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一副对联巧妙地讽刺了清朝的两位大管家,上联说的正是合肥李鸿章。李鸿章(1823—1901),本名章铜,字渐甫、子黻[fú],号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安徽合肥人,清朝晚期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世人多称“李中堂”。

肥东包公镇王集村记忆(合肥淮河路李府管家及三河镇义恒粮仓)(1)

淮河路李府

肥东包公镇王集村记忆(合肥淮河路李府管家及三河镇义恒粮仓)(2)

李府庭院

肥东包公镇王集村记忆(合肥淮河路李府管家及三河镇义恒粮仓)(3)

古镇三河

肥东包公镇王集村记忆(合肥淮河路李府管家及三河镇义恒粮仓)(4)

三河老街

据说,李府粮仓遍及合肥周边,肥西三河镇、肥东磨店乡、居巢烔炀镇......

三河古镇位于巢湖西南,外环两岸、中峙三洲,三水贯其间,故曰三河。此地是鱼米之乡,水网发达、处处良田。

清朝光绪年间,三河商业文化的繁荣,被一批在近代史上功勋卓著的淮军将领推上了一个鼎盛时期,许多总督、大臣在此置办房产、钱庄,留有粮仓。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家族在三河镇建义恒粮仓,其遗址在镇古西街入口西侧。民国时期,蔡小斋是合肥李府(李鸿章家族宅院)总管家,张庚伯任总管账房。在兼管合肥四牌楼房产的同时,张庚伯还具体管理着环巢湖一带的李家大量田产,北至长丰双墩集、东至居巢烔炀镇、南至肥西三河镇。

张士俊,字庚伯,青年时在西北军阀孔华清的部队任职。孔华清是合肥人,清末民国人。他官至甘肃省督办御赐二品顶戴和总统右江各军,也是冯玉祥的拜把兄弟。孔华清部撤退到汉中时,吃了败战,部队交由吴新田收编。吴新田字芑荪,也是合肥人。他毕业于保定陆军速成学堂,在皖系军阀张敬尧部第七师任旅长、代理第七师师长,后转而投靠直系军阀。直系夺得中央政权后,命令冯玉祥入陕的同时,吴新田的第七师也奉命开往陕西汉中。

背靠大树好乘凉,张庚伯在乡贤孔华清、吴新田的部队里混得风生水起。1926年张庚伯在军队驻扎地——汉中府西乡县娶到如夫人,年方十九岁的徐毓英。1945年抗战胜利后,张庚伯解甲归田,将徐毓英带回合肥。家中妻子项氏因与新夫人斗气而自绝弃世。

肥东包公镇王集村记忆(合肥淮河路李府管家及三河镇义恒粮仓)(5)

李府管家张庚伯的家庭档案

张庚伯的姐姐是李府大管家蔡小斋的大儿媳,故张庚伯唤蔡小斋为亲家爷。于是他带上新夫人投靠了蔡小斋,并在李府任管事账房,具体分管李府义恒仓。合肥解放后土改,张庚伯潜逃上海,于1955年被捕入狱,随后因病释放,约在1960年于合肥病故。解放前,张、蔡两家均住在四牌楼淮河路李府老宅,而李府嫡系子孙远在北京、上海。李府房产拆迁后,住在李府的管家人员四散。张庚伯家被安置在西市区霍邱路上,张与徐毓英生育了四个女儿,张仁芳、张仁林、张仁华、张仁荃,张氏四姊妹均是合肥市的公职人员和医务工作者,应该都很优秀。而蔡小斋的如夫人高应珍,1970年代仍在十字街国营百货棉布商店工作;蔡小斋的长房孙子蔡继忠,60—70年代曾任合肥五中教师,早年退休,应该仍居住在合肥市。

义恒粮仓离北乡的三十头和双墩集等地60公里,沿巢湖环湖陆路到烔炀镇60公里,义恒仓的粮食从裕溪河口运到芜湖米市正好河运也是60公里,分明是以60公里为一个节点。粮仓总管统筹着大米生产、储备、运输、销售。在农业社会里,田、粮就是天下人的生存之基、财富之源。义恒粮仓是怎样精细化运作,从而使李府的财源滚滚而来?

这些问题恐怕只有蔡小斋、张庚伯的后人从先辈的口述历史中找寻一些记忆了。

肥东包公镇王集村记忆(合肥淮河路李府管家及三河镇义恒粮仓)(6)

李府义恒粮仓(下同)

肥东包公镇王集村记忆(合肥淮河路李府管家及三河镇义恒粮仓)(7)

肥东包公镇王集村记忆(合肥淮河路李府管家及三河镇义恒粮仓)(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