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知识学做人的四字古语(为什么用靠谱形容人办事踏实)(1)

Q:古代建筑群里的宫和殿,你能分得清吗?

古建筑那么多,为什么有的叫宫,有的叫殿?这需要我们了解这两个字的具体意思。

《说文解字》说:“宫,室也。”室,也就是人居住的地方。《释文》进一步解释,在秦汉以前,无论地位高低,所居住的地方都称为宫;秦汉以后,宫就专指帝王居住的地方了。《说文古本考》说:“殿,堂之高大者也。”也就是高大的房屋,后来专门指供奉神佛或帝王举行重大活动、受朝理事的大厅。可见,发展到后来,二者的功能完全不同。

有意思的是,顺治和康熙两位皇帝都曾在故宫保和殿住过,当时还曾把保和殿先后改名为位育宫、清宁宫。足见皇帝对宫、殿功能的重视,正所谓“国事曰殿,家事曰宫”。

Q:为什么用“靠谱”形容人办事踏实?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如果说某个人说话办事靠谱,那真的是对他极高的评价了。那“靠谱”靠的是什么谱?《说文解字》中对“谱”的解释是:“籍录也。”也就是按照事物类别或系统编成的书籍。说到这层本义,我们就会想到族谱一词。古代的族谱不仅记录每一个宗族姓氏的脉络,更是规范族人的行为准则。后来“谱”字又引申出了棋谱、食谱、琴谱、乐谱等等。无论是哪种谱,我们在学习相关技能的时候如果先去按照谱上要求的去做,就能很快抓住它的要领,这里强调的是谱的示范作用。

基于这层含义,“谱”又有了“标准”的意思。今天“靠谱”的由来,一种说法是跟族谱有关,说的是一个人是否有谱可循;另一种说法就是人们说话办事是否符合某种标准或规范。

Q: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四海在哪里?

“四海”一词,在古代典籍、诗文以及小说里经常出现。那么四海是海吗?古书所称四海,皆以地言,不以水言。秦汉以前,人们对于海的理解是非常模糊的,往往以海作为世界的边际,从这个角度说,“四海”是一个比较空泛的地理概念,而不是具体的四个海。

至于四海在哪里,历来说法不一。《左传》记载齐桓公伐楚,楚王派人对他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这里的北海与南海,今天看来,说的是山东北部与河南中部;《史记正义》里还有“南海即扬州东大海”的说法,这个“南海”,应当在今天的东海附近。《汉书·地理志》曾记载:“金城郡,昭帝始元六年置。莽曰‘西海’。”这里的西海,应该在今天的甘肃兰州附近。

学知识学做人的四字古语(为什么用靠谱形容人办事踏实)(2)

Q:在古代,“锦鲤”这条鱼到底有什么故事?

锦鲤作为一个网络流行语,指一切跟好运相关的事物,比如有好运的人,或者可以带来好运的事。而在网络时代之前,鲤鱼在真实的中国历史中其实已被赋予很多内涵。

孔子二十岁时得子,当时鲁昭公派人送来一条大鲤鱼表示祝贺。从这件事,可见鱼在中国文化中是自带祥瑞——“鲤鱼洒子”、“鲤鱼跃龙门”,鲤鱼在古代非常忙,婚姻、家庭、职场样样都管。目前有史可考的是,锦鲤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唐朝,唐代陆龟蒙《奉酬袭美苦雨四声重寄三十二句·平上声》中有“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之句,黄滔的《成名后呈同年》中亦提及“虽惭锦鲤成穿额,忝获骊龙不寐珠”,而由于“鲤”与“李”谐音,与唐朝皇帝的姓读音相同,所以唐朝时鲤鱼便成为鱼类中的“九五之尊”。从此鲤鱼身价百倍,尊“鲤”之风盛行。

Q:古人在名之外为什么还要另取字?

我们现在所谓的“名字”是指一个东西,但是在古代“名”和“字”是两回事。《礼记·檀弓上》就有“幼名,冠字”的说法。古时候一个人出生后,就要取个“名”来作为代号,以示区分。等到了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冠礼,女子十五岁成年行笄礼时,就会再取一个“字”作为称呼。为什么要再取“字”呢?据《仪礼·士冠礼》,为了尊重父母给予的“名”,成年男女在参加社会活动时,另外要取一个“字”来作为社交称呼。这是一种古代的社交礼仪。所以“名”与“字”在古代是不同场合、不同身份下的两种称呼方式。

说回今天,现代人除了名字之外,还会有昵称、外号、网名等各种称呼,那这些称呼又与古代的称呼习惯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我们下回分解。

Q:古人非常忌讳“指名道姓”?

古人非常忌讳“指名道姓”。“姓”的演变有很复杂的历史,《说文解字》是这样解释“姓”的:“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上古时期,“姓”,是代表一个人家族血缘关系的符号。进入父系社后,“姓”就成为了父系的代名词,直呼某个人的“姓”,会被视为不尊重对方父亲的一种无礼行为。所以古人初次见面,是不能直接问对方姓名的,要用 “尊讳”(您尊姓大名)、“台甫”(您的表字是)等等。

现代社会中,“直呼姓名”已经不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了,而是一种正常的社交称呼方式。不过日常生活中,有着亲密或者亲近关系的人,很多时候还是不会指名道姓、连名带姓的称呼对方,会代替以各种昵称或是俗称等。

学知识学做人的四字古语(为什么用靠谱形容人办事踏实)(3)

Q:古代有没有冰淇淋呢?

据文献记载,在唐代就有“冰淇淋”了,只不过当时叫“苏山”或者是“酥山”,这种美食是用乳酪、冰、蜂蜜等做成的。王泠然的《苏合山赋》对它有详细的描述:先将乳酪加热到快融化的状态,然后向盘子一类的器皿上滴淋,一边淋一边做成小山的造型,最后放到冰窖里冷冻。“苏山”的最底层有冰,上面还点缀着花朵、小彩树。一筷子夹进嘴里,像吃了蜜一般,但又很冰爽。王泠然吃过这种食物后感叹道:“甘捐躯而自徇。”足见他对“苏山”的喜爱。

元代,一种叫“冰酪”的冰冻奶食,成为宫廷夏日必备的消暑甜品。

Q:不肖子孙就是不孝顺的后代吗?

不肖子孙就是不孝顺的后代吗?这么想就错了。《说文解字》里,肖这个字的意思是“骨肉相似也”,说的是形体容貌相似,“不肖”就是儿女不像他的父母。在《礼记》中,“不肖”总和“贤”成对出现,比如:只有贤者可以根据音乐的节奏射箭还每次都能射中靶心,不肖的人是做不到的。《中庸》中有“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如果说贤者是有才德的人,不肖者就是不贤的人,是不成才甚至是品行不好的人。

不肖之人既然在才德方面有所欠缺,长辈口中的“不肖子孙”听起来总带有的一些“这孩子咋不如我呢”的惋惜或愤懑;不过也有人自称“不肖”,那这就是谦辞了。但不管怎么说,都跟“不孝顺”没有关系。

Q:火药怎么叫药呢?是会着火的药吗?

火药和药有关系吗?说起来火药和药还真有很深的渊源。最开始,火药的发明并不是出于军事的需要,而是古代炼丹家们研究出来的。他们在炼制仙丹也就是长生不老药的过程中,发现炼丹的药物中硝石、硫磺和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后,特别容易引发大火,手一滑还可能引发爆炸,古代丹药界有一个说法:“硝为君,磺为臣,炭为佐使”,说的就是火药。

火药被发明出来以后,中医界也把它看成是一味良药,《本草纲目》记载:火药能治疮癣,杀虫,辟湿气、瘟疫。所以,火药曾经还真的是药。但现在的医疗环境下,我们已经有更有效更安全的药物了,还是让火药专司其职吧。

Q:名落孙山,落的哪座山?

名落孙山的“孙山”是什么?是一个人还是一座山?

孙山是一个人,宋代一位特别有幽默感的读书人。他参加选拔举人的考试,受同乡之托,带着同乡的儿子一起赴试。发榜时孙山看到自己的名字列在最后,也就是末名,而同乡的儿子并没有考中。孙山独自先回家,同乡见了他,就打听儿子考得如何。孙山念了两句诗: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意思是我就是最后一名了,您的儿子比我还靠后些。所以名落孙山,并不是孙山自己没考中,而是孙山已经是榜上的最后一名,名次比他还靠后的,就是考试失败了。

考场失意的名人不在少数,像杜甫、张继、唐伯虎、宋应星等。一时名落孙山,不等于人生山穷水尽,毕竟,多得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时候。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