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否有原型?影响比较大的说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鲁迅提出的,他说孙悟空是由唐传奇《古岳渎经》中的淮涡水神无支祁转化而来的。无支祁本是尧、舜、禹时代一个威力无比的水怪,出生在河南跟湖北交界处的桐柏山,是个天生神猴,娶了龙王的女儿,生了三个儿子。无支祁在淮河中建有龙宫,势力波及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

孙悟空为什么有七十二个变化(孙悟空是从哪里来的)(1)

民间传说中,他是妖仙精怪,经常为患江淮、祸害百姓。那时全世界都在发大水,大禹负责治水,这水从哪儿来呢?肯定和无支祁有关,他要借此显示自己的威力。大禹被惹恼了,招呼很多朋友,打败了无支祁,并且把他囚禁在淮河下游的龟山之下。

元末明初的戏曲家杨讷写过一本杂剧叫《西游记》,孙悟空出场时曾说了这么一句话:“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祗(通“无支祁”)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巧的是,吴承恩在明朝中后期在桐柏山那儿的新野县做过官,其间,他多次到桐柏山旅游,参观过的景点有花果山、水帘洞、通天河,后来都用在了小说里。所以是先有无支祁的故事,后有孙悟空的形象,元杂剧中的孙悟空肯定是受无支祁的影响。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就是无支祁的化身了。

但胡适写过一本《西游记考证》,说孙悟空的形象是由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猴子国的大将哈奴曼演化而来的。

孙悟空为什么有七十二个变化(孙悟空是从哪里来的)(2)

除了这两种非常流行的观点,季羡林还提出“混血说”,“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一时之间,这种说法影响很大。

那么历史上有没有一个类似于孙悟空的人呢?有,并且有两个。

第一个叫释悟空,俗名车奉朝。公元751年,时任左卫泾州四门府别将的车奉朝奉旨跟随大唐使团护送罽宾国使者返回西域。两年后,唐使团返回途经犍陀罗时,车奉朝因患重病,不能如期随团返回中原,便留下来养病。估计是病情比较严重,车奉朝发愿说:“只要我的病能好,我就出家为僧。”结果他的病真好了。病好后,车奉朝果然兑现诺言,拜了当地的一个大师,这个大师叫三藏法师舍利越魔,给车奉朝赐法号法界。

此后,法界随舍利越魔学习梵语,并随其游历罽宾、天竺等国访师问道,研学佛法。公元789年,法界征得师父同意后,带了一枚舍利佛身和很多经书回到长安,在长安城通化门外的章敬寺修行。唐德宗对车奉朝求来佛牙的行为大为赞赏,并为他赐法名悟空,后人就将他带回来的佛牙叫“悟空佛牙”。

孙悟空为什么有七十二个变化(孙悟空是从哪里来的)(3)

第二个是《三藏法师传》中陪玄奘西行、唐玄奘最困难时收留的一个胡人弟子—石磐陀,石磐陀在玄奘的回忆录中是有记载的。而且孙悟空和石磐陀很像:第一,都是带路的;第二,解决问题差不多都是一个套路;第三,师徒之间的微妙关系很像;第四,石磐陀是胡僧,“胡僧”与“猢狲”在发音上很相近,所以很早就有“唐僧取经,胡僧帮忙”的传说,人们是不是误听成了“唐僧取经,猢狲帮忙”也未可知。

孙悟空的原型到底是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佚 名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