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董振霞 通讯员刘晓

惜时如金,分秒必争。对“千名干部进名校”的学员们来说,“赴浙大学习”是一段辛苦却值得珍藏和记住的学习历程,努力后的收获格外亮眼。

在一周多的时间内,从《战略新兴产业培育》《“双循环”发展战略与“十四五规划”经济发展政策走向》到《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12节与“新经济”和“城市产业转型”有关的专业课,让学员们连在食堂就餐都一直处于学习状态。

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之江借力轻舟过山)(1)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课堂上不断有新观点、新理念出现,关于新经济和城市产业发展的研讨课迎来学员们山呼海应的观点碰撞。

8月20日上午,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龚斌磊的《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与大国博弈》课,引发一场大讨论。他的“产业内部转型说”,引起不少学员的共鸣。

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之江借力轻舟过山)(2)

科技创新如何驱动高质量发展?夕阳产业也能转变成朝阳产业。市水务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郭兆学认为,淄博有资源有产业,有成熟优秀的技术工人,有能力因地制宜,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式。他认同龚斌磊教授“利用科技创新,不断扩大城市朋友圈”的发展理念。“新时期,淄博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产业优势,全面提高管理水平,加大产业转型力度,加快赶超的步伐。”

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之江借力轻舟过山)(3)

8月20日下午,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教授楼迎军的《“双碳战略”背景下的绿色发展转型》课,引来一场关于“重塑淄博”的大讨论。

研讨会上,四组15个学员集思广益提出了我市产业转型跨越和新经济发展存在的3个典型问题:过于低调,协同不够,定力不足。他们认为,淄博产业基础好,是全国乃至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城市之一。目前,41个工业大类有38个,17个单项冠军数量位列全省第二、全国第九,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对如何保持好传统产业优势,进而实现高质量的转型升级,还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发展思路。

对此,桓台县委常委、马桥镇党委书记张敬帅说,浙江大学附近产业园区、科创平台集中,依托大学已形成了一条产业优势明显和科创平台集中的科技创新产业带,而山东理工大学周边有水晶街、步行街,科创平台建设明显不足,校城融合不够。“城市未能协同发展。这一问题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之江借力轻舟过山)(4)

市物流产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荣庆良说,作为一座老工业城市,淄博曾有辉煌的过去,但现在已没有再低调的资格。他说:“一座城市要想发展,决不允许低调。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大抓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创新,尽早尽快实现转型跨越。”

市委党校工作处处长王克水十分认同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学博士、华夏云智库首席经济学家华斌提出的“城市要想发展,必须建设好人才平台”的观点。“现在,我市的高层次人才太少。‘人才金政50条’政策出台后怎么做?”他说,“要是再有‘引得进 留得住’的政策就好了。”

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之江借力轻舟过山)(5)

“我市应聚焦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中的堵点痛点,从助转型、求实效、促发展的角度,继续深化‘以评促转’试点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和成功实践,及时向国家主管部门汇报试点进展情况,争取更多淄博经验、淄博模式获得国家及省里认可推广,塑造营商环境助力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的‘淄博样板’。”市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中心副主任杨岩说,为我市优化营商环境提供“软实力”,为城市产业转型跨越提供“硬支撑”。

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之江借力轻舟过山)(6)

淄博经开区沣水镇党委书记、一级主任科员张光敏认为,这次研修学习活动就是一次知行合一的集中拉练与实践提升。他说:“我们将合理谋划产业布局,坚定实施存量企业攀升计划,加大企业技改力度,力争年内实现镇域规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达30%以上,新增专精特新企业7家以上,为我市打造优化营商环境好品牌助力。”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研讨会上,每一次盘点都是对所学所知和一段工作的检验,每一份成绩单都是一粒点燃梦想的燧石。只有城市智者辈出,产业齐头并进,优质龙头敢于“亮牌子”“晒成绩”,才能形成“近悦远来”的强大磁场。

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对策(之江借力轻舟过山)(7)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四级调研员周尔清认同教授们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的观点。“申报专精特新企业有三个条件,一是企业注册2年,二是年营业收入千万元,三是研发投入3%以上。一开始很多企业不愿意申报,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研发投入达不到要求。”他说,还有不少企业因为没有政策奖励和政府补贴,积极性不高,为此,他们做了大量工作。“现在,我们的专精特新企业共有214家,其中国家级8家,省级206家。淄博在一点点进步。”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现在,我们看到,一群众志成城、全力以赴的追梦人,正全力投身城市快步走在发展的新赛道上,淄博的发展变化已可见、可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