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的投稿是论文发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很多作者而言,投稿的策略往往是“广撒网”,随即便“听天由命”这样一种心态其实是不对的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很原因在于,我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论文写完了,投出去让编辑或审稿人提出意见就可以了但殊不知,投稿这件事本身就有许多细节,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的论文发表带来不利的影响换言之,在投稿之前,如果我们能够对相关的细节予以完善,很有可能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毕业论文给成绩是看终稿的吗?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毕业论文给成绩是看终稿的吗(学历职称学校差怎么投稿)

毕业论文给成绩是看终稿的吗

论文的投稿是论文发表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对于很多作者而言,投稿的策略往往是“广撒网”,随即便“听天由命”。这样一种心态其实是不对的。造成这种心态的根本很原因在于,我们往往倾向于认为,论文写完了,投出去让编辑或审稿人提出意见就可以了。但殊不知,投稿这件事本身就有许多细节,稍有不慎,就会给自己的论文发表带来不利的影响。换言之,在投稿之前,如果我们能够对相关的细节予以完善,很有可能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一、自身学历、职称、学校等较差,投稿时应该怎么办?

(一)信息的放置应“扬长避短”

文前是论文比较明显的位置,像作者与单位、作者简介、基金项目等信息,都可以放在这里。也就是说,比如简介中关于学历、职称、学校、基金项目等亮眼的信息应该往前放。

还有一些信息要放在文后,不能放在文前。这种信息一般是论文的部分条件不理想,比如作者是某职业学院的硕士、讲师,或者论文的课题项目属于校级课题甚至没有课题。大部分编辑审稿先看标题、摘要然后看正文,看完之后如果感觉论文不错,最后再看到相关的基本信息薄弱时,可能会犹豫是否录用,犹豫就说明还有机会。但如果编辑在审稿之前看到那些不具优势的条件,就可能不会犹豫。所以说,如果论文的条件不行,就把这些信息放在后面。同理,像北京大学的某教授、国家社科等好条件就可以放在前面,毕竟一般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思维习惯,第一眼看到这些会形成“这个作者的稿件不会很差”的潜在判断。编辑审稿带有刻板印象属于正常情况,这是我们大家都能理解的。从这个角度考虑,像致谢信息、英文翻译、通联方式这些对论文录用与否不紧要的信息也要放到文后,放在文前反而成为障碍信息。当然,这里的录用与否指的是编辑做出用还是不用的判断,决定是否进入二审的判断,并不是编辑部已经开了编委会要给通知。总的来讲,论文呈现给编辑的所有信息一定要有最佳排序,而且最佳排序不是固定的,应该根据每个稿件、每个作者以及所投期刊等灵活调整。

(二)附件信息应做到“一目了然”

一般情况下,论文中有3-5张图片就可以了,如果放过多图片,可能会影响编辑审稿。这时候可以将图表作为论文附件,比如第一个附件是稿件正文,第二个附件是原始数据,第三个附件是图表等,做到让编辑一目了然、方便查找。从这些细枝末节之处,为编辑提供方便,要能够增加论文发表成功的概率。我们应该最大程度的提高论文的作用力,不仅在研究过程、论文写作过程中下功夫,也要在投稿的细节信息中精益求精。

(三)投稿信务必放在前面

系统/邮件的正文投稿信不仅要放在系统或邮件的正文,也要放在论文的前面, 保证编辑一定能够看到。

以上是关于论文信息的三条位置策略,这些都属于一般情况。同时,我们还要根据论文、作者的具体情况将不同信息放在不同的位置,灵活调整处理策略。

二、论文投稿策略:投稿前要不要排版?作者信息等用什么格式?

论文投稿前、修改、录用后的细节问题,我们称之为顺序策略。顺序策略主要是上述三个过程中,我们呈现给编辑的信息顺序。有的是要在投稿的时候就呈现给编辑,而有的则不能在投稿的时候呈现给编辑。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看。

(一)投稿前

还没投稿的时候,首先要检查作者与单位、作者简介、基金项目、致谢信息、翻译、图表、数据资料、格式、字体、字号、行距、引注方式、通联信息、投稿信等等,看看这些信息有没有缺失。第二,检查这些信息是不是规范。比如,投稿信写得规范吗,什么情况下信息放在前面,什么情况下放后面,自己有没有按照规范去操作,要检查准确 无误后再进行投稿。

(二)投稿中

这是编辑反馈论文修改的阶段,这个时候就说明论文没在第一关刷掉,有机会被录用。修改的时候,有几条信息需要考虑。第一,把投稿前的信息再核对一遍。比如,作者信息要不要改,作者信息有没有写错,要不要加第二作者、第三作者等等。第二,核对要不要加上基金项目。第三,编辑给出的修改反馈,可能让你补充一些东西,比如标题摘要的英文翻译、图表数据,按照期刊的要求修改格式等等。还有一条,要补充投稿信。这个时候,信的开头仍然是写“尊敬的某某编辑,您好!”,但里面的内容需要改成“非常感谢您的付出”或者“非常感谢您对我的稿件进行了审阅,按照您的指示,此次主要对论文做了以下修改……不知上述修改是否理解了您的本意,如有理解不准确之处,还请继续指教等等”。。也就是说,投稿前的投稿信和投稿后是不一样的。之后,就要开始写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虽然自己不写,编辑也要查,但自己写上,就能给编辑省点事。然后收稿日期查一查是几月几日,给编辑写上。不写的话,编辑也得去查这个邮件是几月几日发过来的。这个信息为什么在投稿前不写,而要在编辑通知我们修改过程中才去写呢?这是因为,如果这些东西在投稿前写得那么全,编辑心里会很反感,可能以为作者觉得自己的稿件非常完美了,就等着发表了。如果论文进入了编辑的选择范围之内,那我们精益求精把所有的工作都做细,这是锦上添花。但是如果论文写得不好,编辑根本没给修改的机会,那么所做的这些东西都是无用之功。所以说,这些信息要分阶段呈现给编辑,不能一股脑地都写上。

(三)录用后

录用后。正式通知录用的时候,很多编辑部为了以防万一,会再跟作者确认一遍信息。比如,会问这个论文有没有投别的期刊,作者信息、基金项目所有的东西是否准确。因为之后马上就要排版了,录用之后、排版之前再确认一遍,是为了减少后期的麻烦。确认完了之后,会让作者再发一遍,这个时候要再写上一个信息。即在论文后面加上一个括号,括号里面写上责任编辑,冒号名字的位置要空着。还有一点,即使到这个时候也一定不要排版,不要加页码,因为编辑不排版、只看稿子,是美术编辑在排版。编辑看了稿子、录用之后,要把稿子发给美术编辑。到了美术编辑手上,如果是一个没有排版的稿件,那么,美术编辑就可以直接复制到排版软件里面。但是如果论文已经排版分栏了,那这个时候就 不能直接复制,而要首先清除所有格式,这就相当于增加了美术编辑的工作量。所以,这也是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作者:李超楠(科研写作研究所第二编辑部见习编辑)

#论文##论文发表#

,