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粮食作物价格出现明显的上涨,通胀在各国中蔓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普遍伴随着较高的通胀预期,通俗的来讲,通胀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钱相对于经济体流通的商品多了,价格就上涨了,相反则对应通缩的预期,多个经济体由于央行不能有效的抑制通胀,进而会集中看到各种原因而引咎辞职的行长。调控通胀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迅速的加息,比如近期土耳其将基准利率上调到19%,俄罗斯、巴西等国也都是逆美联储的进行加息操作,美联储作为全球央行的央行,其宽松大部分经济体会选择跟随宽松,为什么诸多新兴经济体逆向加息,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新兴经济体的加息热潮有何参考作用呢?我们与其相比又有哪些差异和不同的选择?

1. 刚性与弹性

假设苹果突然涨价十倍,消费者会做出什么应对呢?从微观经济学角度来说,价格突然上涨大众会降低苹果的购买欲望,转而寻找其他水果,这时需求端下降,苹果的销量下降,直至减少到能接受涨价的群体消耗掉供给端,或者苹果降价来增加需求端,达到新的供需平衡,简单理解就是苹果涨价了大家可以选择不吃,也可以选择其它更廉价的替代品,需求弹性很大,其实很多品类工业产能需求弹性都很大,有时候可有可无,有时候则是选择性很多。

与弹性对应的是刚性,最直接的就是粮食,民以食为天,一两顿吃不饱还能抗住,时间长了就不行了,这是下限,每天都要消耗相应的能量,与其他工业产能不同,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很难再继续增加消耗,比如吃饱以后非要再加两碗米饭,更多是给自己增加负担。这类的特点多是生存必须品,过去更多的是说温饱,现在则包含衣食住行医疗,现代社会再加一个教育,很多人所说的买房刚需说的就是需求的刚性,因为房子捆绑城市的公共资源,租房满足不了刚性的需求,所以很多年轻人即使房价再高也会去购买,除非降低一些需求就是所谓的低欲望化,刚性需求更容易形成垄断,土地就常常被用来征收隐形税。

2. 农产品价格的长期稳定

粮食更多是的刚性需求,在人口规模变化不大时,供给端来源于耕种土地和平均亩产,需求增长弹性也很弱,除非浪费增加,先看看我们经济体在大宗作物方面的情况,首先陈述一个事实,我们经济体可以在大几十年的时间里稳住大宗粮食的价格,甚至得到一个惊人的结论:小麦、大米等粮食价格增长相比货币购买力贬值速度来看,这几十年其实是更便宜了!是不是很神奇? 我国居民平均粮食消耗量在经济发展中快速上涨,尤其是在肉类方面的消耗,饮食结构大幅变化,从原来的重糖(吃饱)到现在的均衡,小时候是逢年过节才有肉吃的,现在大部人家庭可以实现肉蛋自由,为此西方国家造谣我国居民的饮食习惯改变导致全球的环境问题等等,事实上我们消耗的鸡鸭鱼猪等肉类同等质量的碳排放量远低于西方国家习惯的牛肉,更有前总统奥巴马的发言,让我国居民过上像美国人一样的生活环境对地球将是一场灾难,逻辑甚至有趣。

说回到粮食价格,各个经济体的政府往往会调控粮食价格以实现稳定目的,而方法则是宏观资源再分配,几乎所有经济体都会有惠农的政策,比尔盖茨购买的土地仅拿到的农业补助就达到43亿美元。我们分两个阶段,在改革开放初期,为了积累原始发展资本,不能像欧美早期工业化国家那样全球掠夺,只能内部资源再分配以获得原始积累,工农业剪刀差,压低粮食价格,补贴工业发展,大几十年的时间里粮食价格几乎没有大的变动。当我国逐步进入工业化以后,不再需要从农业筹集资源,农业税也就成为了历史,反过来工业补贴农业。原则上粮食价格是要上涨的,毕竟所有行业薪资都在高速增长,90年代一个人薪资也就几百块钱,到现在平均工资增长了几十倍,种地收益也应该拥有同等的收益增长才对,但粮食价格增长不利于消耗群体,就比如很多人同情农民的辛苦且收入微薄,但针对粮食上涨的态度往往是坚决反对的,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工业化所带来的就业薪资福利,为了不让基本生存的粮食涨价,解决方式就是工业化反哺农业,政府通过财政支出再分配的方式来补贴种粮食。

所以就得到了一个惊奇的结果:粮食涨幅多年赶不上通胀。货币过去和现在的购买力变化极大,但同样的钱可以购买的大宗粮食差异要小的多,,假设不是规模种植,将成本的机械费用、肥料、灌溉、农药等等计算进去,即使不包括个人劳动成本,基本是很难赚钱的,更不要说赶上工业化带来的薪资增长。很明显的迹象是种地都成了老一辈的习惯而非出于盈利目的,即使不赚钱耕地不能让荒啊!这里就要说我们经济体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中产投资房子一平米几万还觉得有很大增长空间,相反瓜果涨一点就觉得天要塌下来了,其实真正受到影响最大的是没有发声渠道的穷人,城市房子一平米换农业家庭一年的口粮其实早就见怪不怪了。

3. 刚性粮食需求更加依赖于供求安全而非货币供应

当温饱得到解决以后,粮食价格波动更加依赖于粮食供求而非货币供应,简单理解就是你吃饱了不会多吃两碗米饭,而股市楼市涨了你更愿意把钱投入到金融属性更高的资产中去。这点很好证明,就是真正放水厉害的是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美国的量化宽松力度不亚于现在,我国更是在08年将货币供应量增加到28%左右,但大宗作物价格依旧很稳定,粮食供给足够的时候人们需求弹性很小,你不会多吃两碗米饭来改善生活,但水果这样的经济作物弹性很大,涨价也就非常显著,即使弹性更大的猪肉在08~09年可没有涨那么快,并且维持了很长时间的十多块钱的低价,真正涨起来不过是近几年查环保、非洲猪瘟、玉米、大豆价格等叠加效应引起的供给端出问题才出现的,从历史结果来看,超发货币对大宗作物的价格影响甚至不如一些产地蝗虫过境、干旱影响剧烈。

这时就能看出来我国耕地红线的重要程度,对内来说耕地面积红线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供应端的安全稳定,对外依赖程度较低,值得一提的是,美国作为头号科技强国,却也是世界上粮食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我国则荣幸的位列第三,也是粮食出口大国,7%的耕地不仅养活了我们,还能出口,只要耕地红线在,加上科技附加产出,粮食供应很大程度上是安全。至于货币超发对于粮食价格影响缓慢和有限的原因在于,粮食的金融属性太弱了,需求弹性较低,没有过多抄的潜力,比如房子在货币超发下涨了,炒房的需求就会大幅上升,超发货币的时候,多吃一碗米饭和多买一套房之间的选择显而易见。

4. 新兴经济体的加息

俄罗斯、巴西作为新兴经济体中较早逆反美国降息而加息,很多人就会和美元降息联系到一起,其实从本次被迫加息来看,是没有必然联系的。要理解这个原因,首先要问一个问题:我国在美元大幅度放水的时候最担心的是什么?人民币升值!升值不利于出口,且避险资金流入之后会带动输入性通胀增加。而俄罗斯、巴西、土耳其等新兴经济体加息更多的是本国已经有较高的通胀,担心大量的资本流出而非担心流入,这是输入性通胀与自发通胀最大的不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其经济体加息呢?疫情下产出的极大受损,当然媒体报道的巴西可能更多一些,比如巴西总统的抗疫神奇操作等,导致了至今累计确诊超过1200多万,俄罗斯类似,累计确诊约440万以上,土耳其确诊人数超过300万,生产活动均严重受限,GDP大幅萎缩。根据费雪公式,MV=PT,其中M是货币供应,T是商品产出量,即使货币供应量稳定,但产出大幅下降时,同样会面临严重通胀压力,这可能才是这几个新兴国家加息的最直接原因。此外,出口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俄罗斯属于不折不扣的能源矿产出口大国,而巴西出口代表性的是农产品,产出单一的经济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

加息能够实行的另外一个原因,却也是新兴经济体最明显的弱势,金融结构相对原始,并不存在大量金融创新和金融衍生品,这种劣势反而成为优势,一般情况下,金融业越发达,可操作杠杆越高,金融资产泡沫也就可以吹的很大,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欧美这样的发达经济体大量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导致的风险积累,这时才会对于货币源头调控的利率反映非常敏感。而新兴国家普遍维持较低的宏观杠杆率,这也曾是我们08年以前最大的优势之一,宏观杠杆率与居民杠杆率抗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强。这个阶段的新兴经济体实行加息对经济体增长的抑制作用反而不明显。值得一提的是,我们是主要发展中国家中唯一宏观负债率接近欧美发达经济体,远远拉开巴西、俄罗斯、印度、南非等发展中国家,这个宏观杠杆率大幅上涨是在08年之后,要说没有资产泡沫是不现实的,也就让我们的加息在现阶段很难推动。

5. 我国与其它新兴经济体的差异

先说劣势的一面,我们有着发达国家的宏观负债率规模,又有发展中国家的利率水平,居民负债率极高,意味着负债的群体压力会非常大,抗风险能力已经远不如08年以前,那会的居民负债率仅仅在18%左右,而现在全民负债几乎已经提前到来,什么都要依靠信贷,尤其是年青一代早早就入局背负贷款,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此外,宏观杠杆率高,近十几年所使用的是用负债来支撑经济增长与繁荣,高负债下并不能像其他发展中国家那样随意加息,处理不好就是整个资产泡沫的破裂,所以未来选择的处理现存泡沫的道路会很少。

再说优势一面,我们是全球抗疫最好的经济体,迅速恢复生产活动,又有庞大且健全的产业结构,并不会出现像其他发展中国家那样的货币供应稳定时,产出大幅下降所导致的大通胀,也就是说现在还没有为了维持物价而加息的必要,除非想主动刺破楼市泡沫,事实上,我们更担心的是消费能力下降的产能过剩而非不足,数据也支持这个结论,近4个月中3个月是负的cpi,即使除去猪肉影响也是长期维持在0附近。此外,我们有其他新兴经济体没有的调控汇率稳定的筹码-外汇储备,我近几十年外汇储备规模积累体量庞大,相对应的巴西、俄罗斯、土耳其等国的外汇储备加起来甚至都没有我们的零头多,其它国家才会出现资本外流时没有稳定本币汇率的,只能通过加息先稳住国内物价,降低资本外流速度,相反,我们更担心的是避险资金的大量涌入而导致汇率上升影响出口。

最后:我国从疫情中最早挣脱出来,兼得完整的工业化基础作为支撑,工业产能才是国家货币的背书,在2021年在欧美内部矛盾突出无暇东顾的情况下,大概率会重启17~19年的温和去杠杆周期,但又与上一次设计上有不同之处,上次是居民负债置换企业负债,这次大概率是在宏观杠杆率稳定的前提下,用政府负债置换居民和企业部门的负债,货币政策在2021年大概率不会出现过于宽松的情况,也就是不会跟随美国大规模放水,毕竟债务在内部爆了的发展中经济体多数已经陷入到中等收入陷阱,外部因素美国自然希望我们是第二个日本,内部因素又有大量的买办和利益集团也希望降息继续吹大泡沫和积累风险并从中篡利。但从长远来看,主动降一些风险总比硬着陆来的好,去年疫情严重时期是没有办法,采取通胀置换经济恢复的手段,至于今年的大通胀,估计很多喜欢“炒”各种资产的人要失望了。

加息为啥抑制通胀(加息与通胀)(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