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ker 经典(是否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丑)(1)

以下是忘却鱼鳞同名抖音号、西瓜视频等内容整理之文字版

-------------------

大家都以为除了希斯莱杰能把小丑演活,不会再有第二个人能做到,但没想到前两年上映的Joker却颠覆了大众的认知,把dc里漫画人物硬生生拍成鞭打现实叩问人心深刻的艺术电影,你真的看懂了吗?

joker 经典(是否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丑)(2)

我们有好几个群,群里常常讨论价值观和定义,什么这样算不算渣男,那样算不算渣女,真诚和虚伪,善恶美丑人性扭曲都是如何如何,有时候那些例子连我都看的瞠目结舌。

但是在我的心里,人心的明暗交界线是常常飘移的,心境常常会变,随着环境挤压起起伏伏,是一套自我保护和自洽的体系。

强如科学界明灯的达尔文也一生都活在道德困境里,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群友的点菜,横扫威尼斯,多伦多,金棕榈电影节大奖的《小丑》一部描述人格分裂的顶级杰作,我会分两期来讲它,上集讲电影,下集讲成年人的虚伪,你一定会喜欢。

01

分裂的亚瑟,最终成为蝙蝠侠的宿敌

聊这部电影之前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这部电影的导演托德·菲利普斯,因为里面很多的镜头语言和灯光色彩都是这部电影能够大获成功的点睛之笔。

导演托德是一名悬疑喜剧大师,他的那个《宿醉》系列是我超喜欢的作品,《宿醉》系列场景和镜头设置精妙切换流畅,所以《小丑》能够在画面上达到那么高的水准也就不奇怪了。

joker 经典(是否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丑)(3)

其实“小丑”这个角色最早出现在《蝙蝠侠》中,也就是希斯莱杰扮演的一个“扑克牌”式造型的反派,但这次《小丑》这部电影反而把小丑更加人性化了,没有什么超能力,就是一个普通的市井小民。

电影讲述的是由杰昆饰演的亚瑟梦想成为一名喜剧演员,但奈何只能靠卖艺赚取微薄的收入,还带着一位年迈的老母亲,并且他患有狂笑症,任何场合都会控制不住地大笑,而他的每一次大笑,都是大事来临的征兆,也是他内心“小丑”的觉醒。

内心的小丑,是他的隐藏人格,一步步逆袭反杀,从干掉三个混混、接着发现自己是领养子然后到干掉自己的妈,现实一次次的打击让他对这个世界的美好一点点泯灭,内心的第二人格也一步步被仇恨滋养,最终杀死了善良的亚瑟人格,而成为一个恣意妄为的恶魔,成为蝙蝠侠的宿敌。

joker 经典(是否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丑)(4)

电影用了很多手法来表现,下面我简单带你拆解一下。

02

人格的自我保护,也是向死而生

影片在描述亚瑟生活的哥谭市时,画面采用的是蓝色调,沉闷,阴郁,同时影射出亚瑟内心的情感,善良又软弱的亚瑟,是一个社交人格,一直被压抑,一直在受伤。

对比最强烈的是,亚瑟每天爬上那条阴沉的楼梯回家,跟后面“小丑”完全觉醒时楼梯的整个色彩差别,从阴沉暗黑到阳光明媚,是截然不同的心境。

joker 经典(是否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丑)(5)

如果说以前是为了生存而卖笑,那“小丑”觉醒后的笑,是他真诚的笑,也从侧面说明了,亚瑟已经接受了“小丑”存活于世的价值观,跟他达到了完美的契合。

而这部影片的争议一直很大,因为它传递的价值观非常模糊,亚瑟在剧中的一句话:“什么好笑什么不好笑,都是你们来定义”这部剧到底是一个小人物反抗不公的正能量,还是亚瑟彻底拥抱自己阴暗面的负能量,又或者是其他看法。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小丑”和亚瑟是同一个人,他们也根本没有互换身体,只是亚瑟认同了“小丑”的价值观,他选择了跟自己和解,他在自我拯救,如果亚瑟没有接受“小丑”,他可能会在无尽的绝望中了结自己的生命,接纳小丑后的他第一次发自内心的大笑,或许从某个角度来讲,他已经实现了自我拯救,这也可以看做是为《蝙蝠侠》中“无信仰”的小丑埋下的一支伏笔。

我们上期说的侧枝盲端也是这个意思,你压抑什么,什么就获得了动力,人人向死而生,我们在群里分享的toc视频里有一个观点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叫:解放思想或者解放自我,首先得有思想,否则解放的,就全都是欲望。

03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小丑,人人活着都像个笑话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小丑”,它是我们的阴影人格部分,如果太执着于一定要去达到某些根本不现实的事,我们会很累,我们身边的人或者是受到我们的情绪影响,也同样很累,但又无法放弃,最终陷入了与自己抗争的恶性循环,如果不能在幻想和现实之间架起一个可行性的桥梁,那这种幻想是有害的。

幻想中的自己是配角,现实中的自己才是主角,乌托邦的世界也根本不存在。

电影的最后也印证了这一点,隐藏剧情都在最后一幕,告诉观众,电影是假的,亚瑟是臆想,小丑的世界里只有癫狂。

就是下面这个画面,亚瑟身在一家心理诊所,墙上的时钟从片头第一次出现在诊所到最后几乎都没有变动过,之前的一切只是他的幻想,他最终回到了现实。

joker 经典(是否人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小丑)(6)

当清醒的脑子被一种叫做欲望的肥油灌满以后,你所做的一切,也只不过是哗众取宠,最后才明白那个小丑原来是自己。

过度幻想的背后,是对自己情绪的放纵,与其在脱离现实轨道之前,不如让幻想呆在它该呆的地方,在现实做自己该做的事。就像亚瑟最后发现了自己,或者说是小丑找到了亚瑟,亚瑟不再需要那些外界的评价,不再需要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他要的就是做一个真正的自己。

那么问题来了,在纷繁复杂的现实里,环境的挤压中,做自己,真的存在吗?善良或真诚的人就应该被善待吗?如果是,为什么那么多伪善的人笑到最后,成年人世界里,人和人交往的底层逻辑是什么?

你压抑的,飘移的那一面,又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形成侧枝,最后喷出剧烈的暗涌呢?这个跟我们很久以前在群里分享过的哲学家笛卡尔著名的二元认知论有关,在下期我们稍微聊一下,下期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