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打一棒子再给个甜枣"赏赐能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动力,所以在我国古代官员赏赐制度历来被各朝统治者所重视,是古代皇帝加强统治和管理文武百官的手段,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明代勋官和爵位?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明代勋官和爵位(明代文官赏赐制度)

明代勋官和爵位

引言:

老话说:"打一棒子再给个甜枣"赏赐能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动力,所以在我国古代官员赏赐制度历来被各朝统治者所重视,是古代皇帝加强统治和管理文武百官的手段。

我们看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某某大臣完成了什么任务,皇帝龙颜大悦,着官升四品,赏黄金百两,丝绸十匹……"然后几个小太监端着盘子就上来给大臣奖赏了,先不说百两黄金一个人端不端的动,在古代赏赐大臣真的就是皇帝一句话然后当庭就给予奖励吗?

什么样的大臣多么大的功劳才能有此殊荣呢?

今天我们以明代为例,大致了解一下明代的文官赏赐制度

明代文官赏赐的管理和认定机构皆有详细规定

赏赐在明代政治生活中是一件大事,不管是新皇继位,册封太子,军人立功,祭祀,编撰书籍还是节日庆典,甚至于官员去世都有可能被赏赐(追封等等),而正是因为赏赐的名目众多,内容类型都很繁多,涉及到的人员关系比较复杂所以单一机构肯定是无法有序完成的,在明代就主要有:

吏部—负责认定赏赐资格;

户部—负责赏赐用物资的准备;

光禄寺—负责赏赐宴席的备办;

礼部—负责赏赐官员礼仪的制定;

鸿胪寺—负责执行赏赐的礼仪规范;

行人司—负责执行官员的赏赐。

负责认定官员赏赐资格的部门:吏部

吏部自古以来就是最受重视职能部门,简单点说就是吏部掌管天下大小官员的选举,考核,这也是为什么吏部尚书稳坐六卿之首的原因。而在明代,文选清吏司是吏部第一重要的大司,也就是这个部门掌管天下文官的资历考核升迁审核验封清吏司则是隶属于吏部的另一大司,主要掌管功臣的封爵,功臣袭爵,文官的封赠等等。再有就是稽勋清吏司,勋级是一种荣誉称号,用来对表现优异的官员作出肯定和勉励,明代文臣受勋共计有十级,受勋什么级别则是由稽勋清吏司考核拟定。而平时最常见赏赐是在官员任职三、六、九年期满后,皇帝会根据其成绩表现对其进行赏赐,考满赏赐也会因为官员级别不同而有差距。《明史》记载帮助皇帝完成考核封赏的部门就是考功清吏司,官员能否得到赏赐,得到多少赏赐皆考功清吏司评定,考课合格者才能得到赏赐。

负责赏赐用物资的准备的部门:户部

户部就相当于我国现代的财政部,明代时户部设立于洪武年间,分立五科并下设司,局,库等机构,多用来储备银两,布帛及粮食等物资,《大明会典》、《户部》等记载明代的甲字库、乙字库、丙字库"内府十库"储存的四方进贡品纳物折银等主要供给皇室和朝廷以及对臣下的赏赐。明太祖曾在查阅内库名录后言:

"此皆民力所供蓄积,当为天下之用……封赏之外,皆宜俭约……"

因此,封赏官员成为了内库的主要作用之一。明朝中后期内库虚空,当赏赐所用银钱数目过大时也曾从其他仓库中调银以备不时之需。

负责赏赐宴席的备办的部门:光禄寺

明朝时光禄寺多是负责承办朝廷各种类型的御赐食品和赐宴等,万历《大明会典》记载光禄寺负责节日赐宴,进士恩荣赐宴,祭祀赐宴等等还有各种宴会所需的食材,节日祭祀所需食材等等。

负责赏赐官员礼仪的制定的部门:礼部

古代时负责教化国家礼仪,祭祀等等的负责部门是礼部,下设四属部,明代时官员受赏赐时的礼仪制度都是由礼部制定,如洪武三年,时任礼部尚书崔亮受宋典启示,制定了皇帝分赏大臣,赐座大臣时大臣都应该坐什么材质的座位,文官大臣受赏时应该以什么礼制谢恩等等。

负责执行赏赐的礼仪规范的部门:鸿胪寺

鸿胪寺,取名自汉朝,意思是"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主要管理朝廷礼仪和接待外宾,在文官赏赐制度中也就是执行赏赐礼仪的机构。鸿胪寺在参与赏赐的宴席时主要是作为引导,宣赞的作用,从而确保宴席的礼仪流程得以顺利进行,除此之外鸿胪寺还负责教导官员升授赏赐节日赏赐等等赏赐场合所需要的的礼仪规范

负责执行官员的赏赐的部门:行人司

明代时行人司隶属于礼部,专门负责执行赏赐文官大臣等事务,虽然品级较低,最高才到正七品,不过因为行人司负责封赏"受命而出",代表着皇恩浩荡,故而备受重视和尊敬。

行人司除了"受命而出"宣谕王命外还负责替皇帝考察各地官员任命和军民关系也就是"四方瞻视"等责任,也正是因此行人司备受其他部门的嫉妒,多部门都想侵占行人司。

明代文官的赏赐类型五花八门

明代文官赏赐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一为恩惠类赏赐,主要有节日庆典,丧葬,祭祀,考满等赏赐;二是事功类赏赐,多是因为建功立业,工程建筑进度快且好,编撰书籍等等;第三类则是德行类赏赐,最主要的就是忠义和孝心。

恩惠类赏赐

恩惠类是明代最主要的赏赐类型,一般是皇帝在某一时间或因为某件事情某个场合而对官员授予的赏赐,具有明确的恩惠性质。除了恩赏是统治者统御下属的一种重要手段之外,恩赏也和我国古代自汉代以来推行的儒家思想"仁政"十分切合,而明朝又是继承汉人王朝传统重文思想,恩赐文官就越来越频繁了。

恩惠类赏赐中较常见的是庆典赏赐,古时讲究"家国一体",天子事即为天下大事,所以皇帝继位,东宫册封,后妃册立时都会对文官大臣进行赏赐,以示皇恩浩荡,普天同庆。

再有就是考满赏赐,考满指的是明代官员任职期限内对其工作成绩进行的全面考核,是当时最重要的考核制度。

《明会典》记载考课之后,皇帝会对政绩突出的官员大臣进行特恩赏赐,或赏物,或赐宴,或封诰命等等,总之不论封赏是何物,哪怕就是一件衣服,一壶酒,也是文官无上的荣耀。

事功类赏赐

事功类赏赐顾名思义多是通过建功立业而获得的赏赐,除武官最常获得外,文官大臣若是功绩突出,也可获封。宋朝以后文官集团越发强盛,逐渐掌握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命脉,文官获封事功类赏赐的情况也逐渐增多。而且明代时武官守边疆多会配以文官协助,起到监督制衡权利的作用,由此文官能够获封军功类赏赐也就不足为奇。

另一常见的事功类封赏则是工程营建赏赐,如治理河流,修建边防营地以及皇陵的建筑,若能出色完成皇帝就会照例进行赏赐。

德行类赏赐

最后一类赏赐则是属于精神引导层次的赏赐,自古忠孝就是我国传统社会中一直倡导的两大精神支柱,是普遍认同的道德价值观

明代对忠行的赏赐主要针对尽忠死节的文臣敢于直言进谏的文臣忠君但是含冤而死的文臣等等。对尽忠尽孝之人之事进行赏赐,有助于统治者留下美名更有利于忠孝文化的传播,加强皇权统治

明代文官的赏赐特点充满封建色彩

内容多样性

明代文官赏赐的内容五花八门,多种多样,有物品赏赐如银钱赏赐,古玩字画,食物赏赐,田地宅子赏赐,奴婢赏赐和服饰赏赐等等,仅仅货币赏赐就分为黄金赏赐,白银赏赐,铜钱赏赐和宝钞赏赐等等。还有一种则是名誉类赏赐,主要有赐名,赐爵,赐勋等等。爵位勋位主要是一种荣誉称号,代表着皇帝恩宠,可以领取朝廷俸禄但是没有官职实权,明代祖制文官不得封"公侯",文官封爵除了生前封爵也可以死后追封但不论是哪一种,在当时都是无上荣耀。

偏向性

就像人之喜好各有偏向,皇帝对于官员的赏赐也有很大的偏向性,明代文官赏赐多偏向于京官轻视地方官员,而京官中,对于三品以上以及侍读人员的赏赐则更为偏向。毕竟京官皇帝天天见,混个脸熟,赏赐时对于熟人格外优待也合乎情理。

时代性

赏赐多是以皇帝的意志进行,在不同的朝代对于不同的皇帝,赏赐的对象受赏赐的行为也多有不同,具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明代承袭宋朝"重文轻武"思想,对于文官的赏赐随时间发展呈现阶段性特点上升趋势明太祖赐谥一般只赐予武将,而自明成祖开始赐谥多是文官的荣耀,且明成祖喜好赐宴,近有记载的赐宴就有129此之多,几乎占据赏赐总数的一半。

结语:

文官赏赐制度古已有之,但赏赐由皇帝而起,以皇帝喜好而转移,故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赏赐制度,明朝时赏赐制度承袭宋元,较为成熟,并部分沿用至满清。

赏赐文官增强了君臣感情改善了官员的生活加强官员工作积极性忠君忠国的思想理念,利于统治者加强官员管理。但明朝中后期皇帝懈怠,虽然多以谥号荣誉为主,但随意赏赐导致财政压力加剧,扰乱群众生活,败坏了官场风气,是明代走向衰败的一大原因。

参考文献:

《明史》

《大明会典》

《吏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