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几乎不看电视,过年在家,老爸喜欢看《精武陈真》,也瞄了几眼,感觉看不下去了,所以有点怀念梁小龙版的《陈真》。

一般认为陈真在历史上并无其人,但据《精武门》编剧倪匡先生曾说,陈真这个名字是他从霍元甲先生的讣告中看到的,是霍元甲的学生之一,但是具体文献没有记载。

不过霍元甲的曾孙霍自正曾接受采访时这样说:霍元甲是有不少徒弟,但是没有陈真这个人。

比起倪匡的权威性,似乎霍元甲曾孙的话更具有说服力,毕竟他是霍家的传人。

两者之间有争议,那么文物或史料是最好的佐证方式,还有真有一份清末的报纸列出了霍元甲去世后出殡者以及徒弟的名单,而陈真的名字赫然在列,这也就证明了“精武体操会”或者霍元甲的朋友中确实有陈真。

那么霍元甲曾孙为何说没有陈真这一徒弟呢?很大可能是因为真实的陈真太默默无闻了,他没有听父辈提起过陈真,所以认为霍元甲没有陈真这一徒弟。

也就是说历史上真实的陈真是默默无闻的,其知名度远远小于霍元甲的大徒弟刘振声,历史上有其人而无其事。

而影视剧里的陈真原型与历史上真实的陈真无关,是陈公哲、陈其美、刘振声几人合在一起。

梁版《陈真》现在来看拍得很粗糙,但也代表了我们这一代人的回忆。

回忆陈真 大年初一随笔怀念陈真(1)

民族主义被唤醒其实最早是港版《霍元甲》、《陈真》等。在我儿时记忆中、《地道战》之类的抗日影片里的日本皇军都是蠢得不能再蠢的蠢huo,没人会去恨蠢huo,只是不明白,面对这样一群蠢huo,怎么还要抵抗八年?(据说现在升格为十四年了)。

陈真的师父霍元甲的事迹最早并不是出现在影视剧里,而是笔名为平江不肖生的向恺然所写的武侠小说《近代侠义英雄传》,在这部小说里,霍元甲被称为津门大侠,与大刀王五齐名。

这部小说演绎了神拳霍元甲“三打外国大力土”的传奇故事,再由霍氏“迷踪艺”威震江湖事而带出清末各路英雄豪杰。

不过这些都是小说的演绎而已,振奋人心是真的,历史事实却不是这样,就如同霍元甲玄孙女所说的那样。

回忆陈真 大年初一随笔怀念陈真(2)

霍元甲真正成名是与当年同盟会的包装有关,可以说是同盟会农劲荪、陈其美等人一次非常成功的借势公关。而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体操会(后改为精武体育会)则是在农劲荪、陈其美、陈公哲等人大力支持下才成立的。

而同盟会对精武会则有“类黄埔军校”政治属性的期望,并毫不讳言。孙中山的亲密助手邵元冲,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

“其时有北方拳术家霍元甲到申,先生(陈其美)重技术,就相结识,谈论间颇觉霍君富爱国思想,乃运动上海各界人士为技击者谋划创办学校,挑选同志中志向坚定体格强健者,由霍君传授拳术,并及军事,以应革命之需要。”(《陈英士(就是陈其美)先生革命小史》)

回忆陈真 大年初一随笔怀念陈真(3)

不管怎样,霍元甲的事迹传开了,在他逝世后走进了小说,后来更是走进了影视剧,成为民族英雄。

霍元甲以及陈真的影视剧对大陆影响最深的当属八十年代初的电视剧,就是黄元申和梁小龙主演的。

黄元申版霍元甲和梁小龙版陈真这两部电视剧,虽然背景都是令人窒息的时代(说得好像现在就不窒息一样),但相对而言,梁版的陈真是孤独的。

为什么这么说?按照电视剧的演绎,霍元甲出身虽不是大富大贵,但也是中产富裕之家的少爷出身。虽不是锦衣玉食,但也衣食无忧。

电视剧里有个细节,就是霍元甲一边看书,一边干活,一边偷学父兄武艺。这个场景有真实的历史依据,就是中国所谓地主家庭的孩子并不是娇生惯养,而是必须干农活的,大多数地主家庭都是勤俭持家的。

按电视剧的演绎,霍元甲虽也曾被绑架被强迫打鸦片针,在42岁又不幸遇害,但其一生,总体上还算顺风顺水的。生在一个父母双全的家庭,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成年后成家立业、生儿育女,又事业有成,创立精武会。

而陈真不一样,他自幼无父无母,备受欺凌,幸亏得到师父收留,传授武功。后为国仇家恨,不得不隐姓埋名,飘泊江湖,一个孤独的来自社会最底层的民间英雄在苦苦挣扎。

外被列强欺压、内被暴政蹂躏,这个孤独英雄看似一直是一个人在孤独地挣扎,连反抗可能都谈不上,他仅仅在孤独地挣扎。

这种挣扎其实基本是无效的。

从穿越中回到现实,之所以怀念陈真,既是羡慕他身上的英雄气,也是连这虚幻的英雄气也没有的今日底层苦苦挣扎的语境。

百年轮回,我们起了大早,却赶了个晚集,时至今日,还在进行着连反抗也谈不上的挣扎,更多时候,我们连挣扎也没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