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南方有三大半岛,谓之曰巴尔干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半岛。(斯堪迪纳维亚在北方)

这三大半岛都处于山海夹缝之中,跟欧洲大陆多有隔阂,因此也多了不少故事。

巴尔干成了火药桶,亚平宁孕育了荣耀罗马,至于伊比利亚半岛,则引领了大航海时代。

一个成矛盾源泉,一个成文明源泉,一个成时代先驱,这三个半岛可谓非常有意思。

有意思了之后,真要追溯源流的话,巴尔干和伊比利亚这欧洲东西两个半岛,多有相似之处。

那就是基督教和伊斯兰文明的纷争前线。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1)

文明的纷争,争得到底是什么?

除了明面上的教义之争,信仰之争外,更多的则是领土、人口和财富之争,也因此,才有了两大文明长久交锋史后产生的不少悲剧。

这其中牺牲品,莫过于在文明争锋夹缝中的那些国家和民族。

巴尔干成为欧洲火药桶,就是源自于此,最后又因为宗教影响(东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裂成了无数片。

今日主题不是巴尔干,而不是伊比利亚半岛,就不多说了。

那么为何要说伊比利亚,因为哪里有两个顽强的国家,西班牙和葡萄牙。

他们居然在文明争锋中,被统治了700多年,还没有被同化力强大的伊斯兰教义征服,无疑可算奇迹。

是什么促成了奇迹发生?

请读者们随我一路看过去,看这一段从罗马帝国到中世纪的历史。

看看顽强的伊比利亚人是如何做到的!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2)

(罗马帝国)

一:罗马时代。

伊比利亚半岛上的人类活动由来已久。

今日留存在阿尔塔米拉石洞里的岩画就是这文明的痕迹。

岩画证明了早在距今11000-17000年前,伊比利亚半岛就进入了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频繁。

经历旧石器时代的漫长岁月后,伊比利亚半岛先后受到希腊人、科尔特人和迦太基人(腓尼基人)影响。

这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跟罗马帝国争斗三轮最后彻底失败的迦太基。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3)

(罗马和迦太基)

作为罗马的强劲对手,迦太基是一个海洋商业帝国。

富裕是他们的代名词,雇佣兵是他们的武力保障,名将汉尼拔则是一个让罗马胆寒的敌人。

但国家的实力强弱,在古典时代,除了面积、人口和财富之争外,也有制度之争。

相较于迦太基的贵族共和制,罗马人的古典共和制和公民权制,无疑是当时更先进,更能调动国力的制度。

这决定了迦太基虽然称雄一时,却也无力抵挡罗马源源不断地反击,。

因为罗马失败了不可怕,制度优势让它们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

可迦太基失败了一次就很可怕,因为奴隶不会跟国家共情,贵族则多有算计,一败涂地之后,往往就是土崩瓦解。

公元前206年,罗马人在伊利帕克战役中大胜迦太基,顺势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也让源自北非的迦太基失去了对伊比利亚半岛的控制权。

不久后爆发的第三次布匿战争让迦太基彻底成为过去时。

伊比利亚半岛就此成了罗马人的地盘,变成了帝国行省。

罗马意味着欧洲,被罗马文明覆盖和影响的区域,也都是今日欧洲覆盖的区域。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4)

(罗马军团兵)

为何会如此?则跟基督教有关

世界史上就没有永久强盛的帝国,罗马也不例外。

奴隶制经济的衰落,让罗马帝国陷入苦难的3世纪危机,后续接连的蛮族入侵,让罗马人焦头烂额,不得不分而治之。

一个看似统一的帝国,变得越来越分裂。

这状况,让不少帝王开始寻思如何逆转乾坤。于是,就有了君士坦丁一世在公元313年颁布的“米兰敕令”出炉,还有后续的罗马确定基督教为国教。

罗马帝国指望用承认基督教方式,让帝国获得信仰纽带,完成意识形态整合。这举措,也让伊比利亚民众接受了基督教。

可谋划是好的,却抵不过时代滚滚,也抵不过蛮族入侵。

罗马帝国依旧持续沉沦并迎来了“现状无法忍受,未来也许更加可怕”的总解体时期。

财源匮乏弄得兵源枯竭,兵源枯竭又让边防废除,然后匈人帝国还有上帝之鞭阿提拉来了。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5)

(阿提拉)

公元375年的匈人帝国西迁,让西欧迎来混乱时代,在匈人驱赶之下,日耳曼人纷纷涌入罗马帝国,跟随而来的其他族群也纷纷移民罗马。

风雨飘摇的罗马帝国指望虚与委蛇,用雇佣兵的方式安置日耳曼人,却抵不过他们的野心升腾和武力强悍。

接连的厄运之后。

公元410年,西哥特人洗劫了罗马城。

公元419年,西哥特人在帝国境内建立了第一个日耳曼王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西罗马帝国没了,日耳曼人开始了狂欢,其中的西哥特人,在公元5世纪末6世纪初将版图扩展到了西班牙北部和高卢南部,伊比利亚半岛成了他们的家园。

可西哥特人虽然建立了王国,但制度的落后性,让王国治理却一团糟,也让原本拥有健全体制,制度优势的欧洲,陷入了四分五裂的境地。

日耳曼人也在这混乱和无序中开始了罗马化的时代。

颠覆了罗马,又学习罗马,这就是后进文明面对先进文明的必然。

不过这过程却是漫长且混乱的。

这就让另一个文明有了可乘之机,它就是后来旋风般崛起的阿拉伯文明。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6)

(阿拉伯文明)

二:阿拉伯崛起。

在欧洲一片混乱时,阿拉伯半岛也发生了大事件。

公元570年麦加古莱氏族哈希姆家族中,有个男孩诞生了,他就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

穆罕默德是个可怜的娃,出生没多久父亲就去世,6岁时母亲病故,8岁时祖父也走了,无奈的他,只能跟随伯父艾布·塔利卜生活。

但生活的苦难没有让穆罕默德长歪。

为人诚实谦虚,办事公道,乐善好施的穆罕默德,收获了“艾敏”(即忠实可靠者)称号,并在25岁时开始了经商岁月,成了一个拥有社会声望且富有的人,这也为他的传教事业奠定了基础。

有了这基础,穆罕默德行动了!

公元610年的一个夜晚,40岁的他在希拉山洞潜修时,说安拉派遣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了旨意。这旨意之后,穆罕默德也成了安拉的使者,开始了他的传教时代。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7)

(穆罕穆德)

这就是伊斯兰教诞生的故事,一场洞中仙缘。

有了这仙缘就有了伊斯兰教和穆斯林。

伊斯兰是顺服安拉的意思,穆斯林则是顺服安拉意志的人的意思。

传教之后,穆罕默德社会威望节节高,成了阿拉伯世界的宗教领袖,也让部落林立的阿拉伯半岛有了整合的可能。

为何能整合?

除了他的努力,也跟教徒在他死后,以他言行和教诲编撰的《古兰经》有关。

《古兰经》是一本为信徒提供宗教戒律,为个人和公众明确社会法规和政治制度的典籍。

即是宗教书籍,又是政治书籍,这就让《古兰经》成了团结阿拉伯部落的利器。

因为书中的话语,宣传感染力十足不说,还条条框框都说透了,最大作用居然是整合整个阿拉伯世界。

这当然受到当权者的推崇啊,可以用宗教完成自己的诉求,他不香吗?

世俗的王权和宗教的权利融合,就有了阿拉伯帝国的哈里发制度出现。

集世俗和教权的二合一制度,就是哈里发制度的最简单诠释。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8)

(地位超脱的教皇)

其实罗马帝国为将基督教弄成国教,不也是这个目的吗?唯一可惜的是,罗马帝国的世俗和教权融不到一起去。

除了这之外,《古兰经》还有一个隐藏的功能,助力了阿拉伯帝国的崛起。

那就是语言教科书属性。

所有信徒都要熟读《古兰经》。

这发音一致,文字一致,不就是书同文,字同音吗?

威力如此大,成果当然非凡。

公元632年先知穆罕默德去世时,部落林立的阿拉伯半岛就基本完成了统一。

统一后的阿拉伯帝国,在《古兰经》所言的跟异教徒战斗,死后去天国的感召下,战力爆表,冲出阿拉伯半岛的他们,开始了开疆扩土的大时代,并在公元750年阿拉伯帝国第一轮扩展结束时,成就了一个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世界性帝国。

这被征服的区域,就有伊比利亚半岛。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9)

(伊比利亚半岛)

公元7世纪末8世纪初,阿拉伯人扩张到北非,此时的西哥特王国却处于混乱时代。

因为王位继承制没有采用世袭制而是贵族选举制,弄得王位争夺激烈,有三分之一的国王死于内斗,这状况哪里会好?

在这样混乱的状态之中,西哥特末代帝王罗德里克迎来了摩尔人的大军。

阿拉伯伍麦叶王朝驻北非埃米尔(总督)穆萨,在公元711年派遣1.2万摩尔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攻西哥特王国。

7月19日,西哥特王国2.5万人迎战阿拉伯军,却遭遇惨败,早就对国王统治不满的贵族也倒戈相向,加入了阿拉伯大军。

仅仅半年时间,西哥特王国灭亡,阿拉伯人将伊比利亚半岛纳入了版图。

若不是公元732年,铁锤查理在图尔战役抵挡了阿拉伯人的进攻,整个欧洲都要沦陷。

那么当时的欧洲又是啥情况?

答案是他们进入了教权时代和中世纪,也埋下了后来复兴的伏笔。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10)

(教权时代)

三:教权时代。

之前说过,日耳曼人的进攻,让西罗马帝国灭亡。

文明发展滞后的日耳曼人,在西欧大陆建立了无数的国家,啥法兰克啊,西哥特啊,汪达尔啊,都是代表王国。

但这群人却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罗马化,不罗马化等于混乱。

但罗马化是需要时间的,这时间差的存在,就让一个在欧洲根深蒂固的存在被凸显了出来:这就是教会。

混乱时代,也是需要次序和规则的啊。

抓住时间差的教会,依靠广泛的信众支持,凭巨大影响力,成了法律和规章制定者,承担起混乱时代,文明教化的责任。

教权也在这信众支持下,独立成了教权,教皇渐渐成了欧洲大陆最有权势的人物。

跟随教会的教化,还有教皇的指引,欧洲开始了一轮轮封建化进程。

但凡接受基督教成为国教,接受教会规则的国家,都成了教会的影响范围。

随着欧洲无数国家纷纷宣布信奉耶稣基督,教会的权威也就日益增加了!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11)

(教堂)

这其中西哥特王国在公元589年也选择了信耶稣,自那以后,伊比利亚半岛上的民众,都成了天主教信徒直到今日。

教皇还有宗教,成了维系欧洲的纽带,但教皇也是有私心的啊。

这私心就是让欧洲不能出现凌驾于教权之上的王权。

如何做咧?聪明的教皇选择了因势利导。

西罗马灭亡,奴隶制瓦解后,欧洲开始了封建化时代,这时代标签就是采邑制。

采邑制啥意思?我们可以理解为分封制。

采邑就是封地,是国王在战争胜利、臣子有功后,将土地分封给追随者和继承人的制度。

这追随者就成了被分封的贵族!

分封的贵族获得了土地,为了维系土地上的权利,又会开始新的分封,稳固领主和附庸的关系,这一层层分封,最后到了最下层,就是一个完整的分封体系的出现。

在这个体系中,国王居于最上层,拥有所有领土的名义统治权也有直辖领土。

分封的贵族效忠于国王,在自己的领地内拥有政治、经济、司法权和武装力量。

贵族分封的臣子也同样,双方的责权划分也特别明确。

国王有权利要求贵族效忠和提供服务,国王也有义务保证贵族的合法权利,形成了一种双向“准契约关系”。

这等于将完整的国家,分割成无数独立半独立政治实体,也成了欧洲独有的权利制衡关系。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12)

(欧洲分封体系)

那么教皇在这其中角色又如何?

答案是,教皇是规则的制定者,解释者,也是独立于封建国家之外,拥有教会土地和武装力量的政治势力。

更可怕的是,这力量还不以国别为限制,而以信众为依托。

这就是教皇在欧洲中世纪权利滔天根源。

封建国王看似身份崇高,其实治下一盘散沙,反而是教会的力量更集中且具体。(也有势力衰微的时候)

有了这集中且具体的权利,才有了教皇的强势,还有十字军的出现。

于是,欧洲中世纪风云来了,基督教世界的反击也来了。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13)

(宗教时代)

四:中世纪风云。

悲催的伊比利亚半岛,在被阿拉伯人统治之后,不是没有抵抗。

西哥特人的残余势力选择退守贫瘠荒凉的阿斯土里亚斯山区抵抗,这一抵抗就是700多年。

跟这群人的顽强比,其他伊比利亚民众,却在阿拉伯人的温和统治,还有不强迫改信宗教下成了顺民。这让伊比利亚半岛局势缓和了几百年,伊比利亚半岛也因为欧洲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融合,成了文化繁荣昌盛的区域。

可在如何温和的统治,也不会让伊比利亚人忘记从前,因为他们还是信耶稣啊!

不满依旧在升腾,并在阿拉伯帝国分裂后,在十字军东征后,迎来了风起云涌的时代。

公元1031年,阿拉伯伍麦叶王朝宣布废除哈里发制,末代哈里发希沙姆三世被罢黜。

帝国就此分裂成了23个小国,陷入内战之中,后续虽也曾短暂统一,却再也不复往日荣光。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14)

(十字军)

数十年后基督教世界也发生了大事。

公元1095年,教皇乌尔班二世用圣战演讲,让西欧无数国王热血沸腾,目标直指:穆斯林

这给了伊比利亚半岛,无数被统治的基督徒空前的信心。

他们在听闻教皇演讲后,也开始了狂热时代,并将这场圣战和光复运动联系起来。

于是,进攻伊斯兰的“十字军”圣战,成了伊比利亚基督教国家的共同目标。

处于伊比利亚北方的基督教王国纷纷开始推进收复国土运动,欧洲其他国家也响应教皇的号召,参加伊比利亚圣战,帮助恢复基督教影响力。

在无数欧洲人帮助下,公元1212年卡斯蒂利亚王国大军在托洛萨会战中击败了阿拉伯人,收获了决定性胜利,顺势收复了科尔多瓦、塞维利亚、赫雷斯和加的斯等城市。

这场胜利,让伊比利亚半岛唯一剩下的阿拉伯王国只有格拉纳达王国。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15)

(今日格林纳达)

眼见形势一片大好,胜利指日可待,惯性般的内斗开始了,这也让格拉纳达王国继续坚挺了几百年。

迟至1469年,事情才出现逆转。

那一年伊比利亚地界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卡斯蒂利亚王国和阿拉贡王国选择了联姻。

卡国公主伊莎贝尔嫁给了阿国王子费尔南图,婚后十多年两人先后成为国王,也顺势宣布合并,成立了统一的西班牙王国。

这两个国王夫妻,也有了一个别称“天主教双王”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16)

(天主教双王)

合并之后的西班牙王国顺势出击,并在1492年1月2日攻克格拉纳达王国首都。

伊比利亚地界最后的阿拉伯国家就此寿终正寝,持续700年的光复运动大功告成。

这是西班牙的复兴和诞生,说了西班牙不说葡萄牙也不敢,关于葡萄牙王国是如何诞生的?我也简述一二!

11世纪末,伊比利亚半岛的卡斯蒂利亚王国阿方索六世,收复了葡萄牙北部的葡萄卡莱地区,建立了葡萄牙州。

随后又将这块土地封给了自己的女婿勃艮第的亨利,这就是第一任葡萄牙伯爵。

1112年亨利去世后,他的儿子阿方索·恩里克斯有了独立的打算,就借助阿拉伯国家跟基督教国家战斗的机会,在1139年宣布独立,成立了葡萄牙王国。

这个王国独立后,一直不受卡斯蒂利亚王国承认,后来还是教皇出面,在1143年主持两国签署《萨莫拉条约》,才算确定了葡萄牙的独立地位。

弄完这一切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还好人做到底,承认了葡萄牙的世俗国家地位。

后续的葡萄牙王国也跟随基督教国家一起奋战,对抗阿拉伯人,也算是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这就是千年伊比利亚风云。

经历无尽磨难最后复兴的伊比利亚双雄,也在后续的时代,用大航海的勇气,引领了时代。

伊比利亚半岛的沧桑(伊比利亚半岛简史)(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