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杀一儆百(拼音:shā yī jǐng bǎi)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见于《汉书·尹翁归传》。 [1]

“杀一儆百”本义是处死一个人,借以警戒许多人(儆:使人警觉,警戒)。也泛指惩处或批评一人以警戒众人。该成语在句中多作谓语,也作定语、分句。也作“杀一警百”。 [1]

[1]周宏溟编著·九用学生成语大词典【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08

成语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尹翁归传》:“其有所取也,以一警百,吏民皆服,恐惧改行自新。” [1]

“杀一儆百”由句中的“以一警百”演变而来。

成语故事

西汉有个叫尹翁归的人,他在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成了孤儿,和他的叔叔生活在一起。尹翁归很聪明,学习文法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他在闲暇之时喜欢练剑,而且非常刻苦好学,不久,他的剑术就无人能匹敌。大将军霍光权倾朝野,就连霍家的家奴也目无王法,经常欺负寻常百姓,人们敢怒不敢言,官吏更是无人敢问。当时,尹翁归是官府的一个小官,官职虽小,但有正义感,想为百姓做主。他的朋友劝他不要和霍家作对,否则会遭到报复,尹翁归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朋友的好意,大力打击霍家的家奴,整治官吏,百姓对他称赞不已。百姓们为了感谢,就想送东西给他,但是他都拒绝了。可是他的行为却触怒了霍家,尹翁归因此丢了官。

河东太守田延年路过尹翁归的家乡,接见以前的官员,并让他们文官站在东边,武官站在西边,尹翁归听到这个命令,并没有照办,而是一直跪着不起来。田延年身边的小吏问他原因,他说:“在下是尹翁归,文武双全,所以不知道该站在哪边。”小吏以为尹翁归是个自大之人,就向田延年汇报了这件事情。田延年觉得很有趣,就把尹翁归召过来问话。尹翁归对答如流,田延年对他的见解非常赞同,认为他是个奇才,就让他做了一个随行小官。

后来尹翁归做了东海太守,他把东海郡内的贪官污吏的名字都记下来,让人盯着他们,一旦有人露出马脚,就会将其绳之以法,无论谁来求情,一律拒绝会见,丝毫不留情面。东海郡治下的郯(tán)县有个叫许仲孙的人,此人勾结贪官,为害乡里,鱼肉百姓,以前有官员要抓他的时候,他都会提前得到情报,从而得以逃脱。尹翁归决心要将许仲孙缉拿归案,他事先没有跟任何人说明情况,而是囤积兵力,同时寻找许仲孙的犯罪证据。等到时机成熟,尹翁归一举把许仲孙拿下,并且将他游街示众,于街市上斩首,百姓都拍手称快。尹翁归杀掉了许仲孙一个人,却震慑了很多贪官污吏和市井劣绅,他们再也不敢做违反法规的事情了,于是东海郡变得和谐有序。 [2]

[2]《中国成语大会》栏目组编著·我的智慧世界【M】·南宁:接力出版社,2015.11

成语寓意

杀一儆百重视的是法律政策的威慑作用。作为部队的指挥官,必须做到令行禁止、法令严明,否则,指挥不灵、令出不行,士兵如一盘散沙,怎能打仗。所以,历代名将都特别注意严明军纪,管理部队刚柔相济,关心和爱护士兵,但绝不能有令不从、有禁不止。有时采用“杀鸡儆猴”的方法,抓住个别坏典型从严处理,就可以达到震慑全军将士的效果。 [3]

[3]树影著·中华名句智慧[M】: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4.11:426-427

成语辨析

杀一儆百—惩一儆百

两者结构相同,都可表示“惩罚一个人以警戒众人”的意思。常相通。但有细微差别:“杀一儆百”的语意比“惩一儆百”重。当强调“用杀掉一人以警戒众人”的意思时,如“把总老爷把阿Q当作杀一儆百的材料枪毙示众”,用“杀一儆百”比用“惩一儆百”意思更为明确。 [1]

杀一儆百—杀鸡吓猴(杀鸡儆猴)

两者都含有“惩罚一个来警戒别人”的意思。区别在于:“杀鸡吓猴”所警戒的可以是许多人,也可以是一个人;而“杀一儆百”所警戒的限于很多人。“杀鸡吓猴”是比喻性的,“杀一儆百”是直陈性的。 [1]

近义词

惩一儆百、以儆效尤、歼一警百、惩前毖后等

反义词

宽大为怀、既往不咎等

杀一儆百动态图(杀一儆百sh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