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1)

所谓“我的”王府井,特指我所熟悉的北京王府井大街。严格意义上来讲,“王府井”仅指北起八面槽、南至长安街的这一段商业街。但目前(21世纪第二个十年)从五四大街一直向南到东长安街的这段,大概应该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确立的“王府井大街”,此前的名称是“人民路”,一度改称“王府大街”,很快便固定下来沿用至今的这个称呼。——前缀

天气慢慢暖和起来,尤其是周日的下午,漫无目的地走一走我的王府井,不仅让我身心愉悦,更使我产生了落笔写一写这条与我千丝万缕的街道的冲动。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2)

通常,我的“漫步王府井”行为非艺术是从最北端(五四大街)再往北200米的三联书店开始的。三联的位置在隆福医院南邻,其原址再早几十年是一个“集体”(与“国营”作区分)的小工厂——“新华字模厂”,专门生产老式打字机用的字模。年轻一点的朋友可能无从联想,简单说这些单个儿的字模就是一枚枚印章,从沉重的字盘里拿出来按到纸上就是一个标准的汉字,发明了电脑排版之前所有的报纸杂志乃至文件都是靠它打印出来,所谓“铅字”。记得当年作为“学工”的一课,我们一个班的小学生还曾经来这个厂里的车间参观。随着时代进步,技术上的革命也把这个工厂的命给革掉了。隆福医院可能是我记事后知道的第一所医院,那时候的灰砖小楼大概“毁于”90年代或更晚些。三联刚开业时我认为是全北京最有档次的书店而不是之一,服务态度、查询体系等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后来越来越趋于平庸,但由于“三联”这块老牌子以及充足的书籍储备,还是我的最爱之一。

再往南2、30米,一座红砖6层楼曾经是中央美院附中的校舍,现在不知被做何用。这里曾经为社会(包括欧美)培养出了大批画家,虽然不包括目前如日中天的当代画家方力钧老师、张晓刚等等。其南之隆福寺街是我筹划多年的另一篇“大作”的主题,此文不表。

美术馆墙东目前被地铁工地占用,大概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在30多年前的一个初秋,这里发生了改变中国美术史乃至文化史的“星星画展”运动,至今其一部分成员们仍活跃在某领域和某某领域,说出来个别人的大号的话,此篇博文甚至有遭封杀的可能,因此就不去捅马蜂窝了。若把之后在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现代艺术大展”称作“85美术运动”的第一炮的话,“星星”则是“刺破黎明前黑暗的第一枪”,呵呵。

十字路口东南角是华侨大厦酒店。记得当年家慈告诉我:“这是总理题字的饭店,总理极少题字,因为关心归国华侨才特意给这里题字。”当年“总理”之称谓前不必加注姓氏,且满含尊重与崇敬,那份情感是自发真诚&尊贵的。但改建后的这座大楼,如今的题字也改换了,还弄了个梁思成先生极为不齿的“中华大盖帽”。现在想想,有些奇怪的是,我身居京城几十年,竟从未踏入过这家酒店一次!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3)

民国风格的围墙被蚕食着

从这个路口往南,算是正式步入王府井了。路西第一个胡同“翠花胡同”最为人知的一件事就是,其深处接近西口有一家“悦宾饭馆”,是全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家私营小饭馆。另外鲜为人知的一件事就是如今名震京华的全国第一精神病院“北京安定医院”的前身之一私立协华医院也曾经安家于这条胡同里。胡同南墙为一深宅大院,早年间曾经是荣禄的府邸,更早些则是明朝“东厂”所在地,辛亥后成了大总统黎元洪的花园。原来在院墙的东北和东南角都立有“黎大德堂界址”的石碑,儿时曾就碑文的读法请教家严,爹说似应念做“黎—大德堂—界址”,遂牢记于心。前几年记得还能看到东北角嵌入围墙中的那一块,被挪到翠花胡同里,今天再看,已渺无踪迹。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4)

此水泥外壳下,可是界碑葬身之地?

此园于八国联军进京后被德国军队接管,之后归还给原主人庆麟后人佛尼音布,遂命名为“余园”,取“劫后余生”意。二战时期为日本文化机构所占,彼时建造之混凝土藏书楼直到90年代后期中科院图书馆搬出为止,一直作为书库巍然屹立。后开发商在拆迁时因其施工细致,楼体坚固异常,居然无从下手,阳奉阴违文保部门“保护文化遗产”的通告,于半夜施以爆破才得以拆毁。虽有文化史学人士控诉呼吁,最后开发商以金钱铺路,此案不了了之。如今昔日的一代名园只剩下半堵民国风格的围墙,作为酒店的影壁留存至今……关于此园的叙事又是我胸中另一大篇,不表。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5)

余园正对面残留的民国风格民居

余园南墙外则为自明朝起便臭名昭著的“东厂”胡同。所谓臭名昭著,不在于“东厂”二字,实为平民百姓对于专制政权大搞特务活动、利用拿不上台面的卑鄙手段来维护其腐朽统治这类行为的蔑视和唾弃。如今此胡同只空余东厂的字号,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近代史所等研究机构入驻其间。1949年胡适之先生南飞之前的寓所也在这条胡同里。社科院考古所“文革”中的“临时监狱”也是。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6)

自东厂胡同东望,可见巍峨之黄色建筑“首都剧场”,北京的金字招牌之一的“人艺”即栖身于此。我有幸自幼便于此观看了《丹心谱》、《山乡巨变》(写知青插队东北的,名字可能不准确)、《红白喜事》、《小井胡同》、《哗变》等,尤其是1992年人艺老艺术家告别演出《茶馆》,对我具有特殊意义。近年来也几乎不曾间断地来这里观摩过《李白》、《龙须沟》、《天下第一楼》、《我们的荆轲》等,逐步确立并稳固了我“文艺中老年”的社会定位。与首都剧场隔着小鹁鸽胡同相向而立的一组建筑群为上一朝代“救世军”的产业,由于此组织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在此不多言。其主体建筑北端为今日被称作“金帆音乐厅”的剧场,当年称作“少年厅”,隶属于东城区少年宫,记得有楼上楼下共600个席位。目前因属于危房正在修缮,可望年内恢复使用(内心深处真想把它收了)。其南侧大半为居民楼,曾收纳了我小学同班至少4名同学(张广利、胡松、富永强、宋俊)以及他们的家族居住。楼顶非常拉风的塔状建筑在1976年的大地震中被震掉了塔尖。儿时夏夜盘旋于楼顶塔边的雨燕和蝙蝠群落使我对此塔此楼凭生亲切情愫。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7)

此建筑南部一楼外原有一小卖部,你懂的——3分5一支的果丹皮,5分钱一包的榆皮豆,一毛钱一袋的粽子糖,三毛五含押金两毛的北冰洋汽水……因为它的南邻便是一所小学,彼时唤作“人民路小学”,后改称“王府二小”,文革后被兼并,其老师学生分别被周边的灯市口小学、东四西大街小学和王府井一小吸收合并,小学的建筑(原也属救世军)划归教育部直属景山学校的印刷厂。其南邻现为“食草堂”皮货店,品质尚可,价格偏贵。40年前此处为“康乐餐厅”,之后改了招牌为“翠华楼分店”,由于是行草体写的,和发小儿潘大可争论到底是“翠华楼分店”还是“翠华杨分店”,此君只辩字不动脑子,“翠华杨”做何解啊!一直熬到上班才利用工作之便在这里吃过一餐,同席老师点了“溜鱼片”这道名菜,说实话,那时候肚子里没什么油水儿,不太记得糟的味道,就顾着吃肉了。当年的主人,估计做梦也想不到“万成久”的今天……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8)

其马路正对面原为“黄土岗胡同”,似无什么典故可奉告,小学同班同学计7人(唐延鹏、李斌、李欣、高琳、汤海丽、高学军、韩红梅)曾蛰居其间,目前也已被开发商china夷为平地。最为扼腕的是胡同口的百年老店“万成久”,目前被一临时公厕所取代,估计也将不久于人世。万成久应该至晚是民国年间开张的一家油盐店,从其三个字的名号可窥其主人的敦厚与和气,历经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轮到我辈打酱油的年代,按理说应该叫什么什么合作社或什么商店副食店之类的,但周边居民却只认“万成久”三个字,谁也记不住“改良”后的名号。我和万成久可以讲的故事之一是:当年家慈嘱我去万成久“买5分钱的芹菜和两毛钱的肉馅”。我怀揣现金和天降之大任,信心十足走到万成久,见店外路边小山般堆放的芹菜垛,伸手交给售货员同志两毛五分钱,然后在售货员怀疑的目光中拖起和自己腰身差不多粗的一大捆芹菜(长度也和身长差不多),历时半个多小时返回家中……

这个副食店后来的后来(2000年之后)似乎一度改为餐馆,未得入内。其南邻曾有一著名“国强兰州拉面”很是牛掰,常有人驾车跨越半个城区来此吃面。早些年间那大半间房曾经是“校外活动站”,周二和周六的下午,散居周边的小学生们可以来这里看小人书,打克郎棋或者参加兴趣小组活动,而不必去学奥数或其他什么鸟屎技能。如今此面馆搬家至马路对面,大鹁鸽胡同西口路北。我半年前曾经去吃过一次,没觉得有何特别。大鹁鸽胡同西口路南,则是振聋发聩的商务印书馆大楼,也是神州大地难得从清末保留至今的文化品牌之一。其前门脸开设的“涵芬楼书店”也是我的最爱之一,以文史社科类书籍见长。今日进入,仍小有收获。其店内南端新改做茶社,可临窗品茗翻书闻香发呆。紧挨着它的“灿然书屋”(启功题字)隶属于另一出版业巨头中华书局,虽然书目颇丰,但我更偏爱涵芬楼。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9)

灯市西口的十字路口其实也有不少故事,可如今变得特别没有意思。其东北角现为皇冠假日酒店,以前曾有“水利电力出版社门市部”;西北角最为辉煌的时候名为“世都百货”,给我的唯一印象就是“真tm贵”!现如今经过倒闭重组,似乎已经再度开业。前身为“大合作社”副食店,在本地区具有相当规模和声望。冬天刚出锅的糖葫芦和夏天占领半条街的西瓜山是它经久不褪的魅力和独领风骚的写照。西南角有史以来就一向低调,曾经隶属于一个神秘大院永远不对外开放,现如今是恶俗至极的旅游商店,假冒伪劣的“老北京土特产”联营店中掺杂着“成人用品商店”等等阿猫阿狗店铺。原来此路口的警察岗楼就坐落在东南角,从它往南不过20米便是一家硬木家具店。如今大红大紫的收藏家马未都的第一份藏品——钧瓷挂屏便是他当年用买彩电的千八百块钱从这家店收的,如今端挂于观复博物馆的一楼展厅。当然,这都是30多年前的话了,现在这里被“天伦王朝酒店”所霸占。这所天伦王朝当年也算是该地区较早树立的涉外酒店之一,其奢华的中空大堂为90年代初酒店业的“话题作”之一。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10)

酒店的敷地中,原有一“首都饭庄”,文革后恢复名誉——翠华楼,也是我初涉人世初涉啤酒(散装)之地。现如今搬迁至八面槽西东华门方向,新修的店堂近乎殿堂,吓得我未敢问津。柏树胡同至今仍在,苟延残喘至今着实不易。关于此胡同的种种,从王宫贵族到外国特务,有兴趣者可去搜罗各色记忆,在此不表。

无论如何,此段街道最为吸引世人眼球的,莫过于“东堂”!老北京天主教堂并不很多,然最为著名的除了西什库教堂(北堂)之外,当属此东堂。“庇民大德包中外,尚父宏勋贯古今。惠我东方”中西结合的楹联自1905年起悬挂至今,目睹了王府井百多年的沧桑风雨。目前此处为王府井一日游中最为重要的观光场所,甚至经常可以看到身穿肮脏婚纱的新娘和头发打绺儿的新郎在此拍摄婚纱照。今日为休息日,有不少闲杂人等来此照相留念或驻足呆立,还有一些时髦少年在此比拼滑板,练习街舞。世人不知40年前此为小学校时祥和安逸的光景——彼时教堂被封,彩色玻璃拼接成的长窗几乎全部被砸,废旧桌椅堆积在教堂门厅,大字报和大标语的残骸遍布教堂四周……“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毒害之深,令年近半百的我仍需吸氧洗肺,融入血液和灵魂的流毒至今未能消除,周身和全心被打下难以去除的丑恶烙印……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11)

教堂马路对面原有著名的“四联理发馆”,小学高我一班的贺敬东他妈妈是里面的理发师——“也叫剃头匠”(电影《女理发师》中韩非台词),贺他爸爸是非著名京剧演员,曾经在《沙家浜》里有过一句台词的表演:“指导员,这芦根和鸡头米,不是也可以吃嘛!”。那时候据说在这里理发要花四毛钱,而一般理发馆理洗吹才一毛五还是一毛六记不清了。只记得潘大可他爸总来这里。从它再往南又是一座神秘莫测的“小洋楼”,西式建筑突兀地立在周边一堆土腥味儿的低矮平房之间,据同学们口头流传为一大官(将军)的宅第,未得验证。往南是个修车铺,奇怪的是它坐落在一个高斜坡上面,四周又莫名其妙地低矮下去,或许它N多年之前也有不凡的身世?韶九胡同如今业已消失,里面最为著名的马氏双胞胎兄弟当年创造了连续蹲班四年的全区纪录,现在也应该是儿女成群了。现如今门前一大套冒险游戏机的利生大楼里面的利生体育用品原来更往南,紧挨着清华浴园。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12)

当年可谓我们的梦想圣地,每每到里面爬着柜台可望渴望的“大花瓣儿”足球28块6,练武术用的不锈钢镀镍矛头5块8,纯皮手缝最小号足球2块八毛五,也是我拥有的第一个足球。带钉帆布足球鞋7块8,我上初中时成为全年级穿此“假拐子”踢球的第一人,着实风光了好一段时间!锡拉胡同里面也曾经住了我不少“外贸部子弟”同学,因为那里有一个六层楼院子是他们的宿舍,我使了半天劲能回忆起名字的有:吴红军、王文进、王进、宋文慧、梁婕、曹瑞、谢曼江、李棣。哇,应该全想起来了,或许其中有一两个不住那里,但也是外贸部子弟在我们班的。还有一个美女叫成洁,住在大街东面的西堂子胡同一个平房大院里。锡拉胡同除了有个派出所非常引人注目外,就是北京市(东城区?)口腔医院在那里有个门诊部,每每路过那里,总能从窗户里飘出独特的钻牙的味道,伴随着味道的是难听的牙钻转动声、哇哇大哭声和大夫护士的呵斥声,当年我每每从这里走过,顿时感觉头皮发麻。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13)

再往南便是著名的王府井步行街了,纯粹是不幸街。在商业大潮洗礼下,日复一日地失去了传统色彩和人文气质,东风市场改回“东安”的旗号,却并不能将“东风”时代积累的鲜明特色和人气带到新东安。百货大楼的凋零更是悲惨,一旦丧失京城百货业霸主地位之后便无力回天,一败涂地。作为当年曾经亲手递给过张秉贵师傅钞票并接过糖果的我,一直为它的颓废叹息且无奈着。虽说现在王府井仍然人头攒动,是首都著名的旅游商业街,商场林立,高大上的专卖店比比皆是。但是,这里已不是我儿时熟悉的那个王府井了,已不是我梦开始的地方了。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14)

阅读往期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雨中漫步北京王府井 寻找梦开始的地方(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