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规划(数说滨州巨变民生持续改善)(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伴随着祖国奋进的脚步,滨州市委、市政府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带领全市390多万人民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持续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创新,深入探索符合滨州市情的发展道路。七十年峥嵘岁月,七十年光辉历程,滨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就业水平持续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城乡收入快速增长 居民生活迈向小康

建国以来,由于多种原因,滨州居民生活在前30年提高缓慢。1978年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仅为64元,1979年缓慢增至70元。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后的40年,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水平发生质的飞跃。1991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6元;1998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元大关;200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等一系列举措,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收入大幅增加,2012年增至9263元。到了2018年,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61元,较1978年增加了250倍。

滨州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规划(数说滨州巨变民生持续改善)(2)

从城镇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市城镇个体私营经济在市场经济体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1985年以来,国家多次调整改革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工资制度(企业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挂钩的办法),职工工资结构更加合理,工资水平大幅提高。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成为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1986年,城镇居民平均每人年可支配收入785元;199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12元;到2002年增至6956元; 2008年滨州城镇居民人均家庭经营净收入685元,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达3.9%,改变了改革开放前居民家庭经营收入空白的历史;此外,我国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健康快速发展,人们的投资渠道逐步拓宽,理财意识逐渐增强,很长一段时期内,存款利息成为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来源。到2018年,滨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6371元,同比增长7.4%。其中,滨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049元,是1986年的44.6倍,四项收入均成增长态势,工资性收入增长6.2%,经营净收入增长6.5%,财产净收入增长7.5%,转移净收入增长7.1%。

就业水平提高 民生之本稳固

建国初期,由于我市工商业薄弱,职工人数只有2.0万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就业管理体制深化改革,对扩大就业产生了重要影响,1978年职工队伍迅速扩大,达到12.8万人;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及农村就业之路打开,第三产业不断壮大,从业人数大量增加,2008年职工人数达到35.5万人,比1949年增长了16.8倍。

建国初,我市职工就业以国有单位为主,所占比重达85.5%;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合营、中外合营、外商独资企业纷纷出现,开始吸纳小部分劳动力就业,就业渠道开始拓宽;进入21世纪,我市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在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前提下放手发展外资和个体私营经济,拉动了就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全市就业渠道由传统的国有集体经济为主向私营个体经济为主转变,且后者逐步占据主体地位。到2018年,全市累计创建省级创业示范平台6家,省级创业型街道4个,省级创业性社区12个。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41514人,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16.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2%,均低于目标范围。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建国初到改革开放前,滨州多数城镇居民居住的是公房,居住条件简陋,多数房屋为平房,室内无自来水,靠火炉取暖。1978年以来,随着住房制度的改革,城镇居民逐渐拥有了自己的住房,1986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10.5平方米;到2018年达到42.4平方米,翻了两番,面积大幅度增长,且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城镇居民的养老、失业、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离退休人员当期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2018年,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90.62万人,社会保险待遇水平持续稳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连续第十四次上调;全面实施民生灾害救助综合保险。2018年共赔付保险救助金791.28万元,打造“阳光低保”精准救助,有效增强了困难家庭的风险抵御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