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明亮人间万物可期(清静中欢喜自生)(1)

老子,又称李耳,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被道教尊为教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并称之为“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所著《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启发为人处世之道。全文贯穿着辩证的智慧,祸福相依、长短相形,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需能屈能伸、张弛有度。老子思想是玉石雕创作的重要的题材经典,这其中,知足、静、柔,可以说是重要的三大智慧。

01

知足者富

老子《道德经》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懂得知足,适可而止;知足不辱,知足者富。

想起一句很喜欢的话:“人之所以痛苦,不是因为拥有得太少,而是想要得太多。”

正是因为欲望太多,结果造成心里贫穷;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食不过求饱,居无非求安,此外的红尘荣辱,都不过是人心的贪欲,而有了知足的念头,就不会过分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就更加不会自寻烦恼。

生活明亮人间万物可期(清静中欢喜自生)(2)

《老子》 林国华 作

《道德经》中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颜色太多让人眼花缭乱,声音太多让人耳朵分辨不出,味道太多让人感觉失调,纵情打猎让人身心张扬发狂,稀奇的宝贝,常常让人为了得到而不择手段。所以圣人只是为了维持基本的生存生活,有选择性地取舍。

少就是多,多就是少。

做最简单的人,吃最简单的饭,过最简单的日子。

在复杂的世界里,学会以简驭繁,保持内心的安宁和舒适。

生活的智慧,最重要的就是守住本心、回归本心,平平淡淡才是真。

生活明亮人间万物可期(清静中欢喜自生)(3)

《紫气东来》 林国华 作

02

守静,每临大事有静气

老子说: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

一杯浑浊的是,只有慢慢静下来,才能变浑浊为清澈。人的心也如此,心绪不宁,就像浑浊的水,什么都看不清,理不顺。

而只有清澈的水,才能像镜子那样,映照万物,我们的心才能看清事情。

《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静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气,让人慢慢恢复理智。一个“静”的人与一个“躁”的人在一起,必然处处占优,占上风。

在古代,历代皇帝帽子上都有垂珠,这一装饰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通过让垂珠保持有序,让皇帝保持静的状态,不会急躁。

生活明亮人间万物可期(清静中欢喜自生)(4)

《老子出关》 林国华 作

《道德经》有言:“致虚极,守静笃。”意思是说,尽力使心灵达到虚静的境界,才能守护生活的安宁。所谓“虚”,就是要清除内心种种杂念、欲望。庄子曰:“虚室生白。”人心就像是一个房间,如果塞满了东西,再亮的灯光也照不通透。

所谓“静”,就是要安稳、安定,心头无杂事,不为外物所动。

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意思就是说,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够细致地体察事物,发现事物、事情的精微之处,这样做起事情来,才能够事半功倍,省时省力。

生活明亮人间万物可期(清静中欢喜自生)(5)

《老子出关》 林国华 作

03

柔弱胜刚强

相传,老子八十岁寿诞的时候,很多人都来庆贺。人们纷纷向老子请教长寿的秘诀。

老子却没有说话,他只是张开嘴让大家看,人们大惑不解。老子随后解释说:坚硬的牙齿都没了,而柔软的舌头却完好无损。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

老子赞美水,主要就是因为他看到了柔韧、柔顺的力量。

生活明亮人间万物可期(清静中欢喜自生)(6)

《访友图》局部水纹 林国华 作

水,随物赋形,遇方成方,遇圆成圆。

水,因温变化,遇热成汽,遇冷成冰。

不管遇到什么样的环境,水总能适时改变自己,存在下去。这也是玉石雕刻及做人的智慧:灵活变通,境不转心转。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迎刃而解。人生如水,我们既要尽力适应环境,也要提醒自己多一点韧性,在必要的时候,以退为进。

遇事多一些柔性与弹性,也就多一些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这正是《道德经》所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生活明亮人间万物可期(清静中欢喜自生)(7)

《圣人之道》 林国华 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