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来碰瓷公司啊?”10月30日,杭州刘女士在某招聘平台上求职时,遭到一家公司执行董事王先生的硬怼目前,刘女士已向法院提请诉讼,要求道歉以及赔偿1万元作为精神损失王先生则表示:“我所说的那番话并不是针对刘女士,对方是谁我都是这样的,她到法院起诉,我也愿意应诉”,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35岁前不必在意什么?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35岁前不必在意什么(35岁门槛不可暗埋在心)

35岁前不必在意什么

“36岁来碰瓷公司啊?”10月30日,杭州刘女士在某招聘平台上求职时,遭到一家公司执行董事王先生的硬怼。目前,刘女士已向法院提请诉讼,要求道歉以及赔偿1万元作为精神损失。王先生则表示:“我所说的那番话并不是针对刘女士,对方是谁我都是这样的,她到法院起诉,我也愿意应诉。”

职场中的年龄歧视由来已久,“35岁现象”最为典型。不仅公务员考试,不少企事业单位招聘也多将年龄限制在35岁以下,这项“硬指标”成为“35岁群体”之殇。36岁求职之所以被讥讽为“碰瓷”,正是因为某些人的心中根深蒂固的“35岁门槛”。无论是精力能力还是工作经验,35岁可谓正当年。35岁以后再求职者不在少数,不管是什么单位,需要的终究是能助力发展的人才,在年龄上一棒子打死,损失最大的恐怕是企业自身。

值得注意的是,在求职者和用人单位之间,求职者其实很难碰瓷企业,而用工单位钻法律法规的空子往往如入无人之境。防止和纠正明目张胆的年龄歧视容易,防止和纠正潜在的歧视则难。不把年龄列入公开的招聘条件中,一样可以在筛简历的时候,把一定年龄的求职者排除在外。面对形式正义、过程公开但不公平不公正的招聘,吃暗亏的求职者还会陷入举证困难。如何界定各种就业歧视,需要劳动监察部门和专业人士共同探讨,仅提出不得就业歧视的要求而缺乏明晰的规范和标准远远不够。(张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