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文学特色(高尔基创作研究前言)(1)

文/马家骏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的但丁!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的艺术权威,是无产阶级艺术最杰出的代表!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奠基人! 高尔基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开创者!

高尔基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豪!

高尔基是苏联文学的导师和鼻祖!

高尔基是中国人民伟大的朋友、同志,是对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影响最大的革命作家!

……

可以说,对高尔基的种种赞誉,都不过分。在外国作家中,高尔基确实是中国人民最敬仰的作家之一。他的革命道路、创作生涯和他一系列优秀作品如《海燕之歌》、《在底层》、《母亲》、“自传三部曲”……对中国几代人走上革命之路、走上革命文学之路,产生过巨大的指导作用。在“左联”时代、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代,追求进步的青年,冒着种种危险,阅读高尔基;革命的文艺工作者从高尔基的作品中学习界想、学习生活经验、学习艺术,借鉴高尔基的成就创作出中国的革命文学作品。新中国成立后,高尔基在五十年代青年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他的言论和文艺论著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著一样被引用,被学习。高尔基是生活导师、文学楷模。高尔基的作品是青年的共产主义教科书,是案头必备和竞相阅读的杰作,是文学爱好者与习作者的指南。

说到高尔基,不能不提到那些为了高尔基在中国的传播,为了给中国人民介绍高尔基而付出心血与劳动的作家、翻译家和学者。鲁迅、瞿秋白、茅盾、巴金、冯雪峰、萧三、阿英、夏衍、曹靖华、林陵、楼适夷、戈宝权以及许多的老前辈(恕我不能一一列举名字),用他们的译文或评介,使高尔基和中国人民连接在一起,使中国青年得以阅读高尔基、熟悉高尔基、学习高尔基。象高尔基一样对待生活、对待革命、对待学习、对待自己的境遇和波折、对待周围的人们,对待文化与文学艺术。

然而,高尔基这座崇高的丰碑,在那个“十年”中却被否定、被“倒过来看”;介绍过高尔基的老前辈们被打倒,被歪曲。人们不再敢谈论和纪念高尔基,一代新长大的青年竟然有许多人不知道高尔基为何许人也。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阳光普照外国文学园地之际,也是高尔基得到再次被广泛介绍和传播之时。进入新时期以来,新的“高尔基文集”陆续编辑出版了,高尔基的其它著作一部接一部的重新印刷、发行。研究高尔基的论文、著作也出现了不少。1981年在高尔基逝世45周年之际,大连和西安先后召开了纪念高尔基和研究高尔基的学术会议。中国的“高尔基学”呈现出一派大好景象。

然而, 也不能不看到在中国“高尔基学”中,还存在许多待补充提高之处。大致说来是:翻译得多,研究得少,研究工作中,一般普及介绍比系统研究作得多;研究高尔基的生平传记的文字比深入评析高尔基作品的多;研究高尔基作品的文章,谈思想性政治性的又多于谈其艺术成就、艺术技巧的。至今,还没有一部较全面系统的具体分析一部部高尔基作品的研究专著,来帮助青年阅读和学习高尔基的作品,帮助文学工作者从高尔基的创作道路和具体作品中学习创作、学习艺术。这样的一部著作,不是个别人短期间可以完成的,这需要对一部部的高尔基作品进行细致具体的研究,进而从其形象塑造、艺术构思、创作方法与风格等方面去概括其特色与规律。在此之前,由许多同志共同来写出一部初步研究的书籍,向文学青年普及高尔基,提高他们的阅读与鉴赏的能力,给从事写作的同志提供一点在借鉴高尔基的艺术成就上的建议,是刻不容缓的事

正是鉴于上述情况,早在1980年5月于杭州西子湖畔召开的一次外国文学学术讨论会期间,从事苏联文学研究与教学的一些学者、教授,大家商量协作写一部《高尔基创作研究》,并推我来任此书的主编。于是,与会者分得了任务,又邀请未到会的同志参加协作。经过一年多的写作,完成了初稿。1981年,高尔基逝世45周年之际,在西安召开了高尔基学术讨论会议,从全国二十多省市聚来了四、五十位同行专家,在陕西师范大学和陕西人民出版社支持和赞助下,这个会议坚持原则,畅所欲言,开得生动活泼,对书稿的初稿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又经过了一年多,补充稿、修改稿,陆续寄到了我的手中。我自知学力浅薄,又不敢辜负众望。特别想为高尔基研究和为文学青年的提高,做一点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出一点力,于是斗胆拿超笔来当编辑。其实,我不过是对一些文章做了一点技术性的统一工作或补改增删工作,大致通了一番。拜读了诸位同志的研究成果而已。我自己写的几篇也依同行的意见做了修改一并向读者献丑。

高尔基一生的活动和成就,是浩瀚的海洋,对高尔基的研究,可以从许多方面入手,研究他的生活、斗争,研究他的社会思想、哲学思想、美学思想等等,研究他在各种政治和社会问题上的见解,研究他与各国、各时代的各种人物的关系,研究他在全世界各国的传播,研究他对其他作家创作的影响。当然,重要的是研究他的创作和具体的作品。综合地研究高尔基全部创作中的某个问题、某类形象与某种艺术形式、某种技巧方法、某类题材内容等等的发展、关联、共同性是必要的;但是,除了研究文学与它之外的范畴的关系、研究文学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的宏观课题之外,而最基本的文学研究,还是具体地剖析作为文学最小单位的作品本身,深入到作品内部去剖析它的形象、结构、形式、风格、语言技巧,做文学的微观研究更是重要的。它对于指导青年阅读和文学创作来说更实惠更贴切更急需。因此,本书就基本限定在具体作品研究这个范围之内。不过为给研究者提供一点资料。也附录了一些与作品研究只有间接关系的材料。

这本《高尔基创作研究》之得以成功,是与陕西人民出版社和陕西师范大学的支持分不开的。我代表全体撰稿同志向有关领导与编辑表示致谢,向一切关怀此书、协助此书工作的同志表示致谢。

这本《高尔基创作研究》同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托尔斯泰论集》、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普希金创作评论集》、《雨果创作评论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莎士比亚研究论文集》诸书,都是姊妹篇。那些书的一些作者也是这本书的作者。当然,已出版的诸论集,编辑得非常好,在外国文学研究领域做了开拓性的工作,本书只是步其后尘,力求作出自已新的贡献而已。究竟能否如愿以偿,还要靠时间和群众来检验,也希望专家们指教了。如果它能对广大的文学爱好者、广大的文科师生起一点帮助的作用,能受到外国文学的专家们注意,能够在外国文学研究中增添一点内容,就算实现了最初的计划。

1984年7月于陕西师范大学

(注:本文作者已经授权本头条)

(马家骏 河北清苑人,1929年10月5日生,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中国外国文学学会原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原理事、陕西省高等学校戏曲研究会原会长、陕西诗词学会原顾问、陕西省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原常务理事、陕西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个人、陕西省教书育人先进教师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独著有《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美学史的新阶段》、《诗歌探艺》、《世界文学探究》等12种;与女儿马晓翙二人合著《世界文学真髓》、《西洋戏剧史》等4种;主编有《世界文学史》(3卷)、《高尔基创作研究》等9种;编辑有《欧美现代派文学30讲》等4种;参编合著有《马列文论百题》、《文化学研究方法》、《东方文学50讲》、《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等40多种。

名列《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华诗人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大辞典》、剑桥《国际传记辞典》(英文第27版)、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国外俄罗斯学专家名录》(俄文版)、《陕西百年文艺经典》等40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