首的几年里,张介陶和蒋文质先后编写了《一门忠烈》、《韩世忠抗敌》、《陈圆圆》、《庚娘》等戏,都由徐艳琴主演。在界首,徐艳琴先后与马金凤、毛兰花、阎立品同台演出,并称为界首豫剧“四大名旦”。徐艳琴还与常香玉同台演出爱国剧目《守湖州》、《克敌荣归》。他们谦恭互让,争演配角,配合默契,使演出水平大为提高,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好评。抗日战争胜利后,与1946年徐艳琴与徐文德等又回到开封,演出了《一门忠烈》、《陈圆圆》、《守湖州》等戏,又一次受到开封观众的好评。新中国成立后,徐艳琴落户徐州,先后为丰县大众剧团、徐州专区实验剧团、江苏省梆子剧团的主要演员、副团长。

徐艳琴扮相俊美,文武兼工。其唱腔优雅,高低自如,刚柔相济,缓急有致,刻画人物声情并茂,扣人心弦,喜、怒、哀、乐,声声入耳,唱出人物性格恰到好处。她基本功扎实,武打精湛,身姿矫健敏捷,跌扑摔打,舞枪弄刀,样样身手不凡。她表演眉目传神,神形兼备,一招一式皆能从人物性格出发,表现出人物的不同心理状态。无论是刀马旦、帅旦,还是青衣、花旦,都得心应手,演的惟妙惟肖。她在《守湖州》中扮演的柳长青、《洪月娥背刀》中扮演的洪月娥、《花打朝》中扮演的七奶奶、《破洪州》中扮演的穆桂英、《陈圆圆》中扮演的陈圆圆、《胭脂》中扮演的胭脂等人物,运用唱做念打,把这些人物刻画的各有个性,形象鲜明,风采动人。1957年,她在江苏省首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演出《胭脂》,获演员一等奖。1958年背江苏省评为“三八”红旗手。她主演的《战洪州》主要唱段,与1959年被中国唱片公司灌制成唱片。她为豫剧在江苏一带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6)

婚姻经历

文武小生徐文德1909年出生于开封杞县高阳集,坐科于杞县六班,师从于 张万清 。由于同台演出的接触,徐艳琴嫁给了徐文德。他把自己一身的武功全部教给了徐艳琴。"徐文德这个人很毒辣,他把我当成了奴隶。有时我跟别人说一句话,人家前脚走,他就立即问和我说话的那个男人是谁?正是因为这样,见到住同院的男子,我都不敢和他们说话。徐文德这个人太孬、太狠、太毒辣,我一见他就吓得浑身发抖。”九旬高龄的徐艳琴,讲起徐文德至今依然是满腔的恨。“徐文德不太漂亮,个子不高、身材瘦小,长得和温家宝总理差不多。他对我的虐待我不能忍受。我演戏演得不好时,他就打我。“你是我的老婆,啥事都得听我的。虽然我已经是主演了,可我没有什么经济大权,他一分钱也不给我。”徐艳琴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时光虽度过了70余年,今日提起徐文德,仍然难磨去徐艳琴对他刻骨的恨。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7)

现年生活

爱情给人的感觉总是神圣的,然而普天下之人又有几人拥有真正神圣的爱情呢?而结婚者乃男女之间浅薄的共处,靡度时日也。盖天下之婚姻多为拼凑。虽一方情愿,然另一方却丝毫难觅爱情的甜蜜。

徐艳琴的婚姻让她尝遍了人生的艰难,虽年已九旬,然而徐艳琴提起结发夫君徐文德依然心有余悸。徐文德是真正的爱徐艳琴,而且爱的如痴如醉。然而他却采取了一种难以想象的办法,把徐艳琴当成了其私有的,专有的供其阅读的文献。不允许他人随意地觊觎。真谓:“爱我又嗔我,疼我又恨我。”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8)

演艺生涯

“泪迸荒天寡妇声”徐文德去世后,徐艳琴四处搭班。在开封郑州演出都是挑大梁。“那时和毛兰花是一个礼拜见一次面,毛兰花这个人,人好,人缘也好!毛兰花的哭戏好。她的《抱琵琶》唱的好!后来她跟着国大代表去台湾了!”徐艳琴回忆起往事。

“1948年10月,豫皖苏边区第一行政专员公署、军分区派宣传干事赵华生,教育馆员李雷云接收孤儿院。后来,挑选男女儿童40人组成文工团。1949年10月13日,改为商丘专署儿童剧团。1949年底,经地委、专署决定改唱豫剧,专署文教、民政科双重领导,经费专署财政科拨款。聘请豫剧演员司凤英、杨玉枝、邵金洲教唱豫剧,排演新编古装戏《九件衣》、《正气图》、《抗秦援赵》、《唇亡齿寒》、《将相合》。时装戏《三世仇》、《穷人恨》、《血泪仇》等。

徐艳琴辗转于江苏和河南几个团演出,1951年,她到许昌大油梆戏班,1952年,在江苏丰县大众剧团,1953年徐艳琴回到郑州演出《守湖州》。解放了,徐艳琴想留在家乡河南。作为当时苏北的主要演员,徐艳琴还没有离开,当时便流传有“艳琴走,剧团散”的说法,于是徐州方面派李广德到郑州,让徐艳琴重新回到徐州。徐艳琴就这样被挖到徐州了。

徐艳琴初在丰县大众剧团,1956年该团被改为徐州实验豫剧团,1959 年又改为江苏省豫剧剧团。后来又改为江苏省梆子剧团。徐艳琴主攻文武花旦,其习祥符调,又受豫西调、豫东调、沙河调的影响尤甚。

其擅长扮演天真活泼少女及帅旦行当,尤以表情和身段见长,她成功地塑造了《破洪州》中的穆桂英、《香囊记》里面的疯丫头、《秋江》里的陈妙常、《梁山伯与祝英台》里的祝英台、《白蛇传》里的白娘子、《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艺术形象。她还积极参加现代戏的演出,在《血泪仇》、《白毛女》、《小二黑结婚》中,塑造了玲玲娘,喜儿、小芹等不同性格的新女性形象。她多次参加了江苏省文艺汇演。她主演的《胭脂》、《破洪州》分别获得1956年,1959年江苏文艺汇演一等奖。《破洪州》还灌制了唱片,在国内外发行。

生涯的磨难

然而在特殊的年代,徐艳琴和其他的艺人,也难逃历史的噩运!可是提起这段岁月徐艳琴没有一丝一毫的抱怨,她说“那时社会走到那了”。很显然,她已经原谅了那段历史,原谅了那个时代!

大跃进时,为了响应号召,徐艳琴以瘦弱单薄之躯,处处带头劳动,她帮助剧团的伙房烧饭,扫大院子。昔日的主演如今却做起与艺术毫不相干的活计。

稍微不慎,就可能遭一顿毒打,“我看见哪脏,就扫。扫宿舍,一大早,打扫公厕。正是因为徐艳琴的勤劳,所以她逃过了一些打。

一天,“炊事员侯天定给一个馒头,对我说吃吧,吃吧老徐”一些好心人的施舍和同情让徐艳琴迄今都难以忘怀!

“造反派来了,有的拿着刀,有的手里拿着‘老三篇’,‘徐艳琴有人找你’,一听到别人喊我,我知道这就是要挨打的。造反派往屁股上跺一脚,滚她妈的妣!”徐艳琴绘声绘色地讲起当时她所受的遭遇!

那种用平板车沉重的挡板,做成的牌子,有五六斤重,然后用细铁丝一穿,就挂到了脖子上游行,整整折磨了一天。“那时去游行的有我,还有赵金声。”互相见面谁也不敢多说话。“老徐你吃了吗?”赵金声偷偷地问我。“金声这个人很好。”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9)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10)

另一位被誉为界首“四大名旦”的毛兰花。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11)

毛兰花(1924——1981)女。是河南省长葛县老城镇大赵村人,本名毛正义,小名毛妮、然妞,后曾易名毛凤麟,其身世极苦,自幼双亲去世,8岁时随舅父要饭到郑州,后到周海水办的太乙班学戏。拜太乙班名须生周海水、张同庆为师,习青衣,花旦,宗豫西调,长于悲剧。由于她天资聪明,学戏认真刻苦,入科后曾深得老师们的青睐。开始时试行演出一些配角戏,13岁便能独挑大梁,在郑州首演《大祭桩》一鸣惊人,与豫西调著名旦角汤兰香并挂头牌;抗日战争时期在安徽省界首和马金凤、阎立品、徐艳琴被群众誉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是四十年代誉满艺坛的豫剧“十八兰”之首。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12)

1947年春, 23岁的毛兰花来漯河五班戏搭班,首场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窦氏端庄俊美,风度高雅,唱腔悠扬清脆,委婉 动听,令漯河观众大开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观众说起毛兰花还赞不绝口。

1948年毛兰花随丈夫朱振家离开大陆赴台湾高雄,辗转屏东,后于1953年在台湾组建大鹏豫剧团,任主演兼教师,1958年开始招收第一科学员,如许贵云、田运显,封君平等都是此科学生中的佼佼者。她秉性善良,艺德兼备,为豫剧在台湾的传播、扎根,尽心竭力,作出了很大贡献。其表演艺术曾受到京剧艺术大师齐如山的极高评价。她于1981年在台湾病逝,享年57岁。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13)

人生经历

8岁时随舅父要饭到郑州,后到周海水办的太乙班学戏。拜太乙班名须生周海水、张同庆为师,习青衣,花旦,宗豫西调,长于悲剧。由于她天资聪明,学戏认真刻苦,入科后曾深得老师们的青睐。开始时试行演出一些配角戏,13岁便能独挑大梁,在郑州首演《大祭桩》一鸣惊人,与豫西调著名旦角汤兰香并挂头牌;抗日战争时期在安徽省界首和马金凤、阎立品、徐艳琴被群众誉为河南梆子“四大名旦”。是四十年代誉满艺坛的豫剧“十八兰”之首。

1947年春,23岁的毛兰花来漯河五班戏搭班,首场演出《桃花庵》,她扮演的窦氏端庄俊美,风度高雅,唱腔悠扬清脆,委婉动听,令漯河观众大开眼界,至今漯河的老观众说起毛兰花还赞不绝口。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14)

1948年毛兰花随丈夫朱振家离开大陆赴台湾高雄,辗转屏东,后于1953年在台湾组建大鹏豫剧团,任主演兼教师,1958年开始招收第一科学员,如许贵云、田运显,封君平等都是此科学生中的佼佼者。她秉性善良,艺德兼备,为豫剧在台湾的传播、扎根,尽心竭力,作出了很大贡献。其表演艺术曾受到京剧艺术大师齐如山的极高评价。她于1981年在台湾病逝,享年57岁。

代表剧目

其代表剧目有《抱琵琶》、《五凤岭》、《孝妇泪》、《豹头山》、《桃花庵》、《贩马记》、《凌云志》、《霄壤恨》,《女贞花》,《破洪州)、《大上吊》、《双孝廉》、《莲花庵》等。现存录音有《穆桂英挂帅》等唱片。

豫剧四大旦角:昔日界首豫剧四大名旦(15)

在台发展

大约在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〇年间,因为战乱关系,「豫剧」演员辗转来到台湾,有的因为从军加上部队长官的支持而在军中组成豫剧团,成为军中不可或缺的娱乐;另外,也有在民间自组剧团,持续著豫剧的热力。

豫剧在台湾第一次轰动演出的记录,应该追溯到一九五〇年,由当时的陆军青年军二〇六师六一七团士官杨桂发先生发起以及团长吕心贤先生大力支持,训练不到一个月便在高雄县凤山南防部康乐厅演出「南阳关」、「三娘教子」、「断桥亭」、「打店」,观众人山人海,狂烈的掌声带来莫大的鼓励!慢慢的,台湾的豫剧界逐渐凝聚起来。

一九五一年,台中空军部队里,有豫剧「十八兰」著名演员毛兰花女士指导,六一七团的杨桂发先生、秦贯伍先生等人都曾支援帮忙,集结团体的力量再度创下豫剧的演出盛况!当时的空军总司令王叔铭将军支持组成剧团,台湾第一个正式的豫剧团-「空军业馀豫剧团」便在空军诞生。同年,吕团长荣调高雄市团管区司令( 现更名为团管部)後,六一七团的豫剧表演也停止了。

受许多因素影响,到一九六六年,「空军业馀豫剧团」不得不在屏东最後一次演出後宣布解散。一九五三年,海军陆战队纳编了从越南返台的国军部队,而获得随队的「中州豫剧团」的精英。「中州豫剧团」在越南时由张岫云老师与丈夫李久涛先生负责排练与管理。当时的海军陆战队司令周雨寰将军与夫人、参谋长于豪章将军商议由「中州豫剧团」为主力,组成豫剧队来鼓舞军队的士气,於是以陆战队队歌「海上策飞马、滩头建奇功」中的「飞马」两个字为海军陆战队豫剧队命名,第二个正式的豫剧团「飞马豫剧队」成立,也是硕果仅存的台湾豫剧表演团体。

一九六三年,陆军集合「黄龙」、「虎贲」、「捷豹」等队成立了「陆光豫剧团」,大约到了一九七〇年也宣告解散。同时期也有联勤的「四四豫剧团」成立,但维持的时间并不长。

至於民间豫剧团例如「凤麟豫剧团」( 毛兰花女士组团 )、「联华剧艺社」与其他演出团体多半因为遇上经费等问题,在一九七三年相继解散。

岁月荏苒,一转眼近70多年过去了,当年界首舞台上的喧闹和嘈杂已烟消云散,但人们所能记忆的,是当年界首“四大名旦”的风采,以及她们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