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常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对一些意思也能理解个七七八八比如:,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逢人就表示什么意思?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逢人就表示什么意思(逢人说项的是什么意思)

逢人就表示什么意思

在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常把上下文联系起来,对一些意思也能理解个七七八八。比如:

“倒是金委员瞧着他行所无事,恐怕这事没有下场,所以甚是着急,不得已托了首县替他说项。”(《文明小史》清·李伯元)

“经他的奔走和说项,得到平田检事的同意。”(《海涛集·跨着东海》郭沫若)

这两处就用到了一个词:“说项”,联系上下文就可以理解是替别人说好话、到处赞扬别人的意思,这也有了“上天言好事”的韵味。但“说项”真正是上天言好事的意思吗?

这里却有包含着一个师生情长的典故呢。要真把这个典故说清楚,还得从唐朝的科举制度说起。

1.通榜、行卷、温卷

唐朝的科举制度跟今天的高考有点不一样,这里说它不一样并不是说它就比高考制度更为先进,最大的弊端就是造成了新的门阀体系,唐朝由茂盛到衰恐怕与“门阀”不无关系。但一整套制度体系下来,如果想在科举中取得好的成绩,也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说通榜。通榜是隋、唐五代及宋朝初年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是当时科举制的一部分。指考官根据考生的社会声望和才德评价制成一个名单,供录取时参考,而不是一考定终身。这就给了人很大的想象空间,要想上“通榜名单”,就得将自已置身于大庭广众之下,但通榜的名单最后由考官定夺,所以更多的人就开始找门路结交公卿贤达,以“闻名于官场”。所以到了宋朝就有人指出其弊端所在:“唐兴科举之柄,颛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之助,谓之通榜。” “唐之通牓,故是弊法。”

当然为国取士者,大多还是奉公忘私的,治国理政还是需要真才实学的,不然中华文化自不会源远流长、经久不衰的。所以为了上通榜,文人士子自是多方展示自己的高风亮节,更要展示自己的斐然文采,于是就有了“行卷”。

通榜的排名在理论上主考官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但是凡社会贤达、文化名人都可以向主考官推荐自已心中的人选,也是文开言路,为国取士嘛。所以举子们在考试前就拼了命的结交社会名流、达官贵人,希望能得到他们的赞许。问题是,虽然有的举子在考试前早已是名满天下,自带光环,如同当今网络环境下的“直播达人”。但大多数考生由于忙于攻读“圣贤书”,自建不了直播网络,也没有去到处卖弄文采,还是默默无闻的后生小辈,于是参加考试的举子们,就把自已平时写的诗文精心编辑,写成卷轴,呈现给文坛前辈、达官贵人,求了解、求推荐。这就是行卷,就是把自已的诗文送给名人、贵人参阅,以求能进入通榜名单且排名前列。

可是行卷的举子太多了,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非易事,于是有的举子就别出心裁,不光写诗文,还讲起了传奇故事,写一些光怪陆离、悲欢离合,夹叙夹议、有情有理,于是唐传奇也就发展起来了。

行了卷,坐了十年甚至二十年、三十年冷板凳的举子们,心里仍然是忐忑不发、七上八下的,毕竟社会贤达朝廷事务、个人交游、人情来往应接不暇,就算是看了我的文章觉得好,过几天又把我忘了怎么办?熟读经史子集的举子们毕竟玲珑剔透、心事缜密。为了不让行了的卷让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忘了,从而让通榜的事也黄了,就行卷之后过几天,快要考试之前,再给重点人物写一首诗,加深一下印象,这就叫温卷。

2.千古绝唱——“洞房昨夜停红烛”

“温卷”也是有讲究的,不能直戳戳地去问:我的事怎么办下了?有没有情况,有没有结果?这是不礼貌的,也是不成熟的。于是举子们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于是朱庆馀的一首《近试上张水部》就诗情并茂、寓意深刻,横空出世,流传千古了。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如果认为朱庆馀写的是“洞房花烛夜”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他要问的却是“金榜题名事”,可谓是一语双关,一箭双雕。

翻译过来就是:昨天我已经参加完考试了,心里非常忐忑,就像是刚进门的媳妇即将拜见公婆时一样紧张,现在就等着主考官(舅姑就是公公、婆婆,寓指主考官)的宣判了;我已经是尽力发挥了,张水部(指张籍)您是我最为信任和亲近的人了,你觉得我写的怎么样,是不是符合主考官的口味呢?

张水部就是那个写过“将军阅兵青塞下,鸣鼓逢逢促猎围。天寒山路石断裂,白日不销帐上雪。”的唐朝诗人张籍,他是大文豪韩逾的大弟子,受韩逾的赏识,唐长庆元年(821年),迁水部员外郎,时称张水部。接了朱庆馀“温卷诗”的张籍,自是读懂了朱庆馀的意思,也看出了朱庆馀的聪明伶俐、文采飞扬。于是也回了一首诗: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刘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张水部能得到大文豪韩逾的赏识,文采自是了得。你要一语双关、我也来个一语双关。就用越女比朱庆馀。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

“你朱庆馀既天资聪慧,又勤学苦练(越女),现在就要走出乡野,即将走上新的人生舞台(出镜心),你自知你文采飞扬、能力水平很高(自知明艳),为什么还要担心呢?(更沉吟),你不要担心没有像有些考生那样做了很的包装(齐纨未足),但你的才学才是最为人赏识的(时人贵),你用心书写的《近试上张水部》(一曲菱歌),已经深深打动了我,我一定会大力推荐你的(敌万金)。”

举子朱庆馀也罢,举主张籍也罢,看起来都是在谈“洞房花烛”“谒见舅姑”“风花雪月”“齐纨菱歌”,但把“金榜题名是否有望?”这件想问的事问了,该说的话说了,而且不着痕迹、不留把柄,彼此隔空一笑,心领神会,真是风流蕴籍,妙趣横生。

3.杨敬之“逢人说项”

虽然杨敬之在唐朝的诗坛上没有张籍那么出名,“《全唐诗》存录其诗二首、断句四。《全唐诗外编》及《全唐诗续拾》补其诗七首、断句六。”但以一句 “到处逢人说项斯” 而名传至今。

杨敬之,字茂孝,虢州弘农人,是著名诗人杨凌的儿子。他曾任工部尚书兼国子祭酒,就在自己身兼太常少卿之职的那天,杨敬之的两位儿子杨戎、杨戴也在同日登科,这事当时便被人们称为“杨家三喜”。

在唐朝的科举制度之下,虽然身为诗人杨凌的儿子,杨敬之还是把他自己写的《华山赋》拿给了大文豪韩逾看,韩文公读罢就极为叹赏,并当即向他人推荐杨;一时间,杨的大名便传遍了士林。另外,宰相李德裕也颇为欣赏杨的文才,经常对人夸奖他。

正是自己因诗文得到韩逾、刘禹锡、柳宗元等大文豪,还有宰相的赏识,从而官运特别亨通,杨敬之对于热心提拔后进文人可谓不遗余力。一旦见到写有好诗文的青年人,他就一个劲儿地把玩、欣赏,然后便向他人极力称许、推荐。

于是江东名人项斯便进入了杨敬之的眼睑。项斯,字子迁,号纯一,江东人,生活于唐宝历至会昌年间,属唐朝中晚期。项期年轻时曾筑草庐于朝阳峰前,终日读书吟诗,研讨格律,胸怀壮志却不得志,与寺僧再阳私交甚好。“献赋才何拙,经时不耻归。”、“此怀难自遣,期在振儒衣。”就表达了他科举落第、功名不就的愁闷之情。但项斯却能耐得住孤独和寂寞,依然在山泽间沉着啸咏不辍。文宗开成年间(公元836—840年),项斯的名声音已经不小了。会昌三年(843),项斯听说国子祭酒杨敬之“性爱士类”,最喜提携后辈,便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谒见。其中有一首名为《送宫人入道》。

“愿随仙女董双成,王母前头作伴行。

初戴玉冠多误拜,欲辞金殿别称名。

将敲碧落新斋磬,却进昭阳旧赐筝。

旦暮焚香绕坛上,步虚犹作按歌声。”

杨敬之看到项斯的诗文,果然大加赞赏,当即赠诗云:

“到处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终生不解藏人善,处处相逢说项斯。”

杨敬之的诗,说出了他对项斯的诗及人品道德都甚为赞赏,欣喜之余,逢人便说,四处推荐。项斯“由是显名”,“诗达长安”,并于第二年登进士第,但项斯的官运却不怎么亨通,只做到了润州丹徒县尉。

但一句“终生不解藏人善,处处相逢说项斯。”不仅为杨敬之留下了性爱士类、喜携后辈的好名声,而且使“逢人说项”成为文坛千古流传的佳话。

今天我们期望有更多“逢人说项”的人出来,教导提携有真才实学的人为我们的事业、为我们的祖国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