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六的所有音频(让我歌唱老六和他的读库)(1)

​2012年,一部基本没有专业演员的电影夺得了这年金马奖的最佳影片,参演的都是当时的微博、博客界名人。

这部影片叫《神探亨特张》,讲的是一个便衣警察7年抓了1600个贼的故事。

影片里,赵明义演了一个面包车司机,陈晓卿演了个公交车上的便衣,史航演的是一个口吐莲花的骗子,周云蓬演了个贼头,孔二狗演成人用品店的丢包男,宁财神演郊区派出所的值班警察......

而主演,是编辑张立宪,外号老六。

导演高群书能把这些人组起来,全靠老六的饭局。

老六喜欢攒饭局,这些人都是他桌上的常客。

高群书早在拍《千钧一发》时就想找老六演,但那部电影是以东北为背景,他觉得河北人老六不会讲东北话,就找了个东北警察本色出演。

没想到这位东北警察大哥,一口气拿下了上海电影节的影帝。

老六知道后,发了一条悲愤的短信给高群书:

还我影帝。

到了《神探亨特张》这部电影,高群书又找到了老六。

作为导演,高群书有的是办法开导这种没演过戏的人。比如需要一个愤怒的眼神时,他就对老六说:

你就像看到一个欠你稿子三个月的作者一样生气就行。

老六也很投入,演完一个月后还梦见自己在街上拍片。

他的影帝之梦终于实现了。

片子里,亨特张的故事发生在北京海淀区的双榆树社区。

他获得影帝称号的这个电影节,就叫:双榆树国际电影节。

他是唯一的最佳男演员候选人。

双榆树国际电影节的幕后操盘者高群书透露:

我也答应过老六,如果不得奖,我们就自己颁发一个。

01

双榆树是老六实现影帝梦的地方。现实中,他的人生也是从双榆树开始加速的。

1987年,张立宪从河北考上了位于双榆树的人民大学新闻系。

考上人大在他当时的高中里不算什么,用他的话说,他高中就像现在的衡水中学,他们一个班里人大就能考六个。

而报考新闻系,是因为他误以为,广播电视专业就是干电器维修的,有光明的前途。没想到学的是报纸。

窦文涛后来说他,长了一张报纸社论的脸。

多年后,他在书里提到这件事,感慨道:

一个人在自己人生的重要关头,往往是完全不由自己做主的。

老六的称号也是从这时开始。因为在宿舍排行老六,他就喜欢这么自称。

至于大学生活,他自己是这么描述的:

我考上的新闻系当时是学校的第一大系,人多,流氓多,加之新闻本身就是个不学无术的专业,闲人多,很快就挣得了打遍全校无敌手的名声,所以我上大学期间没受什么欺负,反倒欺负了别人几把。

大二那年,校庆杯足球赛,新闻系对阵计划系。结果碰上对方个输不起的队员,拿个汽水瓶子朝老六他们主力后卫的脑袋上砸了上去,导致这名后卫不得不剃了个秃瓢。

这名后卫,叫刘建宏。

新闻系作为校内报纸《新闻周报》的控制者,迅速写了一篇义正辞严的报道,对计划系进行强烈谴责和严正抗议。

老六借此明白了教科书里的一句话:

阶级性是新闻的一大属性。

主持这次强烈谴责的《新闻周报》主编叫王军,后来改行研究梁思成,写了本书叫《城记》。

大学毕业后,张立宪被分配回了河北老家,在《河北日报》工作,住在集体宿舍里,他形容自己的生活,时间跟口袋里的钱一样空,穷得闲得只能打麻将了。

除了打麻将,就是不停的相亲。

后来他结了婚,刚结婚就分了一套房,老六专门腾出一个房间当麻将室。

这样的日子过了六年,直到1997年,他和妻子决定一起去北京打拼。

那个年代,在毕业管分配的机制下,辞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老六上海一个同学想辞职,不给批,他就查员工手册和劳务合同,上面说:旷工十五天开除。

结果他故意旷工二十天,也没给开除。搞得他恨不得打骂领导、寻衅滋事,一直熬了两三年才辞职成功。

放弃安稳的生活重新回到北京,对老六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年后,他写道:

下车的瞬间,已经没有一点儿是块麻将的感觉。忙与盲的生活就这样开始,我融入北京奔波操劳的人流中......

02

刚到北京的头三四年里,老六搬了四五次家。

从地下室到合租户,也借宿过别人的办公室,必须要在别人上班前离开及人家下班后潜入。

八年后的2005年,老六终于在北京混出了头,成了一家出版社的副总编辑。

这一年,他准备到一家新公司任职。按照这家公司的描述,过几年还能上市,为此老六特意打听学习了一下什么叫期权、股权,憧憬了很久成为有钱人之后的情景。

2005年9月5日晚间,还差两个月就三十六岁的老六坐上从石家庄到北京的大巴车,不幸遭遇大雾,大巴下了高速改走国道,硬是晃晃悠悠朦朦胧胧走了七个多小时。

在这七个小时里,他做了一个决定:拒绝这份新工作,要做一点自己的事情。

他突然觉得,自己的前半生,本质上其实一直在接受别人的挑选。

他想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一本理想的书。

这本书的特征必须是:

有趣、有料、有种。

于是,他创办了一本非虚构的杂志书。

起初起了个名字,“读本”;后来又想出一个,“仓库”。

最后他干脆把它们合二为一了,叫:

读库。

老六的所有音频(让我歌唱老六和他的读库)(2)

回北京的三天后,他就找东东枪约了第一篇稿,《非著名演员郭德纲》。

按照老六的要求,要把郭德纲做足、做透。

东东枪收集资料历时半年,采写时间三个月,与郭德纲近距离碰撞十几个小时。写出来足足76页。

要做第一本试刊了,妻子怀着依依惜别的深情,把存折给了他。

他取了一万元,存折上只剩下两个月的月供了。

等到书终于印出来,送到家里。他洗干净手,换好衣服,打开包装,满足得直哼哼。

他抱着书去三联试卖,心想一千本总够卖了吧。没想到一会儿就卖完了。

等到《读库》正式出版,第一期就卖了一万两千本。

从此,他在手机的常用短语中加了一条,专门用在他的约稿对象身上:

要再不给我稿子,就拿弹弓子崩你们家玻璃。

03

刚开始,读库的整个出版流程只有老六一个人。

从约稿、编辑、校对一路坐下来,给读者寄书的快递单也是他自己手写的。

多年后,有读者在知乎发帖,说还留着他早年手写的快递单,配了一句话:

字迹不敢恭维。

2008年,老六在淘宝上开了店铺,开始在网上卖书,没多久淘宝的销售就占了他销售的三分之一。

虽然,经常要跟买家扯皮,比如有人为了便宜三块钱,跟客服纠缠三个小时;书里出了个错,读者直接说你这样就别编书了,还直接上升到器质性侮辱。

这年,老六朋友还建议他在一处楼盘里买房子。因为开放商和他朋友认识,可以给他打一个粉碎性骨折,八千七一平米。

用老六的话说,那会儿真是求着你买,既不限购,也不限贷。但他还是觉得太贵了,没买。

他对六嫂说:

现在我们的事业蒸蒸日上,再熬一届奥运会,哪怕它涨到一万七我们都能够买得起。

但蒸蒸日上,总是不如预想中那样实际。

短短几年,北京的房价就涨到了让他无法想象,也让年轻人无法承受的地步。

他年轻的同事们一个一个离开。

原来这个行业的平均工资是六千,他给员工加到八千就能留住人。但现在,加到一万二都没用。

这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到了赡养老人的时候。

这样的理由让他无法挽留,更无法用自己二十七岁北漂的经历类比。

二十七岁时住地下室,但他知道自己到三十二岁的时候能成什么样子,比如能买得起一套房子,也大概知道到三十八岁的时候能还清房贷。

可是,这代人没有这个指望了。

他只能安慰自己:

他们跟我说的理由是老人需要。当然我愿意这么相信,否则的话会显得是我管理失败才离开这个公司。

2012年北京的特大暴雨,读库的库房没能躲过去,被淹了,大雨过后,又被水困了两三天。

老六说自己肝肠寸断,看到妻子发给他的照片,浸泡过的书已经开始发霉,他第一次失去了动力,觉得:

其实你没那么重要,你做的事没那么重要,你的喜怒哀乐也没那么重要。

2016年,也就是又熬了两届奥运会以后,老六在一次找办公室时发现:2008年朋友建议他买的那个楼盘,从八千七涨到了八万七一平。

都不止。

这一年是读库诞生十周年。在读者见面会上,他和妻子同台出现,对读者不断鞠躬。满堂掌声。

从诞生至今的历年《读库》,仍然在《读库》的天猫旗舰店里排名靠前,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拾遗补缺。

很多人知道了《读库》以后,都会跑去把从前落下的几年出的书都买下来。

有人从2006年开始订读库,从书店到天猫,至今没有间断过;有人说,每一次收到书都觉得是一件幸福的事儿。

有朋友问他,当初有没有想过把《读库》的钱……

老六立刻打断说:

我从来没想过,我现在依然认为自己这个选择是最美好的。

04

今天,还有两天就过五十周岁生日的老六通过《读库》,发出了一封求助信。

库房搬迁,第六次易址,北京地区其他的仓库也用不起,要整体撤离北京了。

在2020年春节到来之前,读库将以八折向读者出售库存图书,以在尽量短的时间内降低库存,避免长途迁移导致的消耗磨损。

一日之内,读库天猫旗舰店6821人下单,共卖出去近3万本。这个数据几乎是平时的5000%。

稍晚时候,老六接着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又发了一篇文章,《漫长的水逆已经结束》。

文章中说:谢谢大家,恳请大家不要直接捐款或好意借钱给我……还有许多在沉默中施以援手的朋友,也不要为帮助我们而刻意下单,认为制造消费需求。

……并且,科学研究发现,天蝎座漫长的水逆期已经结束了呢。

这次,他希望能找到一个可以待八十六年的地方。为什么是八十六年呢?

因为,对于一家立志做百年书店的跨国公司来说,已经走过长路漫漫的十四年了,行百里者半十四。

最后,他写道:

无论如何,读库还得做下去,诉苦骂人晒惨,强调客观因素而不思进取,都不该是一个五十岁老男人的人生追求;

无论如何,舍不得自己做出来的书被轻慢对待,所以要给她们妥帖安置好,为一处处库房打工,便成为我们的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