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生态环境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21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公报显示,2021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主要指标顺利完成,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国空气质量持续向好,地表水环境质量稳步改善,管辖海域海水水质整体持续向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达到“十四五”序时进度。

生态环境部发布空气质量报告(空气质量持续向好)(1)

全国339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7.5%,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细颗粒物浓度(PM2.5)为3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9.1%。臭氧平均浓度为1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0.7%。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 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7.2%,同比上升4.7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4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8.9%。北京优良天数比例为78.9%,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细颗粒物(PM2.5)浓度为3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

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6.7%,同比上升1.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3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4%。

汾渭平原11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0.2%,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4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0%。

水环境:九成多生活饮用水源全年达标

在地表水方面,全国地表水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为84.9%,同比上升1.5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1.2%,均达到2021 年水质目标要求。

在监测的210个重要湖泊(水库)中,Ⅰ~Ⅲ类水质湖泊(水库)比例为72.9%,劣Ⅴ类比例为5.2%。209个监测营养状态的湖泊(水库)中,贫营养占10.5%,中营养占62.2%,轻度富营养占23.0%,中度富营养占4.3%。

在876个地级以上城市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监测断面(点位)中,825个全年均达标,占94.2%。

地下水监测显示,1900 个国家地下水环境质量考核点位中,Ⅰ~Ⅳ类水质点位占79.4%,Ⅴ类占20.6%。

生态:已知物种超过12万种

全国生态质量指数(EQI)值为59.77,生态质量为二类,与2020 年相比基本稳定。生态质量为一类的县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27.7%,二类的县域面积占32.1%,三类的县域面积占32.7%,四类的县域面积占6.6%,五类的县域面积占0.8%。

我国生物多样性丰富。中国具有森林类型212类、竹林36类、灌丛113类、草甸77类、草原55类、荒漠52类、自然湿地30类。全国森林覆盖率为23.04%。森林蓄积量为175.6 亿立方米,总碳储量为91.86 亿吨,全国草地面积26453.01 万公顷。

中国已知物种及种下单元数127950种。动物界56000 种,植物界38394 种,细菌界463 种,色素界1970 种,真菌界15095 种,原生动物界2487 种,病毒655 种。

全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约占全国陆域国土面积的18%。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全国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高等植物10102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29.3%;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脊椎动物471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56.7%;需要重点关注和保护的大型真菌6538 种,占评估物种总数的7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