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源在《老子本义》中说:老子道太古道,书太古书也。因此,老子用字造句均太古,言简意赅,与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所用文字有所不同,指向更不一样,跟孔子口语化的《论语》大相径庭。所以试图用儒家思想诠释道家之道往往会世俗化。

儒家思想君子的意义(君子善人圣人)(1)

君子

君子本来是一个社会阶层,与道德无关,有“君之子”的意思,通常指贵族阶层的成员。在贵族阶层里,上有天子、公侯,下有卿大夫和士,君子是这类人群的统称,有时候特指士。

士有名有姓,有官爵,有俸禄。那时的百姓指的是庙堂之百姓,即“众爱卿”。天子、公侯的庙堂之上都是宗亲成员,但封地不同,“氏”也不同,虽是叔侄兄弟,在相对于孤家寡人的君主,都是百姓。

比如鲁桓公生有四子,嫡长子鲁庄公继承鲁国国君,其余的儿子:庶长子庆父、庶次子叔牙、嫡次子季友三兄弟成为长兄鲁庄公的卿大夫,旧时老大为“孟”,老二、老三为“叔”为“季”,故他们的后人分别姓孟、叔、季。由于三家皆出自鲁桓公之后,所以被人们称为“三桓”。三桓对于鲁庄公而言,就是百姓。 这些百姓均是君之子,与“世子”“公子”近义。

儒家思想君子的意义(君子善人圣人)(2)

跟君子相对的就是小人,即地位低下的人,是指贵族社会以外的人群,类似的还有民、众等,没有贬义。

儒家确定君子、善人和圣人的最高标准是“周礼”,而道家的依据是天道,因为两家的结论会大不同。

孔子的君子观。君子、小人在《论语》里,有了阶层分化,并赋予道德色彩,感情倾向明显,成为以血统的高贵和低贱来划分的阶级概念。比如孔子教子夏: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在《论语》20篇,篇篇讲君子(有时候是“士”),今日所谓君子者,含义沿袭孔子,含有道德高低之意。但君子一词并非孔子发明,先秦诸子都论君子。

儒家思想君子的意义(君子善人圣人)(3)

何谓君子儒?到了孔子时代,世袭罔替的宗法制度虽然名义上还在,但是各国举贤授能、变法图强,礼乐制度已经名存实亡,身份君子之外,一些学有专长的人依靠自己的道德能力,开始走上政治舞台。因此,所谓道德君子就成了孔子的专用名词。这个道德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主要对象。

因此,所谓君子,就是具有高尚道德操行的人,与之相对应,小人就是道德水平低下又愚昧无知的人。

老子的君子观。而《老子》的谈话对象主要是侯王,是体道者,君子一词很少出现,仅有的两处“君子”也不是《论语》中的君子,而是没被“道德化”的原始意义上的君子,比如“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等,所指都是“上士”,即体道者。

儒家思想君子的意义(君子善人圣人)(4)

人们对道家之“道”“德”和儒家之“道德”常常混淆,或者相互借用、互解,其实是解不通的。道家是两个概念“道”和“德”,道是万物之母和归宿,也是万物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德,即得,是指获得的道的层次、多少。

而儒家的“道德”虽含有道和德两个方面,但所言之道是周礼,所言之德是仁之德,并且通常是“道德”不分的,指的是伦理纲常。

儒家思想君子的意义(君子善人圣人)(5)

善人

孔子的“善人”观。在《论语》中,第一等人是圣人,特指尧、舜2人;第二等的是善人,孔子提到了6人,分别是微子、箕子、比干、伯夷、叔齐、管仲。孔子自己不敢当圣与善,只敢称“恒”,即不忘初心,坚贞不渝之意。

他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

朱子集注:圣人,神明不测之号。君子,才德出众之名。恒,常久之意。张子曰:“有恒者,不贰其心。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

儒家思想君子的意义(君子善人圣人)(6)

孔子的大意是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孔子自认为自己属于“恒者”)。

从孔子列出的微子、箕子、伯夷等6位善人来看,都是圣人的辅佐者、大臣、大贤,他在回答鲁哀公“问贤”时,对贤人的基本定义是:做事合乎规矩,但又不违反他的本性;言论足以做天下的表率,但是又不会因此而损失到他自身。

从孔子的原话中可以看出,圣人跟君子是并列的,因此圣人是“君子”中的佼佼者;善人跟有恒者是并列的,善人是“有恒者”中的佼佼者。

儒家思想君子的意义(君子善人圣人)(7)

因此,孔子所言之善人,还是一种道德境界,通常是身处辅佐之位的忠臣良相,合乎礼法,懂得进退,而不违本性。但却不是后世宗教家、玄学家理解的言善、行善之“善人”。

老子的“善人”观。老子所言之“善人”,更不是世俗所言之“大善人”,而是“善体道者”。老子云“道者万物之注也,善人之葆也,不善人之所葆也 ”,“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这里的善人,都是指遵循自然法则,懂得大道之人。不善者,意相反。

因为“道”是自然之物,无善良与不善良之分。所以老子所言之“善人”跟地位阶层没有关系。道在万物,人人可为善人。

儒家思想君子的意义(君子善人圣人)(8)

其中的“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常被世俗化解读为善恶之报。其实不然。天之道以无为而运化万物。遵守自然法则的人,就是大道之人,大道之人,当然人在道中。如同遵守交规,会受到交规的保护那样,实际上是不违规,不涉险之故。

圣人

孔子的圣人观。圣,其本意是:能听天下之政的王,因此圣人一定是当权者。孔子认为,圣人至少要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聪明有天赋;二是有权能治世。

儒家思想君子的意义(君子善人圣人)(9)

而孔子的天赋观里,是含有血统论思想的,即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子打地洞。他认为每个聪明的人,必然有一个非常优秀的祖先。这一思想对国人,尤其是通过非“礼制”渠道获得天下的君王们影响至深,改朝换代的成功者,都会重编或新造族谱,追慕一位非常厉害的历史人物为先祖。

那么,孔子的圣人标准是什么?子路问标准。孔子说“修己以敬”,把自己的道德修好,显得很恭敬,乃可为君子。

子路又问,还有更高的标准吗?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不但要把自己的道德搞好,还能安定上流君子。乃可为善人。最高的标准则是“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帝舜帝还怕难于做到呢。”

儒家思想君子的意义(君子善人圣人)(10)

由此可见,圣人只能出于君主系统,且都是历史中的人物,当代君主不能,在野的道德君子也不能成为圣人。

老子的圣人观。在《老子》中,有四分之一的篇幅出现“圣人”一词,圣人作为体道有德之人,没有具体身份限制,可以是君主,也可以是辅佐人主者,还可以是大丈夫。圣人作为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也是老子的政治观。

虽然《老子》一书中,“圣人”一词出现几十次之多,但圣人的主要特征还是“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

儒家思想君子的意义(君子善人圣人)(11)

在事物初始未生时,就“早服”介入,不等事物发生变化而靠“法令滋彰”的做事,而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横加干涉,把事情做成也不居功。这样做了,才称得上“圣人”。

总之,孔子的“君子”具有浓重的“伦理道德”色彩,老子的“君子”与伦理纲常无关,只要是体道者即可称为君子;孔子的“善人”是指正直有德行的辅政者,老子的“善人”与是不是大臣无关,只要是遵循自然法则,懂得大道之人,即可称为“善人”;孔子的“圣人”是指古代的圣明君主,老子的“圣人”没有时代限制,只要坚持“无为而治”的君主就是“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