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妄想症又称妄想性障碍或妄想性失调,根据DSM5临床定义为一种以对外界现实不正确的推理为基础的坚信不疑的错误信念。这种信念通常不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当错误信念极端到违背可信度时,才被认为是妄想,妄想症患者没有精神分裂症病史,妄想性失调者通常官能健全。

妄想跟幻想一线之差,幻想不存在认知障碍,而妄想存在一定的认知障碍,也就是常说的没有自知之明,基于这种自知之明,每个人都是妄想症的潜在患者,我们在头脑层面做着各种各样的光怪陆离的梦,幻想着一个完美恋人的出现,幻想着自己突然某天名利双收,幻想着自己青春永驻红颜不老。这是头脑取悦我们的方式,很多心境障碍诸如抑郁症强迫症焦虑症,也都是以幻想作为源头,直到你沉浸到你头脑故事里,直到你分不清这是梦境还是现实的时候,幻想才演变为妄想,妄想症才成为一种障碍。

刚开始的时候,这种障碍往往会体现在人格上,心境障碍患者也会出现人格障碍,所谓人格拉丁文的原本意思就是“面具”,是应对这个社会的所表现出来种种品格跟秉性,当一个人从抑郁症的泥沼里爬出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性情大变,变得心肠很硬很冷漠很无情,这就是抑郁症留给人的“人格伤疤”!这伤疤通常是妄想型人格,又叫偏执型人格。

妄想型人格其行为特点常常表现为:极度的感觉过敏,对侮辱和伤害耿耿于怀;思想行为固执死板,敏感多疑、心胸狭隘;爱嫉妒,对别人获得成就或荣誉感到紧张不安,妒火中烧,不是寻衅争吵,就是在背后说风凉话,或公开抱怨和指责别人,很难融入社会跟群体,不愿与他人深交,是因为自己不想被别人了解,他们与别人在一起时会有一种被洞悉感。被洞悉感是指个体的思想还未说出来就已经感觉被别人知道,属于一种轻度的妄想症。

除了心境障碍,原生家庭也会导致妄想型人格,自身越是弱小,特别是心理上的弱小,就越是喜欢虚幻的东西,妄想是自知力缺失的表现,小孩子没有全然的自知力,所以他们会幻想成打怪兽的奥特曼,扬善惩恶的大英雄,并融入于这个角色当中,这就是妄想症的起源,如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知力还是缺失,分不清现实跟妄想,“唐吉坷德”出场了,义无反顾的冲向风车,妄想型人格演变为妄想症,当然当因为妄想而产生幻觉幻视幻听,那也有可能是阳性精神分裂症的前兆!

这是过于沉迷头脑梦境的结果,人的伤害,可能不是别人给的,而是精神上依附着某个人开始自我想象、自我肯定、自我虐待。假象会慢慢催眠你,时间久了,这种“伤害者”的标签就会理所当然的扣在了对方身上,抑郁症患者开启的“受害者”思维模式,焦虑症开启的“不安全”思维模式,强迫症开启的“万一”思维模式,思维模式会在头脑层面制造无穷无尽的妄想,让你处在一种持续的深度无意识当中。

这种妄想从源头上就是虚妄的,是认知出现的偏差的结果,当你在成长过程中缺少安全感,当你患上抑郁症导致精神上的孤独感,当你越来越沉浸于思维模式制造的幻想当中,见到每个人都觉得别人瞧不起自己,这已经是如假包换的被害妄想症了。不但如此,每当陷入这种妄想的时候,脑细胞都会反射性地全体总动员,思考着万一对方说了什么尖酸刻薄的话来损人,该怎么还以颜色,时刻处在防卫状态。

极端状态下,妄想型人格演变为“被害妄想症”,坚信自己受到迫害、欺骗、跟踪、下毒、诽谤或阴谋对待等,会变得极度谨慎和处处防备,小小的轻侮可能就被患者放大,变成妄想的核心,时常将相关的人纳入自己妄想的世界中。再这样继续下去,通常做出无意识的举止而铸成大错,当被警察控制住的时候,还会一路不停地大吼大叫:「谁叫他瞧不起我!他们全都在笑我!」

在成长的原生家庭中缺乏被爱,缺乏关注,于是头脑思维会开展补偿模式,妄想自己是被巫婆下了咒语而变成青蛙的王子,期待公主的一个香吻让自己从睡梦中醒来,或者是被恶龙困在城堡里的公主,期待王子将自己解救出来,“妄想型人格”演变为“被爱妄想症”,男性“被爱妄想症”的比例明显要高于女性。

这是因为男性在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感会更多,我之前提到对于自卑大脑开启的是补偿模式,所以头脑补偿的也就更多,诡吊的是“被爱妄想症”会伴随明显的社交恐惧,显得“高冷”“孤芳自赏”“顾影自怜”用拒人千里之外的冷酷来掩饰自己试图与人亲近的热血沸腾,他们更愿意沉浸在“柏拉图”式的恋情中,在柏拉图构建的乌托邦思想中,爱情是美好的,自己是众星捧月的主角,对方任何无意识的举止都会头脑加工成对自己秋波暗许的信号,同时在头脑层面展开妄想。

妄想症就是一种深度的无意识,无意识是我们所能制造出来的一切无知、梦想、幻象和无意义之事的背景与基础。是停滞不动的一池发臭的水,而意识则是一条河流,无时无刻不在改变,死亡是它最后的流向,除非你能让自己变得有意识,否则这个生命就不属于你,不属于你的东西,每次变化都是在背离你的认知,每时每刻都在死亡,不变的只有那一团碳水化合物组成的皮囊,所以也是《了凡心疗愈》提倡提升意识的原因

妄想症的人怎么预防(每个人都是妄想症的潜在患者)(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