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过题目中“助工”一词并且准确了解它的确切含义的读者应该至少已过不惑之年了,或者最少也得三十五岁以上了。

什么叫“助工”呢?我用尽量简单的话语解释一下,那就是全村人都来帮助你们家盖房子,当然,别人家盖房子你们家也应该派人去帮忙,这种早些年间农村里互帮互助的盖房子的传统模式就叫做“助工”。

那些年,农村盖房子是一件确确实实的大事件,当然,现在也是。但是跟现在盖一处房子比起来,原先盖房子房主需要准备的不止是钱,还要搭上自己在村子里的面子和尊严,因为你的面子和人缘和助工人数几乎成正比。所以,“不盖房,自在王!”,在我们那一带村子里流传的这一句谚语,大体能够形象地描述出来盖房子这件事儿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有多么重要。

那时候农村盖房子,建房主人不仅要准备齐全盖房子要用到的所有建筑材料,还要提前安排好要给来帮忙的村子里乡亲们的吃吃喝喝等食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食材有时候可能比盖房子的建材花费还要多,因为年少的我就亲眼见过几个在家从来不喝啤酒的给人助工的,喝得酩酊大醉,哇哇呕吐,问问一桌子其它没醉的人,有人悠悠地解释一句:不喝白不喝!

当时我们家的情况比较特殊,我父亲长年在外地,一年之中最多回家两三趟,还是在农忙的时候回来,忙完地里的农活,父亲就又回去上班了。除去农忙时节,其余时间,只有过年的时候,父亲才能回家来,可是很明显,农村的人家没有在过年前后十几天开工盖房子的。而我那时候还在上学,也没有时间,于是,我娘最担心也是最发愁的事情就出现了。那就是,别人家盖房的时候,我父亲和我这两个男人,都没有人去给人家“助工”,那么,等到我们家盖房的时候,会不会没人来帮忙呢?如果真是如此,那我们家的房子怎么盖起来呢?

于是,这件不大不小的事情让我娘甚是纠结而又烦恼,而且,这种烦恼随着我的渐渐长大变得越来越突出且棘手,因为,按照正常的逻辑和时间节点来掐算,如果我考不上学,我就要回到农村,盖房子,相对象,结婚。而这一切的前提是盖房。

我不只一次地听见我娘在饭桌上,在我写作业的写字桌边,在我们下地干活的“中场休息”的时候,在我父亲探亲回家的时候,不停地重复着同样一个话题:咱们家不去给人家助工,等咱们盖房可怎么办呢?

怎么办呢?怎么办啊?我那时曾经煞有介事地停下手中的笔,或者筷子,跟我娘郑重其事地,一脸严肃地说:娘,咱们村谁家盖房,你提前跟我言语一声,我好跟老师请假,回来给人家助工去。你看这样行吗?

我娘听完,连连摇头,骂我一句“胡说八道,好好上你的学吧!”,然后,她的这个无比担心和忧虑的问题就会消失一段时间,直到村子里又有人家开始盖房子,“助工”这个话题就会再一次卷土重来。

就这样,“助工”这两个字的词语似一朵挥之不去的乌云,在我们家的屋顶上飘来飘去,惹是生非。

直到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我娘一脸的喜形于色,她忙不迭地跟我说:你知道吗?现在盖房不管饭了,全是找的外村的师傅们,给钱就行,这叫“包活儿”!

你知道我听到这件事儿那一瞬间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吗?就像是1949年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三座大山,就像是阿基米德在澡盆里突然间顿悟了浮力定律,就像是杜甫听到了安史之乱被平定,就像是……

总之,一句话,踏实了!

助工和义工(烦恼的助工)(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