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唐鼠疫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甲类二种中的一种,也叫01号病,可见其重要性,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鼠疫最新发现?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鼠疫最新发现(科普文章鼠疫)

鼠疫最新发现

文/黄唐

鼠疫是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甲类二种中的一种,也叫01号病,可见其重要性。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又称鼠疫杆菌引起的主要在啮齿类动物及其寄生蚤内循环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当人类接触染疫动物或其寄生蚤后会感染鼠疫。

历史上鼠疫曾给世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公元前3世纪到19世纪,全世界至少发生过3次大流行,贾斯汀鼠疫至少造成1亿人死亡,中世纪“黑死病”减少了欧洲三分之一的人口,1895-1930年的鼠疫在成约1200万人死亡。

我国一样也深受鼠疫危害,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的305年中,全国共发生6次较大鼠疫流行,共有流行鼠疫179年次,发病2598794人,死亡2399400人。

鼠疫自然疫源地在亚洲、美洲、非洲在内的58个国家广泛分布,主要集中在北纬55度至南纬40度,人间鼠疫与其自然疫源地分布一致。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面积广阔,类型复杂,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在19个省区299个县旗发现12种不同类型的鼠疫疫源地。

鼠疫杆菌在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紫外线、高温和化学消毒剂敏感。对湿热抵抗力比干热要小,在湿热100℃1分钟或液体表面数秒即可死亡,但干热160℃能耐受1分钟。紫外线半小时可杀灭物品表面鼠疫杆菌。常用消毒剂次氯酸钠、升汞、甲酚皂、苯酚、乙醇、漂白粉、苯扎氯胺、甲醛和环氧乙烷几分钟之内即可杀死鼠疫杆菌。

鼠疫杆菌耐低温,-30℃仍可存活。在体外血液中,10-20℃,并避免干燥时可生存260天,在干燥脏器中12-18℃可生存67天,在死于鼠疫而冰冻的尸体中,能存活4-5个月,保存在冰箱中的鼠疫杆菌培养物20年后仍有活性。

啮齿动物是鼠疫的主要传染源,也是鼠疫杆菌的主要储存宿主。全世界共有啮齿动物约2800余种,已发现近200种在自然界能感染鼠疫。此外,食肉动物、食虫动物、家畜和鸟类染上鼠疫,也可以作为人间鼠疫的传染源。

我国已判定自然染疫动物87种,其中啮齿目53种,兔形目5种,食虫目5种,食肉目12种,偶蹄目9种,鸟类3种。

目前已知作为鼠疫主要宿主的啮齿类动物有:蒙古旱獭、灰旱獭、长尾旱獭、喜马拉雅旱獭、黄腹旱獭、场犬鼠、墨西哥犬鼠、达乌尔黄鼠、小黄鼠、比氏黄鼠、李氏黄鼠、长尾黄鼠、长爪沙鼠、子午沙鼠、塔氏沙鼠、维氏沙鼠、波斯沙鼠、利比亚沙鼠、印度大沙鼠、布氏大沙鼠、大沙鼠、布氏田鼠、青海田鼠、加州田鼠、褐家鼠、黄胸鼠、黑家鼠、肯尼亚家鼠、大板齿鼠、齐氏姬鼠、大绒鼠、澳洲琢鼠、阿根廷脉鼠。

次要宿主:除已确定为主要宿主的啮齿类动物外,其他啮齿类动物均归于次要宿主(如小家鼠、黑线姬鼠、赤颊黄鼠等)。次要宿主不能长期保存鼠疫病原体,对鼠疫自然疫源性的保持只起到辅助作用。

偶然宿主:沙狐、艾鼬、猞猁、家犬、家猫、偶蹄类动物(如藏系绵羊、岩羊、马鹿等)、食虫类动物(四川短尾臭鼩、臭鼩鼱、灰麝鼩等)及鸟类(苍鹰、胡兀鹫等)。

鼠疫的传播途径有多种,主要以媒介传播、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为主。

1.媒介传播:跳蚤是传播的主要媒介,人间鼠疫的首发病例多由跳蚤叮咬所。最常见的是印鼠客蚤,主要寄生在家栖鼠类。

2.直接接触:人类通过猎捕、宰杀、剥皮及食肉的方式直接接触染疫动物时,也极易感染鼠疫,细菌可以通过手部极其细小的伤口进入人体内。旱獭疫源地人间鼠疫多由此种方式感染,特别是猎捕、剥食旱獭,剥食病死绵羊等。

3.飞沫传播:接触肺鼠疫患者或者肺鼠疫的狗、猫等,可以直接经呼吸道感染,引起原发性肺鼠疫。

人类感染鼠疫后经过1-6天的潜伏期,通常会出现“流感样”症状,临床上根据感染途径不同主要分为腺鼠疫、肺鼠疫、败血症鼠疫三种类型。

预防对策与措施:

1.健康教育

宣传对象:生活在疫源地及其毗邻地区的群众、进入疫源地的人员等;

宣传内容:“三报”即报告病鼠(旱獭及其他病死动物)、报告疑似鼠疫病人(发热及淋巴结肿大,发热及胸痛、咳嗽)、报告不明原因高热病人和急死病人。“三不”即不私自捕猎疫源动物、不剥食疫源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2.预防性灭鼠灭蚤

3.发生疫情后的控制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