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诵读:

新 嫁 娘

王 建

三日入厨下,

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

先遣小姑尝。

作者简介:王建(767—830年)河南许昌人。大历年间进士及第,出身寒微,曾在塞上从军十三年,官至峡州(河南三门峡)司马。传世作品有《王司马集》等诗、词。

唐诗大全100首朗诵及赏析(王秋海唐诗诵读)(1)

诗赏:“新媳妇难当”——在旧社会人们普遍的看法,但也有新媳妇在新嫁婆家的处境中找到了办法。这首诗中,作者就展现了一位心机灵巧智慧的新媳妇。

首两句的“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在古代,女子出嫁后的第三天,就要下厨房做饭菜。“洗手”标志着第一次用自己的双手在婆家做饭劳动,表现了新媳妇郑重其事,力求做得整洁干净。但是,婆婆喜爱什么样的饭菜呢?对她来说是未知数。如果粗心的新媳妇会凭自己的口味,自以为是的做一桌子饭菜,可公婆吃起饭来会紧皱眉头,强自吞咽。而细心、聪明的新媳妇,会考虑更深一步,怎样才能知道公婆的饮食习性呢?这第一次做的饭菜怎么能使大家滿意呢?这就引出了末两句的“未谙姑食姓,先遣小姑尝”。这是个多么聪明、细心的新媳妇!她想了很妙的一招,让小姑子先尝尝羮汤咸、淡。为什么先让小姑子尝呢?因为闺女是公婆的“小棉袄”,是经常下厨帮婆婆做饭的,也是能代表公婆口味的。这首诗中,新媳妇的聪明和心计,小姑子的天真都显得富有人情。

唐诗大全100首朗诵及赏析(王秋海唐诗诵读)(2)

唐诗诵读:

望 夫 石

王 建

望夫处,江悠悠。

化为石,不回头。

山头日日风复雨,

行人归来石应语。

诗赏:这是一首依据湖北武昌附近的民间传说写成的抒情小诗。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上化为了石头,石头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后来人们把此石称为望夫石,山为望夫山。

首两句十二个字,绘出了一幅望夫石生动感人的图画。山、水、石,动静相间,相映生辉。在这段描绘中,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望夫处,江悠悠”,展现了望夫石的环境、气氛。“悠悠”二字,既描绘了江水千古奔流、滔滔不绝;同时又意喻这悠悠不尽的情思,同悠悠不绝的江水,是何等的相似。人已物化,变为石头;石又通灵,曲尽人意,人与物合。“不回头” ,更生动的展现出思妇登临的长久,想念的深切,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接下来的末两句,更形象的描绘了望夫石风雨不倒,坚如磐石,年年月月,日日夜夜,永久地经受着风吹雨打,依旧伫立山巅。特别是尾句的“行人归来石应语”,千种相思,万般离情,她有多少话要对丈夫倾诉啊!待到远行的丈夫归来,这伫立山巅的石头定然会倾诉相思衷肠。然而,丈夫在何方?行人何日归?这给读者留下了意犹未尽的想象空间。

唐诗大全100首朗诵及赏析(王秋海唐诗诵读)(3)

唐诗诵读:

寒 食

韩 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幕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者简介:韩翃,生卒年不详,河南南阳人。天宝十三年(754)进士及第,他一生在军中做文书工作,官至中书舍人。他思维敏捷,笔法灵巧,是唐大历年间十才子之一,传世作品有《韩君平诗集》等。

唐诗大全100首朗诵及赏析(王秋海唐诗诵读)(4)

诗赏:“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左右。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 ,只吃现成的食物,故名寒食。

此诗只注重寒食景象的描绘。这首句就展示出寒食节长安城的迷人风光,把春日的长安称为“春城”,处处飞花,写出了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确切地表现了整个长安城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次句又写了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当时的风俗是,寒食日家家户户门插折柳,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天,而后两句则是写夜晚: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有黑,宫里都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权贵们也可享受这样的特殊。可百姓家只能闻烛烟之味了。寒食禁火,是我国沿袭已久的习俗,但权贵大臣们却可以破例地点蜡烛。这是作者对朝延权贵独享特权的委婉讽刺。

唐诗大全100首朗诵及赏析(王秋海唐诗诵读)(5)

诵读作者 王秋海

书法作者 侯振山

整理作者 常小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