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9月17日,接受改编不足一个月的八路军,收到了延安的最高指示:红军此时是支队性质,不起决战的决定作用,假如部署得当,能起到在华北支持游击战争的决定作用。

此时,国共合作已经展开,这个指示自然不是延安单方面的意思,而是朱德、周恩来等人与第二战区司令阎锡山磋商的结果。

从今天的视角来看,允许八路军打游击,并不是蒋介石能容忍的事情。一方面,虽然国共合作已经展开,但是国民政府与延安的矛盾一直存在,让八路军开到正面战场去和日军消耗,才符合蒋介石的利益;

另一方面,华北日军精锐已经向西突破南口、张家口,兵锋直指山西、陕西腹地,延安很快就要成为抗日前线,此时让八路军去正面战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平型关战役实况 平型关战役解密(1)

本文将通过分析平型关战役的背景,为大家解密抗战初期一大悬案:为何八路军能免于正面战场的消耗、成功将主力保留下来用于敌后抗战?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之后,日军主攻方向一分为二,兵力分配是动态的,在11月初杭州湾登陆之前,华北依然是日军进攻的重点。

8月24日,日军大本营下令组建华北方面军,下辖第1军和第2军,总兵力达到28万人,这个规模和日军在淞沪方向投入的总兵力是差不多的。

8月27日,通往延安方向的枢纽张家口沦陷,9月24日,通往太原方向的路网中枢保定沦陷。此时,延安与日军兵锋之间也就隔着半个山西;而红军也在8月22日完成改编,纳入了国民革命军序列,让八路军参加正面抗战的条件已经成熟。

由于正面抗战强度很大,国民政府和阎锡山相继为八路军补充了一些经费弹药。

从1937年8月中旬开始到年底,南京方面为八路军提供了7.97亿元法币经费、全套军服军毯,并特地从苏联军援中拿出200挺机枪加强火力;阎锡山方面,则从晋绥军的军火库中为八路军提供了200挺机枪、1000支步枪、2辆战车和50万发子弹。

平型关战役实况 平型关战役解密(2)

装备提升后的八路军,虽然火力与中央军嫡系相比还有差距,但是和川军、晋绥军这些地方军阀相比,已经不相伯仲,具备了在正面战场和日军一较高下的底气。

实际上,蒋介石也在积极将八路军推向正面战场。9月11日,国民政府按照抗战需要重新编制了战斗序列,八路军改为第18集团军,归第二战区阎锡山管辖。

此时的第二战区已经是抗战主阵地,华北日军大部分都在这里,准备围攻太原,然后西渡黄河进攻陕甘宁。

对于延安而言,此时的心态是比较矛盾的,一方面,奔赴正面战场、扛起抗日大旗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红军的特点就是擅长在广袤的农村建设根据地、坚持游击战,如果在正面战场消耗过大,对中国抗战是一大损失。

由于国民党的统治中心在南方,华北一直都掌握在阎锡山等军阀手里,形势和九一八时期的东北很像,非常容易被策反、成立伪政权,这一点,也被历史发展所证实,如果不是八路军在华北开创的大量根据地,华北早晚都会和伪满洲国无异。

为了兼顾正面和敌后,延安采取的策略是分散部队,将八路军三个主力师分散在山西四角:林彪的115师东渡黄河,在山西东北创建根据地;贺龙的120师358旅开赴晋西北一带,359旅则在五台、平山地区落脚;刘伯承带领129师一路向南,在山西南部的太行山一带活动。

平型关战役实况 平型关战役解密(3)

如此部署的绝妙之处在于:当时日军进攻方向不明,八路军基本都开到了第二战区最前线,无论哪个地方发生战斗,都可以迅速投入战斗;由于主力足够分散,也就避免了全军被重创的风险。

这个方案虽然合理,但肯定不是蒋介石愿意看到的,为什么最终能够落地执行呢?

答案是阎锡山的支持。

阎锡山自辛亥革命起就深耕山西,到抗战爆发时已有二十多年,是名副其实的“山西王”,他把山西看成是自己的地盘,财政税收都收入私囊,长期以来南京势力都被排斥在外。

面对日军主力,蒋介石对防守山西兴趣不大,而阎锡山的晋绥军也不是日军对手,保住山西的希望,也就只剩下八路军了。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以来,阎锡山对红军的群众基础非常了解,他甚至还向红军学习,搞过晋绥军版本的土地改革和大生产运动,他相信八路军能帮自己保住山西的广大农村地区。

平型关战役实况 平型关战役解密(4)

他的策略是成功的:抗战胜利后,南京政府顺势收回了旧军阀的地盘,只有广西的李宗仁和山西的阎锡山拿回了自己的地盘,广西是因为日军占领时间很短、只有不到一年;而山西则被日军占了整整八年,这种情况下还能拿回来,可见阎锡山的手段之高明。

阎锡山此人八面玲珑,但是所做的一切还是逃不过旧军阀的局限性,那就是保住地盘。

作为第二战区司令官,阎锡山不仅同意了八路军提出的游击战思路,而且默许八路军三大主力师自行分散部署,为中国抗战作出了间接贡献。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才能解开平型关战役的四大疑惑。

平型关战役实况 平型关战役解密(5)

第1个疑惑:为何只有林彪的115师参加了这次战役?

1937年9月,正当林彪率领115师挺进晋东北时,日军华北方面军精锐部队第5师团从这里大举进攻,平型关战役爆发。

这场战役从9月22日打响到9月29日结束,整个过程仅有一周时间,而且平型关战役日军仅仅动用了第5师团中的一个旅团作战,其他敌人动向不明,远在几百里之外的120师和129师也不敢擅自前来支援。

第2个疑惑:115师作为八路军头号王牌为何没有去正面战场?

众所周知的那个平型关大捷,其实只是平型关战役侧面战场的一部分。平型关扼守晋东北门户,本来就是阎锡山的防御重点,部署了杨爱源和傅作义两个集团军在这里构筑防线,除此之外还有何柱国和赵承绶的两个骑兵军在这里相机而动,这些人可都是阎锡山晋绥军的精兵猛将,可见阎锡山确实是在这里下了重注。

平型关战役实况 平型关战役解密(6)

相对而言八路军115师只有一万多人,与晋绥军主力相比势单力薄,而且刚刚开到前线,根本来不及修筑工事,分配他们去拦截日军运输线,也是根据战场形势做出来的最合理布局。

而且前文也分析了,阎锡山想保住山西农村地区,并不想让八路军付出太多无畏的牺牲。毕竟在发展农村根据地这一块,八路军才是真正的一代宗师。

第3个疑惑:为何国民党对平型关大捷评价很高?

平型关大捷发生的具体时间是1937年9月25日,战果是击毙日军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余辆,缴获大批军用物资,如果放到整个抗战中,这个战果不算出彩,但是放在那个时间点,却是独一无二的伟大胜利。

因为中国自九一八开始的历次抗战,包括长城抗战、平津抗战、南口战役和当时正在进行的淞沪会战,无一例外,全部都是兵败如山倒,而且战损比惊人。

就连最拿得出手的长城抗战,在20万对4万的优势兵力下,打出了10:1以上的伤亡比,这些失败的记忆,让人非常绝望。

如果抹去“运输队”、“偷袭战”等细节,此次八路军面对日军甲种师团第五师团、自损600歼敌1000,这样的成绩对振奋全国抗战士气作用巨大。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并非延安方面的自我包装,而是那个时间节点、全国上下的共识。

平型关战役实况 平型关战役解密(7)

第4个疑惑,为何在历史书中基本不提平型关战役?

虽然平型关大捷很出彩,但平型关战役却算不上成功。面对日军一个王牌旅团和少量杂牌部队的进攻,中国军队共投入了11个军、10多万人,却在一个星期就战败后撤,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忻口战役和太原的沦陷。

战役之中,国民党军队打出了陈长捷这样的悍将,也涌现出程继贤团、梁鉴堂旅、姜玉贞旅等一批集体殉国的英雄部队,中国军人的铁血精神固然值得赞美,但是个人英雄主义并没能改变国军组织上的顽疾。

在与晋绥军的合作中,八路军经常被气得拍大腿。

在平型关大捷后,八路军115师乘胜追击,将一股日军包围在东泡池一带的盆地里,按照作战计划,国军本应前来合围,但八路军等了半天连个人影都没看到。

时任343旅685团团长的杨得志回忆说:“按照预定计划,国民党军应和我们同时出击,在我们消灭公路上的敌人以后,转向东跑池,配合他们全歼坂垣师团。不料想,我们和兄弟团队跑到东跑池包围了敌人,却不见一个国民党兵的影子,原来他们根本就没有出击。国民党军队的怠战,使该地的日军未能被歼,平型关战斗的战果未能得到扩大。”

平型关战役实况 平型关战役解密(8)

平型关战役虽有正面战场和侧面战场,但是国共双方没有太多合作,基本是独立完成的。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合作,那就是正面战场的抗战、为平型关大捷创造了战机。

当然,晋绥军本来就和八路军不和,这又是双方第一次磨合,配合不好似在情理之中。

平型关大捷之后,国共双方热情高涨,并在随后进行的忻口战役中,打出了全面抗战国共双方配合最好的一次经典战例——忻口战役。

————————

核心数据来源:

1、隆鸿昊,从太原会战看抗战初期国共军事合作,载于《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增刊;

2、八路军平型关大捷与平型关战役的关系,载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113年第四期;

3、《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修订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