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分享官#生出男孩或女孩的比例真的是1:1吗?

男孩女孩自然出生率(男女孩出生率竟天生就不一样)(1)

无论是人类还是其它有2种性别的地球生物,稳定在“绝对的1:1”的出生性别比是不可能的。

“探寻影响人类性别比例的自然因素”是科学研究的活跃领域,最近几十年里在各种期刊上已发表了1000多篇文章,数据涵盖五大洲的现代国家和历史记载的大量出生记录·死亡记录,其中一些统计了某些国家一百多年里的年度性别比数据。研究结果显示,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代和地区,活着出生的人类男婴数量多于人类女婴,平均比例约1.05:1,在1.03:1到1.07:1的范围内波动均可视为正常[1],在最近100多年里各个地区的最大波动范围是0.94:1到1.15:1。

在男女之外,根据世界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当地医学的认定标准,新生儿里0.018%至1.7%是间性人,其中一部分真正具有两种性别的生殖系统。

现在知道的对人类出生性别比造成影响的可变因素包括父母的激素水平、父母的年龄[2]、环境温度等外界压力[3]、一些环境污染物、特定药物、产前性别检查加人工流产。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一些人口较多的地方的出生性别比达到了1.08:1,略微影响了全人类的性别比例,但效果不大,这是因为非洲南部一些国家在过去几十年里的出生性别比低于1:1,他们的人口也挺多的。

人类用科学技术影响出生性别比的历史还很短,在产前杀死女婴的现象是存在的,但其数量不能为一切问题负责——实际上这造成的影响可能还不如全球变暖来得大。从1865年到2003年的人口统计显示,平均气温每上升1摄氏度,寒带男性出生率就会上升0.06%(可以看上面链接过一次的参考文献2)。

从有文字记载时起,人们就记录了人类社会上存在的杀婴行为——杀男婴和杀女婴的都有,杀女婴的往往多一些。靠这种手段给性别比造成影响的门槛比人工流产低得多,但仍然不能左右总体的流向。

地球上现在存活着的所有年龄的男性和女性的比例约为1.01:1,比自然状态的出生性别比更接近1:1。这和男性的预期寿命短于女性有关:

以下是另一种统计方式的2020年7月1日全球人口估计数据,来自CIA。

可以看出男性从25岁开始以显著比例较女性更早地死亡。


传统上对人类1:1出生性别比的假设只是建立在沙子上的楼阁,其前提是:

现有的科学证据与上述假设和结论背道而驰。

不限于人类,雌雄比例在“有且只有两种性别、二者的寿命和体型相近、出生后不能改变性别、性别比例长期保持稳定”的动物里才会接近1:1。性别比例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下表现出的性别比例称为安定性别比例,在许多物种中可以接近1:1,但反例也是众多的;而且性别比例总是在波动,不会保持在精确的1:1。

1:1的安定性别比,其实是建立在双亲对其不同性别的后代投入相等资源的基础上。威廉·唐纳·汉弥尔顿在1967年给出如下的简化解释:

这属于进化稳定策略的一种。如果双亲对不同性别后代投入的资源不一样多,则性别比自然偏离1:1。

在性染色体之外,地球生物还有许多性别决定方式,包括而不限于环境决定型(根据孵化过程中的环境温度等外界因素来决定身体构造)、根据激素水平在出生前或出生后改变身体构造(无需改变染色体)、常染色体决定性别等等,可以看一看鱼类[5]、软体动物 评论里的爬行类[6]的情况,感受一下。

还有许多地球生物根本就没有性别抑或有大量雌雄同体的个体,乃至整个种群全部是雌雄同体——讽刺的是,全雌雄同体的生物可以做到“出生的非畸形个体之中雌雄生殖系统的数量相同”之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