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生活中,你是否感觉自己怀才不遇,而不知道原因。大多数的怀才不遇,只是不懂得向上管理,我们今天聊聊历史上的反面教材贾生(汉朝·又称:贾谊)。

毛泽东《七绝·贾生》中这样说:“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你不必喜欢、崇拜或憎恨你的老板,但你必须管理他,让他为你的成效、成果和成功提供资源——这是现代管理学教父 彼得•德鲁克说的话。

怀才不遇的人是什么原因(怀才不遇的根源)(1)

现代社会中,早已不再有古代官场那种处处危机,但在职场中进行向上管理仍是一项对人要求很高的技能。只有不断提升自己向上管理的能力,并做好团队配合,才能避免怀才不遇、众叛亲离,才能让自己的才能充分发挥。

在任何企业中能够做到高位的领导,都必定是有一定实力的,但这并不能说明他们就是全能的,他们也是凡人,也会出现决策失误、信息失察的情况。这时,向上管理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向上管理不同于向上沟通,其含义是指根据企业的战略,配合上级的风格和目标,将其与自身的风格和目标融合起来,从而达成企业战略目标、辅助上级并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即为自己、上级和公司取得最好成果,而有意识地配合上级一起工作的过程。

能够完美做到向上管理,那么你的职场生涯将会顺风顺水,但如果没有做好,那就只能怀才不遇、众叛亲离、被迫出局,这其中就有一位典型,那就是汉朝著名政论家、文学家贾谊。

汉朝之儒,唯贾生而已

贾谊,又称贾生,从小就展现出过人的才华,没入学的时候,就开始研读《诗经》、《尚书》,才学道理相比同龄人要高出许多。十八岁时,就因文笔优秀,闻名于郡中,更被河南郡守吴公召致门下,成为郡守的门客。

贾谊作为十里八乡著名的高才生,步入官场必然是贾谊最完美的道路。不出所料,22岁时,经吴公举荐,贾谊被汉文帝召入朝廷,任命为博士,这个博士并非现代的博士,而是指皇帝的智库成员,专门负责给皇上出谋划策。至此,贾谊正式步入政治舞台。

在贾谊从政的11年中,在政治、经济、民生、国防、外交留下的遗产比比皆是,乃至在他逝世后,他的理念、政策仍未被汉王朝抛弃,成为日后汉朝强盛的基石。

粮仓充盈牢根基 汉朝初期商业发展繁荣,大量人员弃农从商,虽然经济发展很快,但国库和个人的粮食储备却少得可怜。

贾谊对此风气十分担忧,当即即向汉文帝提出三个问题:

一、发生灾情,拿什么去救济灾民呢?

二、蛮夷入侵边境,需要调动将士出征,拿什么去供应军粮?

三、战事和灾情同时发生,国家无财无粮,强盗横行,百姓易子而食,天下大乱,该如何制止?

汉文帝听后,十分焦虑。最终,汉文帝亲自下田耕作,举行“籍田”仪式,并将这一仪式延续至汉文帝逝世。就这样,上行下效,皇帝都开始种田,下级各官员也纷纷下地劳作,使农业地位逐渐提升,国库的粮食储备也变得异常充足,为之后汉朝的南征北战奠定的坚实的基础。

怀才不遇的人是什么原因(怀才不遇的根源)(2)

汉文帝

削藩去势固中央

汉高祖刘邦称帝时,将自己族人分封到各地为诸侯王,除了是对随他征战多年的赏赐,更是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毕竟在刘邦看来有自己血脉的人更值得信任一些。贾谊针对这一举措,对汉文帝指出这些诸侯王将会危害到西汉王朝政治稳定,同时回顾历史,列举各种事例,得出“疏者必危,亲者必乱”的结论,并提出两种措施:

一.对诸侯王实行严格的礼制,使诸侯王严格按人臣之礼行事,从而维护皇帝的最高威严。

二.在原诸侯王的领地分封更多的诸侯王,从而分散削弱他们的势力。

但汉文帝并未完全实施这两项措施。直到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才开始大幅削弱藩王势力,使藩王在领地仅有收租权而无统治权。

到汉武帝刘彻时,更是直接提出“推恩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领地的一部分分给自己的子弟,从而分散削弱诸侯王的力量,相当于变相实施了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汉朝之所以能成为所有朝代中维持最长久的朝代。这与景帝和武帝的实施贾谊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措施是分不开的。

力排万难造货币

在货币上,汉朝初期货币的属性还是以黄金和白银为主,并没有唯一的货币,以致于任何人都可以私铸货币。

贾谊对此情况,向汉文帝建议到民间私铸货币应直接禁止,由中央政府直接垄断原材料,禁止其他任何私自采取原料,统一进行铸造货币。但汉文帝并未受理,直接使汉朝货币制度混乱,贫富不均,甚至让自卸诸侯王钻了空子,通过发行货币为自己后期叛乱提供了资金。

汉武帝时期才开始实施“五铢钱制度”的货币统一制度,由中央政府统一采取原料并铸造货币发行,落实了贾谊之前提出的货币政策,这项政策的实施,一改之前货币混乱造成的通货膨胀,消除了内乱隐患。足见贾谊超前的思维。

韬光养晦稳蛮夷

自汉朝建立,由于国力虚弱,无法与外族硬碰,哪怕汉高祖御马亲征匈奴大军,最后都落得白登之围,差点无法返回,所以只要有外族入侵,基本都以“和亲”做缓解。但贾谊认为“和亲”并不能阻挡外族的入侵,而且只要有外族入侵就和亲的话,公主也不够用的。对此,贾谊向文帝献计到,应采用一种儒法结合的战略思想,即“以厚德怀服四夷”,辅以“三表五饵”之术,并愿亲自去执行。

这个政策汉文帝没有执行,但汉武帝在实施贾谊留下的计策后,稳住匈奴长达30年,为最终战胜匈奴赚取了充足的时间。

由此发现,在贾谊从政的期间,其前瞻性的思维、卓越的见识、精确的判断、突出的贡献是当时满朝文武所无法匹敌的。

但就是这样一位有功之臣,在政坛活动的十一年中,屡遭身边大臣排挤,就连汉文帝也从最初的赏识重用,到后来的不愿委以重任,让贾谊在33岁时郁郁而终。那么,是何原因导致如此?

谁道君王薄贾生 说起贾谊的郁郁而终,很多人可能会怪罪到汉文帝身上,认为他埋没了贾谊的才华。然而,贾谊的英年早逝,固然有一部分汉文帝的原因,一部分也有他自身的问题。

势单力孤众人弃

导致贾谊不幸的原因中,有两点比较致命,其一他并没有认清当时的政治形式,其二没有广结人脉组成自己的团队。

汉文帝最初由汉朝功臣以及皇族共同推上皇位,在位期间最大问题就是如何除掉这些功臣和贵族带来的威胁,但又不能手段太过强硬,不然自身都难保。

然而贾谊一个二十岁出头,没有任何背景、没有任何成绩,甚至在朝堂上没有任何战友的年轻人,刚上任就提出了大量危害到这些人利益的政策,自然会得罪这些权臣、贵族。使得这些人不断在汉文帝耳边谗言,终让汉文帝不再信任贾谊,甚至开始嫉妒他的才华,不再听取他的意见。

才华横溢的贾谊太过急于在皇帝面前彰显自己,自然会遭遇到周围大臣们谗言的诋毁。贾谊如果懂得运用权术,与朝内的权臣们建立良好的关系,或许他的命运也会发生逆转,甚至可能会让汉朝更加繁荣。

顾影自怜弃众人

贾谊的孤傲性格也是其悲剧结尾的原因之一。在权臣们对皇帝谗言他的同时,他并没有去思考如何去跟皇帝重新搭建联系或者去改善与权臣们的关系,他认为皇帝不会听取他的谗言,直接写了《吊屈原赋》,讽刺那些大臣不过是些畜生,而自己则是凤凰。

除此之外,更是大骂汉文帝的宠臣邓通,骂其没有才华,不过是依靠取悦皇帝才得到现在的财富。由于多次的得罪,直接让邓通从向汉文帝说贾谊的坏话,升级为将贾谊发配长沙远离汉文帝。虽贾谊才华横溢,但他言语中的张狂傲气,显现出内在的不够稳重,经常忽视他人的感受,无法发现平抚他人不平衡的情绪。既然想要从政情商太低必然会陷入被孤立的逆境,但贾谊又不能坦然面对逆境,做不到修养身心,整日只会顾影自怜、伤春悲秋。贾谊不应该“弃众人”,更不该“弃汉文帝”,放弃对汉武帝的向上管理。如果贾谊能够与汉文帝建立并培养足够牢固的信任关系,做好向上管理的基础,他是不会因为几个权臣的谗言就被汉文帝疏远、妒忌。

怀才不遇的人是什么原因(怀才不遇的根源)(3)

汉朝宫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