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时,鸠摩罗什安住在龟兹国的新寺,时时精进。

一日,鸠摩罗什整理旧屋时,偶得法宝《放光般若经》,心下欢喜,准备研读。谁知翻开经文,不见文字,只有空白的木牒。大师知道这是有魔来扰,障碍住了文字。

他不惊不惧,不慌不乱,内心诵读经典的决心又被燃起了一分……如拨云见日般,魔力退散,文字显现。

他不傲不喜,不狂不妄,静静地开始研读经文。

这时,空中忽然传来声音:“你是有大智慧的人,何必再读这个经典呢?”

大师道:“你这小魔,请速速离去,勿扰我心!我内心如大地般坚固不可转动。”

一切又归于寂静。案牍边这个坚毅的身影岿然不动,流连于甚深经文中,好似什么都没发生过。

鸠摩罗什的坎坷一生(鸠摩罗什Kumārajīva三)(1)

就这样,鸠摩罗什在龟兹国住了两年,广泛读诵大乘经论,洞察其中奥秘。

龟兹国国王非常尊敬鸠摩罗什,特意为大师造了一个金师子法座,铺以汉地的精美锦绣坐褥,请大师升座讲法。鸠摩罗什却说:“我的师父尚未体悟到大乘佛法的奥义,我想亲自前往为他解说,所以不能长久待在这里。”

龟兹国有幸,大师这话说了没多久,他的师父盘头达多反而自己从远方赶来了。龟兹国王惊喜交加,问道:“大师为何远道而来?”

盘头达多说道:“我此来,一是听说我的弟子鸠摩罗什有了非比寻常的体悟,二是听说大王您赞叹弘扬佛法,所以冒着艰难险阻,专程赶来贵国。”

更为高兴的当属鸠摩罗什,师父的前来,刚好能满足实现他的心愿了——为师父讲说大乘经典。

鸠摩罗什的坎坷一生(鸠摩罗什Kumārajīva三)(2)

从哪里讲起呢?鸠摩罗什记起,之前师父带他学习《德女问经》时,师徒二人对经里的“因、缘、空、假”等道理不太信服。那就从这部经开始吧!

盘头达多:“你在大乘佛法当中见到什么特别之处而想要弘扬呢?”

鸠摩罗什:“大乘佛法深邃清净,阐明一切法皆为空性。小乘佛法较为局限,有比较多的缺漏和过失。”

盘头达多不以为然,即刻驳道:

你说一切法都是空的,这很可怕!怎能舍弃“有”法而爱好“空”法呢?就好像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有一个狂妄的人,要求织匠织线,要越细越好。织匠特别用心,织出的丝线像微尘一样细。然而这位狂妄之人还是嫌丝线不够细。织匠于是大怒,指着虚空中说道:“这是细丝。”狂人问到:“怎么看不见呢?”织匠说道:“这个丝线非常的细,像我这样的能工巧匠也看不见,何况平常的人呢?”狂人于是非常高兴,把钱付给了织匠。织匠于是效仿这样的做法获得了很多的赏赐,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做。你所说的空法,和这个故事是一样的。

鸠摩罗什的坎坷一生(鸠摩罗什Kumārajīva三)(3)

为了向师父解释大乘要义,鸠摩罗什用尽各种方法,滴水不漏、头头是道、由浅入深、辩才无碍,师徒之间往来辩论一个多月,终于说服了盘头达多。

盘头达多赞叹道:“师父不能通达,徒弟反而启发了师父的心志向。今天得到了验证。”于是向鸠摩罗什大师行礼而拜,说道:“和尚是我大乘师父,我是和尚的小乘师父。”

鸠摩罗什的神思俊才已在西域各国之间传遍,他每年说法时,各国的国王都恭敬地长跪在法座旁边,让鸠摩罗什大师踏着自己的背登上法座。

放下了国王的尊贵,才得到法宝的珍贵;

成就了鸠摩罗什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孜孜不倦,还有那个时代。那个视佛法如天籁、视三宝如摩尼宝珠的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