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都讯实习生王玮 记者王凡 发自北京 9月29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阶段性成果,介绍了“黑土粮仓”科技会战实施一年多以来的主要工作进展,并发布了《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指出,东北黑土区粮食产出与供给能力不断增强。2000-2021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增长了近2倍,粮食增加量占全国粮食产量增量的50.71%,全国一半的粮食增产来自东北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报告(2021年)》是继去年首部《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之后,由中科院团队编写发布的系统介绍黑土地自然生态本底特征、分析黑土地开发利用与粮食产出情况、总结“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以来东北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最新进展的年度报告。

东北地区发展粮食的有利条件(过去20年东北粮食产量增近2倍)(1)

中国科学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示范田。南都记者 王凡 摄

东北黑土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农作物适宜种植区边界北移

《报告》指出,东北黑土区呈现中部平原、三面环山的盆地状地形,区内山地、平原、丘陵和台地分布面积相当。东北黑土区雨热同季、降水集中,加上黑土表层松软,坡度大于0.5°耕地就存在土壤水力侵蚀风险,坡度越大侵蚀风险越高。东北黑土区生态条件优越。森林、草地、湿地资源丰富,既是黑土地成土与演化的物质基础,又是黑土地可持续利用本底条件。

长期气象观测数据显示,东北黑土区气候变暖趋势明显,过去60年平均气温增速0.31℃/10年,≥10℃积温已由20世纪60年代的2830℃增加到现在的3250℃。降水量小幅度增加,但降水时空分配的不均衡态势加剧,干旱与洪涝灾害风险增加。气温的升高使得农作物潜在生长季延长和适宜种植区边界北移,近60年作物潜在生长季平均延长速率为1.7天/10年,玉米种植适宜区北界向北移动了156千米。

东北地区发展粮食的有利条件(过去20年东北粮食产量增近2倍)(2)

中国工程院院士、土壤学家张佳宝现场查看东北黑土地退化情况。南都记者 王凡 摄

东北黑土区输出商品粮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

《报告》还分析了黑土地开发利用与粮食产出情况。自20世纪初大规模移民和大范围土地垦殖以来,东北黑土区农业开发利用强度持续上升。东北黑土区农作物播种面积持续扩张,并形成了“粮食主导”的农业种植格局。到2020年,东北地区粮食播种面积2865.5万公顷(42982.5万亩),粮食作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93.3%,玉米、大豆和水稻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8.9%。

《报告》称,东北黑土区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进入结构调整期。2015年以来,化肥施用量持续下降,农药施用量已下降到国际警戒线以下。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土地流转与规模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

此外,《报告》指出,东北黑土区粮食产出与供给能力不断增强。2000-2021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增长了近2倍,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例由12.74%上升到25.36%,粮食增加量占全国粮食产量增量的50.71%,全国一半的粮食增产来自东北地区。

同时,粮食对外供给能力不断提高,按照人均400公斤粮食需求量计算,2020年区域粮食可剩余量达到1.29亿吨(2580亿斤),输出的商品粮约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 1/3。

此外,《报告》还总结了中科院“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进展。中国科学院启动“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联合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三省一区开展科技攻关与关键技术示范推广,共同打造了7个万亩级示范区,核心示范区面积11万亩,形成主推技术22项,2021年度累计示范推广面积7700万亩。初步构建了“梨树模式2.0”、“龙江模式”等黑土地保护利用模式样板。“梨树模式”在吉林省推广应用2800万亩;“龙江模式”、“三江模式”已纳入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实施方案,在黑龙江省分别推广应用1620万亩和1910万亩,立体监测农业科技服务黑土耕地7500万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