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天下知与不知,多少都听过这句著名的诗,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南朝指的并不是整个南朝的半壁江山境内,而只是南朝共同的都城建康一地的佛寺数量。南朝皇帝和大官僚好佛,在京城(今南京市)大建佛寺。这里说四百八十寺,是虚数。然而南朝尤其是建康佛寺众多,却绝非虚言,那么这么多佛寺都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可以看一个例子,多少有助于理解这一现象。

庐江县冶父山寺(家素事佛凡为父起四寺)(1)

萧惠开剧照

萧惠开(423年-471年),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征西将军萧思话长子,南朝宋大臣。他性情刚直,最初担任秘书郎,但他的志趣与当时其他人相当不同,萧惠开爱好实务,性情刚直,不好清谈,素有胸怀壮志,和一起共职秘书郎的人竟然长达三年都没说过话。后来萧惠开转任太子舍人,和同职的周朗交好,互相欣赏对方异于流俗的志趣。孝建元年(454年),萧惠开转任黄门侍郎,当时积射将军徐冲之遭侍中何偃贬黜,萧惠开为此与何偃发生激烈争论,虽然何偃于当时很得宠任,但萧惠开不肯退缩,言语极度尖锐,将何偃激怒。愤怒的何偃遂命人弹劾萧惠开。萧惠开于是以极其激烈的言辞上表孝武帝要求解除职务,并申明自己的理据。后孝武帝以其多次托病为由免去其官职。萧惠开的父亲萧思话一向恭谨小心,看到儿子上言语这么激烈的奏表,本对行为有异的萧惠开多有嫌恶责难,这回就更加自叹道:“儿子不幸与周朗周旋,理应如此。”于是在家中打了萧惠开二百杖。由此可见,父子俩的关系并不太好,因为是性格原因也没有改变的可能。这还可以从萧惠开与弟弟们的关系佐证,惠开和一众弟弟并不睦,惠基为使者入蜀,也没有和其私下见面,即使和同母弟萧惠明也有嫌隙。然而即便如此,萧惠开还是个孝子,而且给父亲的哀荣远超一般人,这集中体现在他为父亲盖了四座庙上。

庐江县冶父山寺(家素事佛凡为父起四寺)(2)

图片源于网络

《宋书.萧惠开传》: 「丁父艰,居丧有孝性,家素事佛,凡为父起四寺,南岸南冈下,名曰禅冈寺;曲阿旧乡宅,名曰禅乡寺;京口墓亭,名曰禅亭寺;所封封阳县,名曰禅封寺。谓国僚曰:“封秩盖鲜,而兄弟甚多,若使全关一人,则在我所让。若使人人等分,又事可悲耻。寺众既立,自宜悉供僧众。”由此国秩不复下均。」孝建二年(455年),萧思话去世,萧惠开因此停职为父服丧三年,这是当时的通例。惠开丁父忧时居丧有孝性,由于家族信佛,当时流行去世之后塑像盖庙供养,以求往生极乐,庇佑子孙。故惠开就为父建了四寺,分别在南冈建禅冈寺,南冈应该是都城建康的长江南岸,当时高官重臣都在那里有落脚之处;曲阿旧宅建禅乡寺,曲阿是萧思话家的祖宅所在;京口墓亭建禅亭寺,京口就是今天的镇江,是萧思话的安息之地;封阳县就建禅封寺,封阳县是萧思话的封地,后来萧惠开就袭封父爵封阳县侯。盖庙并不是盖几间屋子,弄几尊佛像就算完,里面还得请和尚入住,供其吃住衣行等一众用度,很明显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更何况萧惠开足足盖了四座庙,那就是四班和尚的吃穿用度,所以他将封阳县国秩都全部用在寺中僧众生活,不再分给萧家子弟。这样一来,萧家子弟的收入就减少了,而且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意他的做法,这应该也是萧惠开和弟弟们以及其他宗族不太和睦的原因之一。

庐江县冶父山寺(家素事佛凡为父起四寺)(3)

图片源于网络

萧惠开虽然出身兰陵萧氏,但兰陵萧氏最鼎盛的时期是在齐梁二朝,并且并不是萧思话这一支成了皇帝。换句话说,萧惠开家当时还不是最有权势的士族,尚且为萧思话一人就盖了四座庙,那在皇家带头其他门阀士族跟进的势头下,南朝一百多年里寺庙数量呈井喷式增长也就容易理解了。当然,话说回来,即便在当时萧惠开为萧思话一个人盖了四座庙供养也是既不应该也无必要,因为超出一般规格太多,要知道萧家还有其他佛寺,远非只有这四座庙,这些佛寺都是萧家的家庙。所以《宋书·萧惠开传》才郑重其事地将之记入本传,一来表明萧惠开的孝性,二来作为奇闻显其夸张,毕竟古往今来为一个人盖四座庙,就算皇帝也没几个人有这待遇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