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健康·爱与医治】

作者:Bella

1 如果有人拉他一把

2004年4月16日对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来说,是一个无比黑暗的日子。这一天,韩裔学生赵承熙在校园开枪扫射,15分钟内打出100多发子弹,造成32人死亡,20多人受伤。随后,凶手开枪自杀。这是美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一起校园枪击案。

学校的广场上树立起32块纪念石,哀悼无辜遇难的生命。没过多久,这些石头旁边又出现了一块同样的纪念石,上面写着“2007年4月16日赵承熙。” 原来,这是该校一名大四学生凯特琳·乔森在凌晨时分添加的,纯属个人行为。凯特琳此举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很多人第一眼瞥见它时,都震惊得如同“黑夜里遇到的怪物”。有人说她“比凶手更加无情”,甚至对她进行了人身攻击。但与此同时,美国在线组织的问卷调查也显示,近20万人中,大约53%的人支持凯特琳的行为。

其实,拔高这第33块纪念石的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对受害者家属的伤害与对“宽容”误用。但是,在凯特琳所写的用来解释自己行为的公开信中不难发现,她并不是没有同理心地呼吁“饶恕”,而是给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看法:“我对他的亲友深表同情,毕竟一条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离去了,和其他32条生命一样,永远失去了他们的希望。”“我对这样一个冷漠的社会深表同情:它使它其中一员倍感疏离孤独,只有用这样的恐怖行为进行反抗。”

事发后,弗吉尼亚州派出调查小组对此事进行调查。调查报告显示,赵承熙曾谈自杀,但学校却忽略了他心理健康问题的诸多征兆。赵与学校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提前预约过一次,但咨询中心人员仅仅与他进行过一次预约前的会面,事后便没有再会面。那次会面记录已经丢失,学校及当地官员也没有把赵承熙的自杀言论及可能的心理健康问题告诉他父母。

这样看来,凯特琳的话确有价值:凶手的做法的确凶残暴虐,任何理由都不能将他“洗白”。但如果此前有人曾关心过他,事情会不会不一样?

都曾发出过痛苦的信号英语(都曾发出过痛苦的信号)(1)

2 徘徊在自杀边缘的人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40秒就有一人死于自杀,自杀是15-29岁年轻人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也许有人会说:“自杀的人太不负责任了,根本不考虑别人。我以前也想过自杀,但想到我的父母孩子,还是没有那么做。”但其实,有自杀的念头和一心求死是不一样的。一心求死的人不是不知道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不是不知道别人会难过,而是被巨大的痛苦和绝望淹没:你想,一个快要溺水的人,他哪里有办法去考虑自己下一步怎么办?即使知道岸上的人很着急,他也没有办法让自己走出去——哪一个能想到活路、看到希望的人会用死的方式来摆脱活着的极端痛苦呢?

这就又会有一个问题:既然自杀者那么坚定地求死,旁人的干涉还有什么用呢?其实,即使是最严重的心理疾病患者,大部分时间也是生与死的想法间徘徊不定。统计表明,一半以上的自杀者都曾在自杀前的6个月内寻求过帮助或者表达过内心的绝望。这种方式有时会很隐晦,比如谈论自杀和死亡,表达自己特别难过,表现出自我厌恶与憎恨,在巨大的痛苦面前反而非常平静……这些表现很多时候会被人误解、忽略,甚至会招来讽刺和嘲笑。当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出现时,就会在极端的压抑下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其实,自杀的想法可能会持续很久,但做出自杀这个举动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就是想死,而是因为坚持不下去了,不想再那么痛苦地活着。这个时候外界的干预还是很有效的,即便意识不到前面提到的“隐晦表达”,但只要是足够重视,愿意倾听(而不是指教),试着去理解感受,都会给绝望的人带来安慰。很多时候自杀的那个瞬间需要的不是“专业”,而是有人真诚地来就近这颗承载了太多伤痛的心。

旧金山金门大桥的巡警凯文·布里格斯曾经做过一场TED演讲。金门大桥是全世界自杀事件最多的地点之一。在凯文的巡警生涯里,他曾经救下过 200 多人。在演讲里,他讲了这么一件事:2005年 3 月 11 日, 凯文接到消息,说桥上有个人可能想自杀。他骑着摩托车赶到现场,看到了这个叫凯文·贝希亚的年轻人。在之后的一个半小时里,他就在那里听这个与自己同名的年轻人讲述他的抑郁和绝望。讲完之后,年轻的凯文还是决定活下去。

后来,老凯文问他:“什么让你回来, 并且再给希望和生命一次机会?”

年轻凯文只回答了一句话:“你听了。”(You listened.)

这位救人无数的巡警还说了一句话:“只要你在那里, 你可能就是他们所需的那个转折点。

什么是“你在那里”?就是走进他们的世界,感受他们的感受。没有人能完全与另一个人“感同身受”,但痛苦中的人需要的不是自以为是的“我理解你”“我明白你的想法”,更不是自上而下地伸手拉扯,而是有人跳进自己所在的坑里,诚实又真心地告诉他:“我听到了你的痛苦,我虽然不能像你一样感受得到,但我知道,这种痛苦太令人无法忍受了。”

都曾发出过痛苦的信号英语(都曾发出过痛苦的信号)(2)

3 爱是活下去的理由

很多人不敢与想要自杀的人交谈,怕适得其反。但其实,在最绝望的时候架起沟通的桥梁才能让对方的痛苦有地释放。问题的关键是,要沟通些什么,该怎样沟通。

首先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的关心,不要“官方问候”,而要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最近看你状态好像不太好,发生什么事了吗?”“最近总感觉你很不开心,我很担心你。”有的人可能会用沉默、敷衍、甚至冷言冷语回应,但我们一定要多一些耐心,因为对方不是故意攻击你,他/她只是病了,只是太痛苦了,没法像以前一样去表达自己。

然后是倾听。倾听的目的不是光让对方“发泄”(不然他/她只需要对着空气说话就好了)。认真的倾听是一种回应,即:我在了解你的痛苦,感受你的世界,我试着站在你的位置陪你一同度过最困难的时光。所以,倾听的时候可以问一些问题,让对方补充说明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例如:“你有这个想法多久了?”“这种情况让你感觉特别孤独,像是被抛弃了一样是吗?”最重要的一点是,一定不要跟对方争论或者讲道理。像是“你为自己的父母想了吗?”“生命是多么宝贵啊!”其实可以这样想,这些道理大家都知道,一个人想要自杀之前,肯定想过这些问题。但诚如前文所说,他/她已被痛苦绝望淹没,自救尚不可能,实在没有能力再去按照这些道理生活。换句话说,如果这些道理可以挽回他/她,他/她早就能通过自我调节自救了。我们不可能在短短的几个小时里完全了解对方,更不可能强大到能解决一个让对方痛苦致死的问题。所以,你的解决方案可能并没有用,反而可能令其感到:我的痛苦所有人都不会理解,我只能用自杀证明自己的观点。

因此,一定不要忽略“求助”。你需要专业的心理建议(比如询问心理咨询师、阅读专业书籍),并且在情况紧急联系警方。所以,一定不要轻易承诺对方保密(如果你承诺了却没有做到,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任就会消失)。可以友好又坦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理解你的痛苦,但我真的很心疼、很担心你,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办。也许你的观点只是一个视角,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会有不同的答案。我想我们需要一些专业的帮助,去听听真正专业的人的建议。

其实,再好的建议都是一次危险中的急救,被急救的人已经承担了很多痛苦。真正能减少自杀的还要防患于未然,让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就能得到爱的滋养。痛苦的大小其实是相对的,对于一个被抛弃的人来说,连续的阴雨可能都会让其感到不快;但对一个有紧密联系、被深爱也愿意付出爱的人而言,回忆最艰难的岁月反而能感受到温暖。爱是我们活下去的理由。

更高级的爱是让自己、让所爱的人明白生命的意义:我为什么活着?我付出努力究竟是为了什么?看到人生更大的局面能帮助人超越当下的痛苦,如果人知道自己在打一场必胜的仗,如果人可以清楚地看见远处的天堂,就不会只盯着绝望,而是努力向前。面对绝望痛苦,越是盯着它们就越会沉陷其中,最好的办法就是往前走。静思、阅读、与人讨论,只要寻找,就一定能找见生命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