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既是杀父仇人,又有养育之恩

济尔哈朗是蒙古语名字,意为“幸福”,满人取蒙古名,其来有自,满人与蒙古人地域接近,彼此间交流亦相当密切。

纵观济尔哈朗一生,不能算受到命运特别的眷顾,但与其同辈的诸王相比,也确实算是很幸福了:一来他活得时间较长,历经三朝,去世时五十七岁,同辈王都已过世;二来到晚年时,他登上权力之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且备受皇帝爱戴。

济尔哈朗是努尔哈赤的侄子,其父舒尔哈齐,乃努尔哈赤三弟。努尔哈赤与舒尔哈齐兄弟协作,以十三幅铠甲起兵,靠着点滴累积,实力逐渐壮大。

后来,消灭的部族越来越多,队伍越拉越大,终至蓬勃发展,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在此创业过程中,舒尔哈齐建功甚多,成为努尔哈赤的得力干将和左膀右臂。

顺治时期的郑亲王(历经皇太极和顺治两朝的郑亲王济尔哈朗)(1)

清太祖努尔哈赤

征战十余年后,随着实力的壮大,兄弟间分歧和矛盾越来越深,努尔哈赤雄心大略,不但要征服女真各部,还想要对明开战,创建大一统的王朝;而舒尔哈齐却只想拥有一块地方,依靠大明,当自己的头目即可。进而,舒尔哈齐不想受控于兄长,他想凭着个人实力当上女真的最高统治者。为实现目的,舒尔哈齐意欲与明朝联合,借助明朝的帮助与兄长对抗。明朝也乐得其所,试图利用济尔哈朗来铲除努尔哈赤之目的。

努尔哈赤自然无法容忍弟弟的分裂行为,他责令舒尔哈齐放弃自立为王的想法,舒尔哈齐断然拒绝,兄弟就此翻脸。为实现大业,努尔哈赤断然采取措施,先行诛杀舒尔哈齐的两个儿子,长子阿尔通阿、三子札萨克图,处死其部将武尔坤,之后将舒尔哈齐囚禁于暗室。舒尔哈齐在幽禁中郁郁而亡,享年四十八岁。关于舒尔哈齐之死因,清史向来讳莫如深。但明朝与朝鲜史书对此均有记载,能证实舒尔哈齐是被努尔哈赤所害。

正是痛感于争夺权力造成兄弟间自相残杀的局面,努尔哈赤晚年设计出八和硕贝勒共同治理国政的方略。天命六年(1621)正月十二日,老迈的努尔哈赤训诫诸子:“吾子孙中纵有不善者,天可灭之,勿令刑伤,以开杀戮之端。”话说得心酸,也发人深省,但在权力这头魔兽面前,子孙们也未记得他的教训。

大清因权力争斗而形成的兄弟残杀的规模为历来所仅有。

舒尔哈齐共有九个儿子,济尔哈朗排第六。舒尔哈齐死后,除被杀的两个儿外,其余诸子均被努尔哈赤收养。自此,伯父与侄子们之间便有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他即是他们的杀父仇人,又对他们有养育之恩。

年仅十二岁的哈尔济朗,对这位伯父怀有怎么样的感情?我们无从知晓,但可以想见的是,其中大多是怨恨,还有些恐惧。出于对未来命运的担忧,小小少年不得不小心翼翼,于他而言,眼下最为重要的是,生存下来,而非重蹈父亲的覆辙。

二哥阿敏死于皇太极之手

哈尔济朗的二哥阿敏却时刻未忘杀父之仇,他虽跟随努尔哈赤南征北战多年,但刻骨的仇恨一刻也没有从他心头挪开。阿敏心怀异志,积十余年之功,暗中培植个人势力,就是想要手刃努尔哈赤父子。他还趁领兵出征朝鲜时,欲行分裂之事。这一次,又是皇太极率先下手,用父亲对待舒尔哈齐的手段,幽禁了这位堂兄。

正是这几件事,令皇太极下了处置阿敏的决心。

一、 公然挑战皇太极权威。某日,阿敏居然对皇太极说:“我与众贝勒共议你为汗,你即位后,让我出居外藩就行了。”对此要求,皇太极大感震惊。最后,诸亲王贝勒一致反对,阿敏才没有得逞。阿敏还在诸贝勒中扬言:“我怕谁?他(指皇太极)能把我怎么样?”

二、 出征朝鲜欲行分裂之实。天聪元年(1627),阿敏奉命率师征朝鲜,攻到朝鲜王京城下,朝鲜国王求和。阿敏借出征朝鲜之机,有自立门户的野心。当朝鲜国王接受和议条件后,他并不急于退兵,而是对济尔哈朗等人说:“你们愿意回去就回去,我是打定主意要进朝鲜都城,我一向羡慕明朝皇帝与朝鲜国王居住的宫殿,无缘得见,现在既然来了,一定要进去看看。”他甚至打算在朝鲜久住。此行为遭济尔哈朗等贝勒的一致反对。阿敏心中火气无处发泄,纵兵掳掠三日。

三、 心怀异志爱发牢骚。阿敏常散布怨言,矛头直指皇太极。比如,他说“我何故生而为人?”;比如,他说“还不如山上的一棵树,或者坡上的一块石头”,比如,他说“即使被人砍伐为柴,甚至被野兽浇上一泡尿,也比现在的处境强”。心中不满时时挂上嘴上,可见阿敏的政治修为甚差,不懂得隐忍的道理。阿敏还说,自己在梦中被努尔哈赤捶打,但是有黄蛇护身,借此暗示自己是真命天子。

皇太极要处置阿敏,机会不请自来。

顺治时期的郑亲王(历经皇太极和顺治两朝的郑亲王济尔哈朗)(2)

皇太极朝服像

天聪三年(1629)十月,皇太极亲统大军征明,攻克永平、滦州、迁安、遵化四城。次年三月,皇太极派阿敏率军前往驻守。阿敏到永平不久,明兵反击,后金军队连战失利,损失惨重,阿敏惊慌失措之下,竟弃城而逃。逃跑前,下令将城中汉族降官降民全部屠杀,财产洗掠一空。

皇太极早有惩处阿敏之意,也正好可以利用此事,予以教训。于是,他精心罗织了十六条罪状,经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阿敏应予处斩。皇太极前面来硬的,现在来了个软的,下令免阿敏死,改为囚禁。十年之后,阿敏死于狱中,终年五十五岁。

小心谨慎的济尔哈朗与冒失急躁的兄长阿敏,恰形成鲜明之对比。济尔哈朗心内或许有恨,但从不曾表现出来。在关键时刻,他更知顾全大局,拒绝分裂,维护皇太极之权威。这也是两兄弟不同下场之重要原因。

哥哥阿敏获罪,其名下的镶蓝旗转归济尔哈朗,由此,济尔哈朗跻身于八大和硕贝勒,成为大清最有权势的人物之一。为表忠心,济尔哈朗还带领诸弟和子侄辈一起宣誓,称父兄有罪,行不义之事,乃自遭报应,今后吾等若有二心,不得好死。

但观哈尔济朗的作风,务实、谨慎,且这一作风贯穿他人生始终,亦是他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屡屡得以生存下来的要诀。皇太极执政的十七年间,济尔哈朗不但仕途顺遂,还从未受到任何处罚,这情形在同辈兄弟间亦不可多见。

维护皇帝,抑制多尔衮,成功复仇

皇太极暴亡,引发大清政权内部危机,权力争斗因之陷入白热化状态。

皇太极诸子中,倘若选择一个继位,豪格无疑是最佳人选,他系皇太极长子,且屡立战功;而对皇位早有觊觎的多尔衮又怎肯善罢甘休,他功勋卓著,无人可及,野心勃勃,聪明智慧,眼下皇兄突然离世,正是称帝的绝佳时刻……自然,围绕着豪格和多尔衮,形成两派,一派坚决要立豪格,一派拥护多尔衮称帝。

郑亲王哈尔济朗正是豪格的支持者之一,皇太极生前,济尔哈朗与多尔衮皆得重用,势力不相不上,正是哈尔济朗在其中所起到的平衡作用,以及礼亲王代善模棱两可的态度,再加上后宫中一个能干的孝庄皇太后,令多尔衮欲自主而不能,无奈之下,只得提供一折衷的办法:择皇太极一子继位,自己与济尔哈朗辅政。

捡到这个大馅饼的,是孝庄皇太后年仅六岁的儿子福临。

顺治时期的郑亲王(历经皇太极和顺治两朝的郑亲王济尔哈朗)(3)

顺治帝

多尔衮辅政,先是寻机诛杀豪格,尔后又渐渐排挤同为辅政王的济尔哈朗,以形成大权独揽之局面。面对多尔衮咄咄逼人的气势,济尔哈朗无招架之力,自动退居多尔衮之下,韬光养晦,寻机会再图大业。不只如此,一有机会,他还不停给多尔衮灌迷魂汤,如顺治四年(1647),济尔哈朗领衔,与其他王公联名上书多尔衮,称国家安定,四海升平,皆蒙皇叔父摄政王福泽,考虑到摄政王素有风疾,跪拜不便,请求在皇上面前免于跪拜。年长多尔衮十三岁的济尔哈朗姿态放到如此之低,亦是出于生存之需。

即便如此,也未阻挡住这位政敌对他的迫害,多尔衮以济尔哈朗的王府违制建造,罢黜了他的辅政王爵位。所谓违制,不过是一种借口。论府第之豪华,谁又能比得了多尔衮。

直到多尔衮意外早逝,济尔哈朗的人生才迎来一丝曙光。

压抑了七年之后,他果断地展开复仇行动,先消除多尔衮的残余势力如阿济格等人,又与诸大臣联合上疏论多尔衮罪,清算一切历史遗留问题。

多尔衮的同母兄长阿济格,向有野心,听闻多尔衮死讯后,一心要承袭这摄政王位。他派人给五子劳亲送信,令儿子带兵前来。多尔衮灵车抵京,顺治亲迎,阿济格父子分坐福临两旁的首座。孰不知,济尔哈朗早已暗中伏兵,先行擒获阿济格父子。以阿济格身带佩刀、“举动叵测”等罪名,将其削爵幽禁。阿济格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内心懊恼可想而知。顺治八年(1651)十月,阿济格被赐自尽。

在打击阿济格的基础上,济尔哈朗再接再励,整肃多尔衮余党,或削爵,或流放,或幽禁,通通处理干净,不留后患。

一方面打击政敌,一方面笼络人心,倚重可以利用的力量,系哈尔哈朗的两种手法。

多尔衮摄政时,重用巽亲王满达海、端重亲王博洛、敬谨亲王尼堪,任命他们为理政三王,协助自己处理朝政。现在,多尔衮既死,此三人成为济尔哈朗的重点拉拢对象。济尔哈郎晓以利害,三王见坡下驴,联名举发多尔衮。

通过这次行动,济尔哈朗成功完结了持续数年之久的皇宫斗争,将大权回归皇帝,其个人威望亦升至顶点。

殊为难得的是,作为剩下的唯一辅政王,济尔哈朗不但未贪恋于权力,而是坚定地选择放弃,他主动提出退出辅政,以尽快让福临亲政。有此一举,济尔哈朗更得顺治帝的敬重和器重。

十四岁的福临,自此开始亲政。而退休的济尔哈朗,则继续发挥光和热,但凡事关国家前途,必献言献策。顺治对这位忠心耿耿的叔父向来信任,对其所奏极为重视。

顺治十二年(1655)五月,济尔哈朗病重,福临亲往探视,济尔哈朗奏曰:“臣受三朝厚恩,未及答,原以取云贵,殄桂王,统一四海为念。”

皇帝流泪痛哭:“天奈何不令朕叔长年耶!”老天,你怎么不让我叔父多活几年?!说完大哭一场。

八日,济尔哈朗病逝,享年57岁。

顺治悲痛难当,诏令休朝七天,赠祭葬银万两,置守陵园十户,并为他立碑纪功。


更深刻更系统地了解、学习中国史,

推荐经典权威巨著《剑桥中国史》。

《剑桥中国史》历时数十年,

由国际史学名家担纲各卷主编。

由训练有素的专家撰写内容。

是史学界公认的关于中国史的权威著作。

规模宏大,值得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