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杀伐果决的人,适合当好皇帝吗?

至少比优柔寡断适合。

事实上,刘邦本身并不是那么果断的人。

很多时候,他都需要别人的意见。

甚至他也没办法决定,韩信到底是该留,还是该杀。

但吕后可以。

吕雉大汉王朝(大汉天威-吕后天下)(1)

时间来到汉惠帝七年底,八月(当时岁首为十月)。

二十出头岁的汉惠帝驾崩,吕后哭嚎得很大声,但一滴眼泪也流不出。

朝廷笼罩在一股诡异的气氛中。

这时,张良的次子,张辟强年方十五,但已担任侍中。

小张悄悄的去找了丞相。

「太后只有皇上一个儿子,但如今却哭而不悲,您知道是为什么吗?」

丞相不解。

小张说:「太后不是悲伤,而是害怕……她所惧怕的,正是您等卿大夫。」

这边很是要注意一下。

汉惠帝即位时未成年,国家大事由吕后跟丞相主持。

但四年后,汉惠帝及冠,即使没有进行变法或势力整顿,惠帝四年到七年,朝廷里面肯定也出了一些什么变化。

基本上,曹参试图改变政策,以及曹参死后,改为左右丞相制……

这或许就是吕后势力跟惠帝觉醒的一次冲撞。

「太后心里有阴影,会干出什么事谁也不知道……如果大家想要相安无事,最好是拜吕氏宗族为禁军将。太后才会安心。」

小张的建议被采纳,吕后稳定了皇宫京城的局势后,立刻就振作起来,紧锣密鼓的交办皇帝交接事宜。

问题是,当时有两个丞相,小张到底是跟谁说的呢?

就史记表面逻辑来看,对象一定是陈平。

王陵本身是丰城大老性质,综观他的人生,在刘邦跟吕后两方中,其实相对持中。

陈平虽然靠着自己的智谋位极人臣,但在整个汉军里,他是没有派系的。

更重要的是接下来的发展。

吕太后进一步跟两个丞相提出:「新增吕氏王」的建议。

王陵以丰城元老相传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反对。

吕雉大汉王朝(大汉天威-吕后天下)(2)

但陈平却突然拉拢了周勃,一起说:「我们觉得可以。」

从这里可以推断,陈平组织了「顺吕后而生」派系。

而王陵完全没跟上。

小张未必能代表父亲张良。

但陈平精巧的程度,本就不下张良。

为什么他们不会想说趁这个时候,干脆把吕后推翻掉呢?

因为惠帝刘盈没有成年的儿子,甚至高祖刘邦也只有一个。

齐王刘肥。

奉鲁元公主为太后,早已立誓绝对服从继母吕后的刘肥。

刘肥本人比汉惠帝还早一年过世,长子刘襄也在吕后的同意下才顺利继承王位。

你能够拱刘襄出来反抗吕后吗?

不被反告一状大家满门抄斩就不错了。

所以,开完会出来,王陵就很生气的跟陈平周勃说:「你们干吗睁着眼睛说瞎话?当初刘邦说那些话你们不在场吗?你们死后有脸去见刘邦吗?」

陈平说: 「在朝廷上吵架,您比较厉害。但是安定国家,保全刘氏,您就不如我了。」

这就是对应王陵的人设:有点憨直。

当下王陵不知道该怎么接话,两个月后,吕太后提出要王陵转任少帝太傅。

史记说,这是为了削王陵相权的举动。

王陵也维持他一贯的人设:老子不干了可以吧?

看过三国的人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司马太傅何等高官重权,当太傅不好吗?

即使在吕后八年中,太傅也是吕氏或审食其这种心腹在当,跟丞相陈平一同处理大事。

王陵是在生气气个什么劲?

太傅后来有时为三公之一,但要知道,三公跟丞相副丞相的职务重叠。

在汉初同时有太傅跟丞相的这个时候,太傅能管的就是皇帝皇宫而已。

其实吕后真的还是很倚重王陵,但这个调度,就正合了陈平所言:「天下大事,您不如我。」

与其说王陵生气,或许他更是看明白了,自己在吕后的眼中,不如陈平。

官再高,权再重,比不上陈平一言。

不如归去。

王陵去后,陈平擢升为右相,左相则由审食其补上。

陈平是不是吕后的情人?一般没有人这么想的。

但千夫所指,大家都怀疑审食其跟吕后有「特殊性关系」。

审食其从在丰城就侍奉吕雉,更一起被抓到项羽军中。

这么忠心耿耿,放在后代根本是关羽那个等级嘛。

当上左丞相更是合情合理,有咩问题?

问题在于这个左丞相不管事,国家大事一应由陈平处理。

审食其的任务,变成了监管皇宫。

这本身是郎中令的工作。

更惨的是,审食其虽然不批公文,但陈平批了公文,上呈吕后之后,吕太后三番两次因为审食其的意见来做决策……

名义上比陈平矮半截,实际上却根本是陈平的主管。

审食其这种左看右看,都像是个太上皇帝的工作内容,很难不让人浮想联翩。

而在审食其的支持下,吕后也逐渐展开了分封诸吕的计画。

计画是循序渐进的。

由于刘邦的元老重臣,反对异姓封王,吕后就先下令追封死掉的异姓功臣为王。

她爸吕宣王不知道是不是这时候封的,这时候主要是追封吕泽为王。

有名而无实,吕泽的儿子继续当侯爵,神主牌上的封赏,丰城元老也不知道该不该反对。

看看大家没什么反应,隔年吕后加封郎中令无择为侯。

温馨提示,刘邦血誓中还有一条,是无功不封侯。

功是平天下之功,类似战功,不过按照刘邦的战争论,后勤跟谋主也是战功。

这种管皇宫的郎中令,有平天下之功吗?没有。

但是要说稳定后方,好像又有那么点功劳。

丰城元老的运算逻辑又混乱了。

正当大家应变不及时,鲁元公主过世了。

吕雉这个女人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亲生儿女都能被她当政治斗争工具。

吕太后下令,追谥为鲁元太后。

好……好像有那么点道理?

紧接着,吕太后又说,妈妈加封为太后了,儿子应该也要称王。

吕后八年第一个,活生生的异姓王:鲁王张偃诞生了。

等等等等,大家觉得鲁元太后可以,那是齐王刘肥奉的啊,干鲁元的老公张家屁事啊。

不等齐国来吵闹,吕太后左手一挥:刘肥的儿子,刘襄的弟弟刘章封朱虚侯,妻以吕氏宗女。

齐丞相为平定侯。少府为梧侯。

齐国突然人人有糖吃了。

一阵混乱中,吕后又偷偷奉送了吕种为沛侯,吕平为扶柳侯,张买为南宫侯。

这一套鲁元大封赏,买一送十,立刻在齐鲁之地凭空生出了一王六侯。

全部都是异姓,全部都跟天下之功无关。

就跟打笔战一样,吕后丢出了八大论点,有的合法合理,有的似是而非,有的顺水推舟。

吕雉大汉王朝(大汉天威-吕后天下)(3)

没有人找得到一个通论来反驳,但你要是辩驳其中一个不合法,另外七个全部连动。

好啦,吕后说,大家都别吵。

刘氏宗亲后代封王,明明就合法又合礼,你看我这不是来了吗?

吕后把惠帝后宫的皇子们,一个个找出来封王侯了。

刘强为淮阳王。

刘不疑为常山王。

刘山为襄城侯、刘朝为轵侯、刘武为壶关侯……

封这些小娃儿王侯,正是刘邦当年的玩法。

看起来是对刘氏好,实则收买大臣也。

这些新王侯所需要的行政官员,是肥缺中的肥缺。

不打仗的年代,这种肥缺可不是年年有的。

确认有足够的大臣们支持自己,吕后就要他们联名上书:吕泽已经封王,他的儿子也应该要称王。

太后批示:「好有道理啊,准奏。」

第一个吕氏王就此诞生。

吕氏侯爵更是流水般的一个接一个。

不过上面说了,吕后是连亲生儿女都能拿来当政治工具的人。

难道她还真的相信,姓吕姓张就忠诚无敌吗?

吕布三姓家奴……抱歉吕后不会知道。

总之,接下来六年,吕后就是不断的看谁忠心谁有异心,抽换着这些王侯。不管你姓啥名谁。

甚至包括皇帝。

唉,就连秦始皇、胡亥、项羽、刘邦这些大男人,都从来没有品尝过这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快感啊。

而且即便如此,史书上虽未记载高后八年的政绩政策,却也未有民不聊生、怨声载道的记述。

吕后的势力平衡技术,只怕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高明。

事实上,按史记来看,只要王侯擅权有罪逾越,管你什么身分什么来头,吕后都照办不误。

如此公平公正的「皇帝」,也是史上难得。

司马迁对于惠帝七年加高后八年的评价,更是相当的好:

「孝惠皇帝、高后之时,黎民得离战国之苦,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故惠帝垂拱,高后女主称制,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

对于一个家天下的王朝来说,吕后是一个祸乱宗室的恶毒妇人。

史记上明文记载死在吕后命令之下,或者有意杀之的。

一是人彘戚夫人。

二是戚夫人之子,赵王如意。毒死。

三是刘邦长子,刘肥,不过逃过一死。

四是前少帝(无名)。关到死。

五是赵王刘友,刘邦第六子。关到饿死。

六是赵王刘恢,刘邦第五子。自杀。

七是燕王刘建的儿子,刘建本身是刘邦第八子。

发现其中的巨大共同性了吗?基本上除了自己来说「我长大一定杀了你」的屁孩少帝,全都是针对刘邦的妻、子、孙。

专杀刘邦妻与子,还可以说吕后对刘邦恨到骨子里去。

其实以吕后玩弄继承礼法的程度,她绝对知道刘邦的兄弟也有继承权。

如果真的要断刘氏皇权,吕后的下手叫做「太轻」。

第二个可怕的地方就是,其中赵王的数量爆炸多。

其实吕后原本也要刘邦的第四子,后来的汉文帝刘恒去担任赵王。

但刘恒很显然领悟了什么,宁可继续留在第一线的代地。

大汉朝廷跟赵王室的恩恩怨怨,且待下回分解。

我想说的是,吕后对于刘(邦)直系算是挺狠。

但对于其他卿大夫之间的平衡,却掌握得很好。

即使匈奴来挑衅,吕后也能隐忍不与之敌。

所以虽然吕后残忍闻名,但大家也都同意司马迁的说法:「以执政领袖来说,吕后非常优秀。」

在操控人心跟舆论上,吕后也比刘邦更加高明。

她不会一意孤行。

也不会轻侮卿大夫。

她明白要做成一件事,首先需要这些人的支持。

再问一次开头的问题:「一个杀伐果决的人,适合当好皇帝吗?」

我想,这不是唯一的条件。

吕后临终之前,嘱咐吕产吕禄,首要带兵稳定皇宫。

并且遗命大赏诸侯王各千金,将相列侯郎吏按品秩受赏。

吕后过世,刘氏齐国决定发起叛乱。

当时大臣们也并不是一面倒说「支持刘家,吕氏乱贼」。

吕雉大汉王朝(大汉天威-吕后天下)(4)

陈平画像

始终,还是陈平谋画了一切,穿针引线,诛杀诸吕。

陈平曰:「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世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

阴谋论,阴谋论。

许许多多的阴谋论,都是台面底下的推测。

史上又有几人能像陈平,大剌剌的说:「老子就是满肚子阴谋,算计了一辈子得此善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