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茅屋下

张之洞为何杀李鸿章(悔恨自责戊戌六君子杨锐被斩)(1)

戊戌变法最具悲剧色彩的一幕,是六君子在菜市口的就义。他们洒下的鲜血,极具象征意义地宣告了这场改革的夭折。这一幕,同样也是张之洞心头的痛。这是因为,六君子中的杨锐,与张之洞的关系非同一般。

杨锐,字叔峤,1857年生,四川绵竹人。张之洞任四川学政时,他得到张之洞的赏识,成为受业弟子。后来张之洞出任两广总督时,又被邀为幕僚。他当时有七十老母在堂,不便远行。为了让他安心来粤,张之洞特地致电四川布政使,请求将时任四川隆昌县教官的杨锐之兄杨聪调动以便奉养,由此可见对这位门生的器重。

此后张之洞历任湖广总督、署理两江总督,杨锐始终跟随左右。他起初担任的职务是文案,负责处理文书。而在1895年3月底,他受张之洞的派遣进京。按当时的说法,他成了张之洞的“坐京”。

张之洞

戊戌变法展开之后,张之洞对京城政情的需求大大加码,杨锐肩上的担子也重了起来。正在此时,杨聪于7月23日病逝,杨锐打算回川奔丧。张之洞不希望杨锐在这个关键时候离开北京,几次力劝,杨锐尽管一时未动身,但行意甚坚。巧合的是,湖南巡抚陈宝箴正在此时上奏保举人才。他是张之洞的同道友人,保举的名单中多有张的亲信部下,其中恰好包括杨锐。9月1日,杨锐受光绪帝召见,几天后与刘光第、林旭、谭嗣同一同被任命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人称“军机四卿”。这个任命,正好替张之洞留住了杨锐,又让他进入政治中枢,可以接触更多情报。张之洞的心中,必定为此窃喜不已。

然而不到一月,形势急转直下。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立即着手清洗她眼中的异己。“军机四卿”是光绪帝独断专行任命的,犯了她的大忌,结果一齐落网。23日早晨,杨锐尚未起床,便被闯进家门的步军统领衙门兵卒抓捕。次日下午,张之洞接到报告,如同五雷轰顶,马上指示京中的其他亲信查明详情,随即多方发电,托荣禄、王文韶、裕禄等中枢大员营救杨锐。在他看来,杨锐绝非康有为一党,又没有越轨的言行,只要分辨清楚,大概不难脱罪。他的行动也确实起到了成效,主审的庆亲王奕劻已有意为杨锐开脱。

然而张之洞没有料到的是,9月28日清廷颁下一道谕旨,发布了对所谓“康党”的处置,“其情节较重之康广仁、杨深秀、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六犯,均著即行处斩。”不经审判,即行处斩,违背了清朝的法律程序。慈禧太后如此做,是担心列强干涉审判,因此干脆先下手为强。当天下午被处死的这六人,被后人合称为“戊戌六君子”。

如果不是张之洞力阻杨锐奔丧,杨锐早已动身回川,避开了军机章京的任命,也避开了杀身之祸。接到噩耗的张之洞,在震惊悲痛之余,心头是否会有“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悔恨与自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