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育文献(海韵教育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实例)(1)

  一、什么是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是在确定了选题后,对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广泛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对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包括主要学术观点、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争论焦点、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和评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研究思路而写成的一种不同于毕业论文的文体。要求作者既要对所查阅资料的主要观点进行综合整理、陈述,还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和相应的评价,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二、撰写文献综述的好处

  要求同学们学会写文献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

  2.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

  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有利于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4.毕业设计(论文)的文献综述,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撰写。

  三、文献综述的结构

  文献综述要求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以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以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以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哪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

  四、撰写文献综述应注意的问题

  文献综述顾名思义由“综”和“述”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的“综”不算太难,根据所查阅大量的文献进行综合的归类、提炼、概括。后半部分的“述”与分析则是一篇“综述”质量高的分界线,这需要融入作者自己理论水平、专业基础、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对问题进行合情合理的剖析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选定题目后,就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选题有关的文献。在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搜集文献应尽量全面

  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献资料是写好综述的前提和基础,选定综述的题材后要大量搜集和阅读有关的中文和外文文献。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否则,随便搜集一点资料就动手撰写是不可能写出好多综述的,甚至写出的文章根本不能成为综述。

  2.收集资料要瞄准主流文献

  收集资料不能漫无目的、无重点,应瞄准主流媒体,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人物的观点和论述等,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

  3.注意引用文献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学性

  搜集好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整理,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单篇研究文献十分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用自己的语言写下阅读时得到的启示、体会和想法,将文献的精髓摘录下来,不仅为撰写综述时提供有用的素材,而且对于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阅读水平都有好处,特别是将文献整理成文献摘录卡片,对撰写综述极为有利。

  4.引用文献要忠实文献内容

  由于文献综述有作者自己的评论分析,因此在撰写时应分清作者的观点和文献的内容,不能篡改文献的内容。

  5.参考文献不能省略

  文献综述中涉及的参考文献主要是能反映主题全貌的、而且是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文献资料,它反映了作者对该研究领域的理解程度和选题的前期研究状况,所以绝对不能省略。

学科教育文献(海韵教育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实例)(2)

参考示例

《重庆保税港区的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文献综述

  一、前言

  中国设立的第一个内陆保税港区—重庆保税港区,是打开中国内陆地区外贸通道的门户,吸引了各界关注的目光。重庆保税港采取“水港 空港”的创新模式,组建一个“一区双功能”的内陆型保税港区,积极创新其发展模式。以位置、交通、政策、市场等优势条件为基础,根据重庆地区经济发展特点,重庆保税港区设定了创新的叠加功能、创新的监管和创新的财税政策作为发展模式组合,为港区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目标是积极打造重庆保税港区成为国际物流服务枢纽,推动重庆成为内陆开放高地的进程,实现重庆经济增长。但是,以保税港区封关运行的目前情况来看,其整体经营和局部功能实现上都存在着一定问题。

  本文旨在通过对重庆保税港区的发展模式进行探讨,针对目前重庆保税港区发展面临的问题,根据重庆本地经济特色,结合当前的形势政策,为保税港区以后的发展出谋划策。

  二、相关文献的研究现状

  (一)重庆保税港区的创新发展模式

  重庆保税港区的发展模式整体定位为发展成以本地经济为依托的出口导向型保税港,稳定本地物流枢纽地位和拓宽对外贸易渠道,为国际贸易发挥服务的功效。

  张生柱、张德海、黄辉三位老师在《重庆保税港区发展对策研究》中谈到,与沿海其他保税港区相比,重庆保税港区具有独特的特点:第一,内陆型保税港区,腹地广阔;第二,双功能保税港区,功能全面;第三,多围网型保税港区。

  郭辉、黄姝颖在《38条新政为重庆外贸保驾护航》里提到为鼓励银行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人民银行重庆营管部将通过对银行落实中小企业信贷支持政策跟踪评估等方式,把为中小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作为一项重要指标,对银行机构进行考核。同时,鼓励银行开展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贷款、贸易融资等涉外信贷产品创新。

  在高菡、孙有望的《内陆保税港区创新发展模式探讨》里对重庆保税港区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说明,明确了重庆保税港区目前成立的意义和目标。内陆保税港区设立的意义在于培育内陆区域经济增长极以及物流枢纽中心,辐射并带动腹地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减缓内陆地区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充分发挥重庆市作为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地位优势,努力把重庆保税港区建设成为内陆地区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功能最齐全的口岸,辐射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的外贸物流枢纽中心,临港加工制造的现代工业园区,国内外特色商品的展示交易基地,大力推动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由此可见,重庆保税港区在发展模式上的创新主要是在功能、监管和政策方面,抓住重庆保税港区在这几方面和其他保税港区的不同展开阐述。

  (二)重庆保税港区发展模式的现存问题

  重庆保税港区处于起步阶段,在整体运营和局部功能的发挥上都存在一定问题。

  徐建军、杨前进、梁振民、唐文亮在《重庆设立保税港区的战略意义及对策建议研究》中分析到,重庆海关对保税港区监管容易,但由于其深处内陆,对于税区货物经长江沿线运输上的监管难度很大。

  在任其亮、谭净、贾鸿的《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中对重庆保税港区的建设和经营资金方面提出了问题。提到从保税港区资金筹集的现状来看,除了政府投入的30亿元之外,其余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商业贷款,存在资金筹集渠道单一的问题。尽管一期建设资金已经解决,但从保税港区未来发展来看还存在一定的资金缺口。同时,保税港区内实际能够供保税港区使用的建设用地仅405.65h㎡,占水港功能区总面积的67.65%。同样,空港功能区的地块也受市政工程、绿化用地的影响,实际可用面积有限。根据测算,保税港区工业用地只有141.39h㎡,仓储用地只有172.42h㎡,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比例分别为17.02%和20.76%。

  重庆保税港区内的地块零散、坡度落差较大。空港功能区被分为空港一、空港二两个地块,空港二地块位于外环高速公路北侧,空港两地块间隔距离1.4km,即时的交通联系不便;水港功能区因海尔路、金渝大道、渝宜高速公路、渝怀铁路等地穿过,被分割为五块,功能组织困难。

  (三)关于重庆保税港区未来发展的建议

  在高菡、孙有望的《内陆保税港区创新发展模式探讨》里通过重庆保税港区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然后探索性地对内陆保税港区发展思路提出建议:第一,我国内陆保税港区的设立应具备区位优势、市场优势以及政策优势。第二,内陆保税港区应提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思路,在创新模式、创新政策优惠、创新监管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积极开拓在内陆地区发展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国际转口贸易等业务功能,提升与沿海保税港区的竞争力。第三,内陆保税港区应重视沿海优质产业的承接,实现国际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临港产业集聚,促进产业链的调整与升级,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产业,实现保税港区物流企业与生产企业间的协同发展。

  《“海陆空”多式联运成就重庆保税港区》一文由王凌峰老师撰写,切合实际地对重庆保税港发展的定性做了极好的构想。保税港区将被全力打造为以大宗货物为特色的国际散货集散中心、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的流域航运中心、以国际采购为重点的国际分拨中心和以专业交易市场为主体的商品展销中心。

  三、结论

  重庆深处内陆,相较于其他大部分分布于我国海岸线的战略性港口区位的保税港区,在数量多、体积大、重量重的大宗货物的运转上必定处于劣势。但是,本港区在设立的条件上也有位置、交通、政策、市场等优势。因此,重庆保税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找出重庆保税港区与其他保税港区相较而言发展模式上的创新之处和问题点,特别注意扬长避短,推动现行发展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顺势而变的创新。

  目前许多学者、专家对重庆保税港区的发展现状和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对其发表了建议。综合各家之看法,结合重庆的区域经济特点,本文期望从重庆保税港区如何提升自身竞争实力的角度,集众家之所长,创自家之新,对其提出未来的发展意见,使其充分发挥重庆经济发动机的功效。

  参考文献

  [1]徐建军,杨前进,梁振民,唐文亮.重庆设立保税港区的战略意义及对策建议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50):19-20

  [2]任其亮,谭净,贾鸿.重庆两路寸滩保税港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对策.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1,(1):79-84

  [3]高菡,孙有望.内陆保税港区创新发展模式探讨.公路交通技术,2010,(6):147-152

  [4]王凌峰.“海陆空”多式联运成就重庆保税港区.中国国门时报口岸周刊,2009

  [5]胡涛.基于第四代港口特征的重庆保税港经营模式选择.物流技术,2011

  [6]郭辉,黄姝颖.38条新政为重庆外贸保驾护航.中国贸易报,2009

  [7]徐旭忠.保税港区将成重庆发展开放型经济重要依托.新华08网,2011

  [8]张生柱,张德海,黄辉.重庆保税港区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对外贸易,2011,(22):62-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