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1896年7月4日诞生在乌镇观前街一个姓沈的家庭里他名德鸿,小名燕昌,字雁冰,“茅盾”是他写作《蚀》三部曲时用的笔名,也是他120多个笔名中使用频率最高、有国际知名度的笔名,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茅盾文学文案?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茅盾文学文案(人文桐乡茅盾家训)

茅盾文学文案

  茅盾,1896年7月4日诞生在乌镇观前街一个姓沈的家庭里。他名德鸿,小名燕昌,字雁冰,“茅盾”是他写作《蚀》三部曲时用的笔名,也是他120多个笔名中使用频率最高、有国际知名度的笔名。

  沈氏人口众多,追踪溯源,乌镇的沈氏多出自吴兴沈氏。茅盾祖上原是乌镇附近的农民,后移居镇上,开一家加工旱烟的小作坊。

  茅盾5岁时,母亲陈爱珠想让他进沈家私塾读书,但父亲沈永锡不同意,说是家塾的老师是茅盾的祖父沈恩培,教书不认真,而且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一套老古董。沈永锡的意思是让茅盾学点科学知识,将来有用。陈爱珠觉得很有道理,于是自编教材,在卧室里教茅盾读书。楼下,家塾里不时传出诵读《三字经》的声音;楼上,陈爱珠和茅盾母子在教读《地理歌略》和《天文歌略》,这些全新的知识开启了茅盾心智,引他进入了宇宙、自然和社会的广阔天地。

  母亲对茅盾的要求很严,但是并不主张他一天到晚关在家里读书、写字,她经常给茅盾讲历史故事、本地传说、家庭人事等。母亲开明、通达、关心国家大事的思想也深深浸润着茅盾幼小的心灵。茅盾后来也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光绪30年(1904年),乌镇立志书院山长、同治癸酉举人卢景昌为顺应潮流,改立志书院为国民初等男学堂(即立志小学),并以堂长(校长)职务交孙子卢学溥,茅盾成了这所小学的学生。

  茅盾的父亲沈永锡十分崇尚实业救国,他订阅上海的报纸,关心国家大事;自学数学、声、光、化、电,以期在国家强大过程中施展自己的抱负。但他在三十岁时患病,一年多以后病情加重,卧床不起,病中的他常常勉励茅盾:“大丈夫要以天下为己任。”

  光绪三十一年(1905),沈永锡病逝。那时茅盾10岁,茅盾母亲陈爱珠31岁。

  从此,母亲陈爱珠把全部心血倾注在茅盾、沈泽民两兄弟身上。她常对茅盾说:“你要做个有志气的人。俗话说,‘长兄为父’,你弟弟将来怎么样,全在你给他做个什么榜样。”

  在茅盾成长的过程中,母亲陈爱珠对他的影响是极深的,他直到晚年还说:“幼年禀承慈训而养成之谨言慎行,至今未敢怠忽。”

  后来,茅盾在学业上选择了文科,这有悖于父亲遗嘱:让茅盾兄弟俩念工科,学实业。而母亲陈爱珠善于接受新事物,她对子女的教育也是严而有格,严而有度,并善于理解子女的思想和行为。最终顶着种种压力,支持茅盾、沈泽民两兄弟的选择。

  茅盾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奋斗了一生。从史料来看,茅盾文学与政治梦的形成要素是多方面的。追根溯源,萌发期很早,最早的起点源于茅盾儿时的梦想。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激励梦想的基点。也深深地影响着下一代。

  茅盾的女儿沈霞(小名亚男),1921年出生于上海,曾在上海培明女子中学读高中一年级时,留有一册作文本,当时的国文老师对沈霞作文的评价很高:“锦心绣口,咳吐成珠,是有目共赏之文。”

  茅盾的儿子沈霜(小名阿桑),又名韦韬,1923年生于上海,由于家庭革命氛围的影响,他很小就和姐姐沈霞一起在家里偷偷地唱《国际歌》。茅盾曾以儿子沈霜参加游行一事为题材,写作儿童小说《儿子开会去了》,那一年,沈霜还只有13岁,正在上海曹家渡时代小学读六年级。

  《儿子开会去了》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发生在茅盾自己家里的一件事,而且真实、细腻地再现了曾经发生过的某个历史情景。

  茅盾从小就懂得了事在人为的道理: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任何难题最终都会迎刃而解,在风雨中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而茅盾的母亲陈爱珠,通达事理,是一个伟大而坚毅的女姓,茅盾、沈泽民能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党员,茅盾能够成为一代文化伟人,与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本文有删节)

来源:桐乡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