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脊上的十只小跑,排行第一的就是龙。这并不是任意地排布。

在传统文化中,数学是有魔力的,所以叫“算术”,是术法。每个数字都有它的五行属性。先贤甚至将其排列成了著名的“河图洛书”,其中有一个口诀,叫“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简单地说,也就是“一”和“六”两个数字是水属性的。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兽人物图(天干十神兽的故事)(1)

河图洛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数理基础

这其实也是个古老神话,在1993年郭店楚墓中出土的竹简中对此有过叙述,说的是在混沌初开之际,创世神“太一”创生了水这种物质,而水也反过来辅助“太一”生出了天地神明,世间万物。这水就是“天一”。“太一、天一、地一”是上古三大巨神。而在《淮南子》中指出“天一”就是青龙:“天神之贵者,莫贵于青龙,或曰天一,或曰太阴。太阴所居,不可背而可乡。”

青龙,也就是天龙,在上古它还有个更如雷贯耳的名字,那就是“伏羲”。

神话中,伏羲是雷泽龙神所生,而在后天八卦中,雷的代表动物正是龙,方位是东方。而在五帝信仰中,伏羲也被称为“青帝太昊”,这一点点蛛丝马迹指向青龙在上古的真身。只是因为时间太过久远,这一切都被遗忘或者扭曲。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兽人物图(天干十神兽的故事)(2)

神话中伏羲的造型是人首蛇身,其实是人首龙身的变形

可以肯定的是,在四神中,青龙星官是最早确定的,这使得二十八宿中青龙七宿除了最后的箕宿,其他六宿全是依据龙身上的部分而定名:

角宿——龙角,

亢宿——龙吭(咽喉),

心宿——龙心

房宿——心房

氐宿——骶骨,

尾宿——龙尾。

在上古时代,观测这条老龙成为了皇家天文台司天监的最重要任务。星相家根据青龙七宿在天球上的沉浮起落而给君王各种攸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建议。角宿跃出地平面,是为“龙抬头”,天子要亲耕皇田,做为春耕开始的标志。火星进入了心宿区域,将对天王有不利的影响。这时皇帝要谨行修身。这一星占后来演化成中国最精彩的神话之一即“哪吒闹海”。尾宿群星闪耀,那是天子的后宫有事了,皇帝在私生活方面就得注意了......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兽人物图(天干十神兽的故事)(3)

青龙七宿

当青龙崇拜达到顶峰之时,人们产生了一个天才的设计构想。那就是青龙不仅仅是一条龙,它还是一座巍峨的宫殿,那就是青龙宫。不只青龙宫,其他天宫,如北辰宫、轩辕黄龙宫等等,都是建在一条条天龙身上的。这样诸神们才能在太空中进行营造。这个神话后来影响了人间宫殿的设计思路。因此工匠们在建筑基础上雕刻出各种各样的龙来,或飞或走,或蟠或游。既是精美装饰,也是神话的表现。

其实这种设计从上古时代就开始了。远自公元前四千年的濮阳西水坡古墓,在墓主人的身右,就用蚌壳摆出了一条青龙,与旁边同样用蚌壳做的白虎相对。而到了夏代,已经在二里头的遗迹中出土了一条由2000多块绿松石片组成的神龙。在商代,出现在青铜器上的所谓“饕餮纹”其实就是双头拼合的神兽造型,在这里面数量和重要性排行第一的就是龙纹。到了战国,青龙和白虎再次出现在曾侯乙墓的衣箱上。及至汉朝,在石室的拱门上,开始有了双头虹龙。拱起的龙背就成了门楣。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兽人物图(天干十神兽的故事)(4)

西水坡的蚌龙

龙在这时早已经成为中国建筑上的永恒主角。但一直到了明清时代才发展到了顶峰。著名设计师汉宝德因此将明清建筑说成“龙的建筑”。而这其中,又以北京故宫受到龙文化的影响为重中之重。光是其中的太和殿,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金銮殿”,就有龙一万三千八百四十四条之多。这是因为明清帝王都自命为“真龙天子”,更是把龙元素运用到了极致。

在这原因下,诞生了有名的“龙生九子”传说。其实所谓“九子”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而现在通行的所谓“李东阳版龙生九子”其实是一部龙形装饰造型的名录。其中的九子除了排行第二的睚眦因为是司掌兵器,所以在宫殿建筑中出现较少以外,其他八位,或者不止八位,都是故宫建筑里的主要角色。

所以数目难定,那是因为在故宫上下运用龙元素的位置实在是太多了,天花上、瓦当上、屋脊上、丹陛下,窗楣上.....每一个地方都可能有一种造型的龙的存在。从古拙的夔龙到飞翔的应龙,不一而足。每一种造型的龙都可以被冠以一个特别的名字。例如“小跑”中排行第一的,就称它是龙九子中的“嘲风”,生来就有鸟的血统,性好登高望险,所以把其放在屋脊。还有大门上的兽面铺首,它被称为是龙九子中的“椒图”,虽然是龙子,却长了一副螺蚌的身体,遇到外敌总是把壳口紧闭,所以用来保卫皇宫的安全。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兽人物图(天干十神兽的故事)(5)

龙生九子

但是如果说这些龙子中谁最引人瞩目,那一定是放在屋顶正脊的“鸱吻”。其实这个“鸱”其实应该叫“螭”才对。因为虽然发音一样,在神话中,“螭”就是一种龙,“鸱”不是。明清建筑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在最高的屋脊,那叫“正脊”,在它两端各有一只显眼的龙形怪兽,它张开血盆大口,将脊端吞入腹中,同时翘起了高高的龙尾,成为了建筑的至高点。这就是螭吻。

与其他的龙形装饰不同,所以把螭吻设计在建筑的这个位置,不仅仅是因为造型美观,更是建筑上的必要构造。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建筑不同于西方,是采用的翘角坡屋顶的形式,或四面坡,这叫“四阿顶”,也叫“庑殿顶”。也有两面坡,这叫“悬山顶”,或者“硬山顶”。有时“庑殿顶”和“悬山顶”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混合成为一种新的屋顶,它的上半截象悬山顶,只有两坡。而垂脊向下,到了一半的位置,忽然转折拼合,变成四坡,这叫“歇山顶”。代表中国政权的天安门就是歇山顶建筑。但无论是庑殿顶还是歇山顶,抑或是悬山顶,这些建筑都有一条长长的正脊,那是前后两个屋顶坡面拼合的地方。这里也是房屋的最高处,如果处置不好,太阳会将它晒裂,雨水就会从这里的缝隙中灌进来。所以人们往往用陶制的脊瓦配合石灰、胶泥等密封材料对屋脊进行加固防水处理。

但是到了正脊的两端,情况变得复杂。因为那里往往是正脊同其他屋脊或者墙面的交汇点,而其更重要功夫的是要把脊瓦的侧面进行密封。所以采用了“螭吻”这种装饰,象一个套筒一般给予屋脊以保护。可以肯定,至少在唐代,皇宫已经开始用龙作为“螭吻”的造型了。在陕西的华清池遗址中,就曾经出土过龙首造形的屋脊饰。经过发展,最后成为明清螭吻的形状。其造型是一头老龙在背后带着一条小龙,寓意子孙兴旺。有趣的是,这小龙的形态反映了建筑主人的地位。如果它是低头缩颈的,这是官家的,在皇权之下,当然要表现得顺从一点。然而如果它是昂首挺胸的话,这是民间的。不屈于辈份的压力,小龙也要当一回自己的主角,朝天空飞腾。由于害怕它飞走,匠人们还特别用心地在它背上安了一个剑柄,用意是把龙和屋脊连在一起。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兽人物图(天干十神兽的故事)(6)

螭吻

而在老龙的身后,有时却还伸出一个兽头,这叫“背兽”,应该是另一种螭吻形式,即“望兽”的反映。望兽和脑袋冲里的螭吻正相反,它的朝向是对着山墙外。虽然老龙小龙模式已经成为了螭吻的主流,但人们还是希望能够十全十美,就用“背兽”这一形式来进行补充。

故宫里的螭吻是精美的琉璃质地的,这样坚硬且又防水,采用多次烧造拼接而成,拼接的块数越多,地位也就越高,其实也就是因为体积大了,制造难度升高了。最高等级当然是太和殿顶的那两件,由十三个部分拼成,高度超过两米。雄伟霸气。但即使是皇家之物,它也不是中国最大的螭吻,现在中国的螭吻冠军是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的,体高4.5米,宽2.8米,用五色琉璃构成。不过它是金代遗物,换了后世朝代估计会有所顾忌。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兽人物图(天干十神兽的故事)(7)

华严寺螭吻

所有螭吻的龙尾都是向外卷的,展示出一种力度。但实际上它表达的正是这样一种意向,就是神龙衔起了屋顶,在天空中飞翔。然而中国古建筑其实是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据宋代的《木经》所言,梁以上的屋顶为“上分”,地以上的木柱为“中分”,地以下的台基为“下分”。光是屋顶飞行怎么行?

其实古代的设计师们早就把这事想到了。接下来介绍太和殿最有名的构件——蟠龙金柱。太和殿的大柱共有七十二根,但只有中心御座左右六根的柱是通体涂金的,上面还有蟠龙。它高三丈有余,也就是九层楼高,要两人才能合抱。既是建筑的主要承重结构,又代表“六六大顺”,吉祥如意。

尽管位置重要,但太和殿的蟠龙柱不是最早的也不是最精美的,更不是独一无二的。在这方面,皇帝也很开明,很多庙宇都可以设置蟠龙柱。其中最有名的是山西晋祠圣母殿的。其是宋代的造物,距今已近千年。那是八根龙柱,位于圣母殿前殿。有意思的是,柱上龙的名称各不相同。当中心间两旁的龙被称为“应龙”,其次称为“蟠龙”,再下称为“蛟龙”,最末称为“螭龙”。这其实就是传说中龙的等级,虽然它们未必在造型上得到体现。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兽人物图(天干十神兽的故事)(8)

太原晋祠木雕龙柱

所谓“应龙”,就是龙中尊贵的天龙,它有翅膀,能够飞翔。而“蟠龙”就要次一级,它只能在地上盘绕,等候时机升天。再下的蛟龙,是刚长大的龙,它有四肢,但修为尚浅,最后的螭龙就几乎和畜类相去无几了。

八根龙柱体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那就是龙对飞天的渴望,这也是中国建筑的渴望。事实上,神话中这些龙就是使天宫飞行的关键部件。在《太平广记》中就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晚唐时期,大明宫含元殿有一根柱子朽坏了,需要找木头更换。军司千辛万苦在周至山场的老林中发现了一根巨材,周长超过一丈,高度有百来尺,正好合适。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兽人物图(天干十神兽的故事)(9)

盘龙柱

于是砍倒后乘三伏天发洪水运到谷口,千百个民工拖曳到了施工地,上报后等有关部门同意后就要进行加工。可就在这时,有个看起来精神有问题的家伙,似乎是个术士,不知道从哪冒了出来,绕着这根巨木转了好几圈,叹息得啧啧有声。看守木头的叱啧他,想把这人抓起来。他却毫不畏惧。最后就真的被抓了,押到管事宦官那时,却听他说道:“这木头要从当中锯开,到二尺深的地方就有征验了。”众人看他不凡,真的按他说的做。果然,在一尺八深的地方,木屑变成了殷红色,到二寸处流出的树汁根本就是鲜血。只好又让千百民工将其拖到渭河去让它顺水流走。这个怪人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这木材里面是条巨蟒,再过十年,就会从树梢钻出来飞走。不知道它在里面,如果将这作为殿柱,十年后就会带着殿阁飞到其他国家去了,哎呀,真是太可怕了。”说完这人就不见了。

这个故事没有说明的一点是,能否会飞就是龙与蛇的最大分别,就算是比较低等的地龙也不能飞行。其实这柱子里应该就是一条还未成形的天龙,正在经历蜕变。这个神秘术士的真正观点其实是人间帝王当不得这样一根真龙柱,它的归宿只能是天宫。渭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黄河在神话中是与天界相连的,这根龙柱也许正是被天庭收走了。

当“上分”的屋顶、“中分”的木柱都能够飞行时,“下分”的台基的飞行也就顺理成章了。在故宫三大殿的台基下面都雕刻有神气活现的龙头,它的术语叫“螭首”,其实起到了一个排水的作用。“千龙吐水”就是紫禁城雨后的名场面之一。但在神话意象上,它其实对应的就是天宫之下作为承托的巨龙。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兽人物图(天干十神兽的故事)(10)

天坛的螭首

可以很明显地看到,中国古建,特别是明清时的古建,就是与龙融合为一的。而这融合,最终不是从零部件,而是从整体来表现的。当专家们航拍整个北京城时就吃了一惊,因为整个故宫就是条金龙,东西长安街是龙须,正阳门是龙珠,天安门是龙头,故宫就是龙身,宫殿的琉璃瓦屋顶就是斑斑龙鳞,故宫的四个角楼是龙爪,景山就是龙尾。这也是条陆龙。

有陆龙就有水龙,水龙在陆龙西边,那就是中南海。那其实是分为三个部份,即南海、中海和北海。南海是龙头,海里的小岛就是龙眼,中海和北海是龙身,龙尾是西北的刹什海。水陆双龙,相对相抱,太极之势隐于其中。

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兽人物图(天干十神兽的故事)(11)

精美的唐龙

而如果我们把视线再拉远,观察中华大地。万里长城是龙,京杭运河是龙,这是人间之龙。还有大地之龙,一座座连绵的山峰就是龙脉,一条条蜿蜒的河流就是水龙。自古名都大邑,福地陵寢也都要找龙蟠之地。而天下的所有龙脉皆出自昆仑山,三条东入,两条西走。这构成了这颗星球的主要地貌。就这样,大龙包含着小龙,小龙簇拥着大龙。而最后它们又都对应着天上的青龙,这就是中国建筑的究级意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