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关注】中华鬼谷子智囊团头条号,私信回复“鬼谷秘籍”,赠送您道藏鬼谷子智慧内参秘籍。

王阳明六条人生智慧(王阳明教你一句处世口诀)(1)

人生修行,放下一切,便是对的吗?

湛若水在王阳明的墓志铭上写了这么一句话“溺于佛氏之习”。是的,王阳明曾经一度修行过佛学,可他为什么最终成为了一代儒学宗师,未能终传承佛学禅宗的衣钵呢?

王阳明对禅学的修为颇高,他本已经遁入山林,希冀能静心修行。可问题出现了,他心里始终放不下自己的亲人:老迈的祖母身体还好吗?仕途不顺的父亲还在忍气吞声吗?

“难道禅修,就要我放弃对亲人的爱吗?可这份爱从小就有的,如何能割舍?”

于是,王阳明换了行装,回家了。

王阳明之所以最终“皈依”儒家,是因为他对亲人的割舍不下,无法静心出家。否则这世上恐怕就少了个儒者,多了个禅师。

亲情,真的能割舍吗?为了修行,真的要来个断舍离吗?王阳明觉得不行,不仅是自己做不到,其他人也做不到。

有一次,他在杭州遇到个修行颇深的禅师,那禅师已经闭关修行足足三年了,从不曾开口说过话。

王阳明走到那禅师跟前,见那禅师正打坐闭目修行。于是王阳明突然高声喝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

这是禅宗一贯用的“棒喝”。那禅师一听便知来人是同道,破例与王阳明攀谈起来。

王阳明问:你有家吗?

禅师点点头。

王阳明有问:你有母亲吗?

禅师答道:有一老母亲。

王阳明问:你想你母亲吗?

禅师答道:何曾不想?

言罢,禅师明白了,自己对亲人还是割舍不下。第二天,便收拾了衣服还俗回家侍奉亲人了。

王阳明六条人生智慧(王阳明教你一句处世口诀)(2)

人生修行,放下执念本是对的。可亲情岂是执念?又如何能割舍呢?至少王阳明是割舍不下的,就如他说“此念生于孩提。此念可去,是断灭种性矣。”

有人会辩驳说,放下不是放弃。王阳明认为这是狡辩,如他所言:“佛怕父子累,却逃了父子;怕君臣累,却逃了君臣;怕夫妇累,却逃了夫妇:都是为个君臣、父子、夫妇著了相,便须逃避。”

人生修行,何必要逃?

所以王阳明认为,佛家看似“不著相”,实则“著相”。佛家认为君臣、父子、夫妇等人伦是对人造成负累的“相”,讲究人伦是“著相”。为了不“著相”,他们选择了脱离人伦,来个彻彻底底的断舍离。

可亲情、爱情、友情,本就不是相。

所以对亲人的爱,真的是人生修行的羁绊吗?

道德人伦不是相,是天道。

王阳明六条人生智慧(王阳明教你一句处世口诀)(3)

关于修行,人们总希望能够远离俗世,给心灵来一场彻底的涤净。人们总觉得心静才是修行的根本目的。

总期盼来个彻彻底底、干干净净的断舍离,放下一切。

王阳明不觉得。他从来提倡“修静”不如“修定”,讲究的是一个不动心,仁义孝悌本在我心中,不参杂任何私欲。人在俗世亦可修行,孝顺父母是修行,努力工作是修行,照顾家庭也是修行。

人在事上磨,在俗世中磨炼,也是一种修行。

就如王阳明说的:若人真肯在良知上用功,时时精明,不蔽于欲,自能临事不动。意思是说,一个人如果真的想修成“不动心”的境界,就是要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生活、工作、家庭中磨练,在俗世中修行致良知的功夫。一旦做到这一点,临到有紧急情况,自然能够“不动心”。

天理良知是人的本性,岂能断舍离?

人生不是放下,人生是担当。修行不是断舍离,修行是致良知。

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心定,则万事皆定。

本文由中华鬼谷子智囊团原创,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